白城華嚴寺

白城華嚴寺

華嚴寺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築,較高的聲望,在吸引著無數善男信女的同時,也為科爾沁大草原增添了一處亮麗的人文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城華嚴寺
白城華嚴寺,始建於中華民國初年。原寺座落於現在的市民生中學院內,當時占地面積近四萬平方米。正殿三間,為磚木材料,結構精緻,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三尊坐佛,立佛四尊,東西有配殿各三間,供僧人居住使用。另有四十餘間廟產房屋對外出租。僧人也做道場和化緣,平時香火不斷,廟會時香火更是盛極一時,是當時白城地區的佛教活動中心。文革期間,寺院慘遭破壞,僧人遣散,經像法器蕩然無存,部分建築因瀕臨倒塌,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徹底拆除。
落實宗教政策後,由於信教民眾強烈要求恢復重建華嚴寺。一九九四年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恢復重建,但該地區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屬草原牧區,經濟落後,生活貧困,靠信眾集資建廟非常困難,美好願望無法實現。
一九九八年省政府再次下發檔案,批准重建華嚴寺。白城市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視。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召開市政府第14次專題會議,決定移址城南,重建百年古剎華嚴寺,無償劃撥土地二萬平方米,誠聘長春佛教界釋正行法師來白城主持重建事宜。由於政府重視、省佛教協會經濟支援、廣大信眾慷慨解囊,僅用一年零三個月,山門、圍牆、門衛、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齋堂、念佛堂、僧寮、鍋爐房等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其中大雄寶殿最為壯觀,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法會期間能容納上千人參加宗教活動。該殿採用雙層歇山式建築,重檐斗拱,黃瓦灰牆,宮廷彩繪,金碧輝煌,具有明清時代的建築特色和藝術風格。殿內供奉的三尊大佛高七米,該塑像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塑像藝術和精湛技法,面如滿月,慈眉善目,超凡脫俗,令人見了肅然起敬。大佛兩側的十八羅漢,也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動靜協調,遊戲自在。
目前進住僧人15名,他們都是自幼出家,童貞入道,僧裝整齊,清淨素食,每日堅持早晚功課、二時齋供、誦戒布薩、念佛聽講、集體勞動、按照寺院傳統的清規戒律,過著“板響雲堂赴供,鐘鳴上殿諷經”的清淨生活。
該寺的興建與落成,體現了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白城市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與落實,完全滿足了廣大信教民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同時也為白城地區增添了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
現華嚴寺位於白城市區南部,長白公路入口處,與抗洪勝利紀念塔、森林公園、烈士陵園融為一體,寺院門前有停車廣場,形成布局合理,殿堂宏偉,規模巨大,宮殿式的古典建築。該寺道風好、知名度高、是廣大信教民眾心目中理想的道場。影響大、輻射面廣,不但周邊信眾前來參加法會,而且內蒙烏蘭浩特、黑龍江齊齊哈爾、加格達奇等遠地信眾也趕來參加佛事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