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四寶

華北四寶

華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四寶
  •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城內,
  • 別名:“安濟橋
  • 原名:開元寺塔
簡述,定州塔,趙州橋,正定府大菩薩:,滄州鐵獅子:,文物保護,

簡述

華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滄州獅子是鑄鐵工藝,定州塔屬於建築工藝,正定菩薩是鑄銅工藝,趙州橋是橋樑工藝。

定州塔

定州塔(開元寺塔)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原名開元寺塔,是中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稱。從京廣鐵路乘坐火車,或從京石高速公路乘坐汽車,都可遙看它那高聳入雲的雄姿。據史料記載,定州是先有開元寺,後有定州塔。開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91年,隋朝開皇16年將七帝寺改為正解寺,到唐代天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為開元寺。
開元寺塔建於北宋初年,因建於開元寺內而得名,因它位於定州城內,又俗以定州塔呼之。據文獻記載,宋朝初年,開元寺僧會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回來復命。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歷時55年。(據《定縣誌》記載,另有一說:此塔始建年份相同,但建成於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至和二年為重修之年,按此說修造時間當為22年。) 宋、遼對峙,此塔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當年,定州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說,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邊防要地,北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雲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瞭敵塔”。
定州塔曾是宋清兩代僧道徒和廣大民眾朝拜遊覽的勝地,每當晴日,碧空萬里,遊人如織,登高遠眺,西北方曲陽一帶的嘉山盡收眼底,在塔的正南方,可一眼望到距城25公里的大沙河,波光粼粼的河水象一條銀色的緞帶,橫臥在平坦的大地上,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登塔,寫詩抒懷,“舉飄接六漢,醇然玉色醪。不飲亦自醉,烈烈風生袍”;“安得生羽翼,高飛弄雲”。只有親臨塔頂,才能體味出這座集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於一身的古代文物建築的深刻內涵。

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為我國現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敞肩拱”,是世界橋樑中的首創。因趙縣古稱趙州,故名。該橋為隋開皇至大業年間(509年——608年)李春所建。
趙州橋為單孔,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跨徑37.35米,南北向,由28道獨立石拱縱向排列砌築而成。拱圈矢高7.23米,弧形平緩,上設4個小拱,既減輕重量,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且增美觀。此設計為世界橋樑史上首創,跨度之大亦屬當時第一。該橋兩側欄板和望柱雕刻精美,跌宕多姿。橋身巨大卻穩固堅輕,可稱巧奪天工,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正定府大菩薩:

正定府大菩薩在正定城內隆興寺大悲閣中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22.28米,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
大菩薩是現存最高大的銅菩薩。人們習慣稱之為大佛。大佛可是河北民間傳說的重要題材之一,傳說不僅多,也十分有趣

滄州鐵獅子:

滄州鐵獅子是我國最大的鑄鐵文物,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於滄縣舊州城內,坐落在原開元寺前。鐵獅鑄造的年代和鑄造師,皆鑄造於獅身。獅頸右側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右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按大周(五代後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一件我國最大的鑄鐵藝術品,其體態究竟有多高大?獅身高3.8米,頭部高1.5米,通高5.3米,通長6.1米,身軀寬3.17米。其總重量是多少?原來,傳說鐵獅總重量約40噸,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準確稱量,鐵獅的總重量為29.30噸。鐵獅高大的軀體,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闊步前進。其威武雄壯的氣勢,栩栩如生的姿態,與其頭部鑄有的“獅子王”三個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難怪歷代文人都為之讚嘆謳歌。清代文人李雲崢作《鐵獅賦》,讚美鐵獅“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於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於蜃樓”,對鐵獅的雄姿和氣勢作了絕妙而生動的描述。

文物保護

以上文物均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