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外八廟是指清朝在
承德避暑山莊周圍依照
西藏、新疆、
蒙古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廟群。由於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
理藩院管理,於
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這十二座寺廟在避暑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大部分已毀)、廣安寺(大部分已毀)、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毀)、廣緣寺。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遠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樂寺根據《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於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
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眾星捧月之勢環列著十二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大型寺廟。這些
寺廟建築雄偉,風格各異,是漢、蒙、藏文化交融的典範。在這裡可以感受
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瀏覽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台山
殊像寺的風采,欣睹
新疆伊犁固爾扎廟的身影,還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製佛像--千手千眼以觀世音菩薩。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的“辦事處”,又都坐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
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1994年12日,“外八廟”和避暑山莊一起被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外八廟”中,除溥仁寺、溥善寺建於康熙年間,其餘十座寺廟均建於乾隆年間。清帝建立這些寺廟,是為了順應蒙、藏等少數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過“深仁厚澤”來“柔遠能邇”,以達到清王朝“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外八廟中目前對遊人開放的有: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
安遠廟和
普佑寺。其中普寧寺是我國北方著名的佛教活動場所,現有駐寺喇嘛75位,是您研習佛教文化的理想去處。普陀宗乘之廟仿西藏布達拉宮修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外八廟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須彌福壽之廟又稱班禪行宮,是
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來
承德為乾隆皇帝祝壽的駐蹕之地。普樂寺又稱圓亭子,其主殿旭光閣,重檐圓頂,極似
北京天壇祈年殿,內部供奉的“上樂王佛”俗稱“歡喜佛”,屬藏傳佛教的密宗範疇,較為罕見。
歷史沿革
按時間排列,首先建設的是溥仁寺和溥善寺(已毀)。這兩座寺院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蒙古諸部王公為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請旨建造的。普寧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是為紀念
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族首領噶爾丹煽動的武裝叛亂而建造的。普寧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為一般漢族寺廟形式,後部是以大乘閣為中心的一組建築群。大乘閣內供奉
千手千眼觀音立像,高20多米,是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乾隆二十五年,在普寧寺旁增建普佑寺。
乾隆二十九年建安遠廟,俗稱
伊犁廟,是為新疆達什達瓦部二千餘眾遷居
熱河後提供參拜之所而建。此廟有三層牆廊圍繞,中為普渡殿,有三重檐,黑色琉璃瓦頂。乾隆三十一年建普樂寺以紀念
土爾扈特、左右
哈薩克、布魯特等族歸順清朝。寺後部是一座“闍城”(壇城),下為兩層
石台,台上建立重檐攢尖圓殿,稱旭光閣,閣內安放一座立體闍城模型。乾隆三十二年建普陀宗乘之廟,作為慶祝乾隆皇帝六十壽辰時蒙古和土爾扈特王公進貢朝賀之所,俗稱“
小布達拉宮”,西藏達賴喇嘛到熱河覲見時多居此處。普陀宗乘之廟仿藏式建築修造,依山就勢,自由布置了眾多的紅白台和塔門,最後為高25米的大紅台。乾隆三十七年建廣安寺(已毀)。乾隆三十九年建殊像寺,寺的布局仿照
五台山殊像寺。同年又仿
浙江海寧安國寺的形制建羅漢堂(已毀)。最後於乾隆四十五年建須彌福壽之廟,是為西藏班禪喇嘛到熱河祝賀乾隆七十壽辰,特建此廟作為班禪行宮。廟中有大紅台建於中部山上,北部建有一座
漢族建築式樣的八角
琉璃萬壽塔。
建設時間
承德的“外八廟”,是清代修建的一個規模龐大的寺廟群,凝聚了漢、蒙、藏等多民族
建築風格和藝術的古建築寶庫。它們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外東面和北面,像眾星拱月般圍繞著避暑山莊。山莊是皇權的象徵,這些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廟宇建築,則象徵著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歷史象徵
清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諸蒙古王公為慶賀
康熙帝60壽辰,上書“奏請”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建一寺院作慶壽盛會之所。康熙帝欣然“恩準”,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廢,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間僅存的廟宇,更是珍貴。溥通普,普遍、廣大意,有皇帝深仁厚愛普及天下之意。於是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間,康熙、乾隆兩帝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外圍陸續建造了11座大型寺廟,因其中8調有朝廷派駐喇嘛,享有“俸銀”,且在京師之外,故稱外八廟。現存7座:在避暑山莊正北相隔獅子溝,自東而西有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像一顆顆星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雲托月之勢,象徵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係,表現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主要建築
羅漢堂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其位於市區北郊獅子園,占地面積共18畝。乾隆皇帝曾兩次遊覽浙江海寧安國寺的羅漢堂,對寺內的500羅漢造像極為欣賞,於是下旨仿浙江海寧安國寺在承德建造了這座寺廟,並命名為“羅漢堂”。
廣安寺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其位於市區北郊,殊象寺以西,共占地一萬餘平方米。乾隆為了慶祝
皇太后八十大壽,取“廣大廣安”之意,建立該寺。
殊象寺建成
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的普陀宗乘之廟之西,
坐北朝南,東西寬約115米,南北長約300米,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
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指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建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這座廟宇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也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個廟。因為這座廟宇是仿照
拉薩的
布達拉宮而建,因而又稱為小布達
●小布達拉宮
須彌福壽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的70歲生日,後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賀壽,乾隆命人仿班禪駐地
日喀則的
扎什倫布寺,為班禪建一行宮,就是須彌福壽之廟。
普寧寺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為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普寧寺又被稱為
大佛寺。這座寺廟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占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寺廟。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
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又叫四衛拉特)貴族封爵,並效仿西藏三
摩耶(又稱
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命名為“普寧寺”。
●普佑寺普佑寺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於市區東北側,與普寧寺相臨。該寺曾是外八廟喇嘛的“經學院”。
廣緣寺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普佑寺東側,占地0.45公頃。由普寧寺堪布喇嘛擦
魯克奉旨建設,乾隆御題“廣緣寺”。今後殿已毀,其餘建築殘存。
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安遠廟是仿照新疆
伊犁河北部固而扎廟舊制修建的,所以俗稱伊犁廟。位於武烈河東岸岡阜上、避暑山莊東北,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武烈河東岸,坐東面西,溥仁寺東北,安遠廟對面,隔河有
永佑寺舍利塔。該寺東西長195米,南北寬93米,占地2.4公頃。
溥仁寺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外八廟中出現最早的廟宇。康熙六十大壽之年,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前來祝壽時,要求出資建立寺廟以示祝賀。康熙只允許在山莊外武烈
河東路建廟兩座。即“溥仁寺”和“溥善寺”。
溥善寺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與溥仁寺是同期修建的,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在溥仁寺北,僅有一牆相隔。因此又稱溥仁寺為前寺,溥善寺為後寺。
建築特色
風格
外八廟中有些寺廟是出於政治原因,仿照西藏、新疆兄弟民族著名寺院形制建造的。例如普寧寺仿西藏扎囊桑鳶寺,安遠廟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普陀宗乘之廟仿拉薩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等。這些寺廟的建築形制不僅套用了琉璃瓦頂、
方亭、牌樓、彩畫等漢族建築
傳統手法,同時也套用了紅白高台、群樓、梯形窗、喇嘛塔、鎦金銅瓦等藏族、
蒙古族的建築手法,建築形式別具一格。
布局
多數寺院建築依山建造,在布局上運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將軸線對稱式和自由式布局結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來解決平面高差問題,疊置人工假山來增加空間趣味等。在平面比例關係上多次運用相似比例圖形和1∶匇矩形的構圖,以獲得和諧感。特別是普寧寺的後半部布局是一組包括大乘閣、喇嘛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築的群體,組成以建築物來體現的佛教“闍城”,運用象徵手法表達出佛經上的天國世界。這種布局在
中國建築史上是少見的。
樓閣
外八廟中的主殿有好幾座採用多層樓閣建築的,如普寧寺大乘閣,安遠廟普渡殿、須彌福壽之廟的
妙高莊嚴殿、普樂寺旭光閣等,都是體形龐大的中空式建築,最高的大乘閣高達39.16米。這些實例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運用合理的構架形式和木材幫拼方法建造高層木結構房屋的技術水平,在中國建築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門票及開放時間
普寧寺 開放時間 7:30-17:30 門票價格 旺季50元 淡季30元
普陀宗乘之廟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40元(淡季下調40%)(旺季:4月15-10月15日)
須彌福壽之廟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30元(淡季下調40%)(旺季:4月15-10月15日)
普樂寺 開放時間8:00-17:00 門票價格 旺季30元(淡季下調40%)(旺季:4月15-10月15日)
安遠廟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10元(淡季下調40%)(旺季:4月15-10月15日)
交通提示
外八廟位於市區東部、北部,距離市中心都很近,交通方便。去普寧寺、
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等寺廟,您可從市區乘坐6路公車直接到達;去普樂寺、安遠廟可以乘坐10路公車直達。
遊覽外八廟,您最好早晨7:30以前先到普寧寺,這時可以觀看僧人誦經、打坐等佛事活動,9:30這裡有佛樂迎賓,大型藏傳佛教舞蹈--太平有象,遊人可以參與撞鐘、結緣鎖、開光、鮮花禮佛和上香等佛事活動。然後再到普陀宗乘之廟,這裡每天上午10:00有普陀之光專場歌舞演出。其它寺廟,您可擇時遊覽。
美食介紹
蕎面河漏
蕎面是承德地區特別是壩上的傳統作物,用它作成的麵食有特殊風味,滑潤而又耐嚼。蕎面分白蕎面和黑蕎面,各有特色。用蕎面以淡鹼水和好揉勻,通過河漏床子,把面壓成長條,投入滾水,入水即熟。挑出後配上鹵,佐以蒜末、香油、醋,極為鮮美可口。美食家們認為,北京抻面、
山西刀削麵、承德蕎面壓河漏是北方麵食三絕,各具風味,難分軒輊。
驢打滾
承德地區盛產黍米,承德叫黃米,性粘。“驢打滾”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驢打滾”是用黃米夾餡捲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面,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面,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麵、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碗坨
碗坨是用蕎麥麵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素等作料,用竹籤扎著吃。這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回來嘗這口鮮呢!
二仙居一帶,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數人稱“碗坨王”的王老三。他從清末起就以制碗坨為業,他製做的碗坨選料精,工藝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國年間,他曾被熱河督統
湯玉麟召到督統府專門傳授制碗坨技藝。他去世後,這門手藝由他的後人傳了下來。直到現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涼粉
承德一帶居民食用涼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人們所以喜歡食用涼粉,不僅因它味美消暑,還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
涼粉的原料有綠豆粉、白礬、麻醬、香油、香菜、醋、蒜等。製作分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成型後用刀片將粉漏成絲條,放入碗內,根據個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種調料,拌勻即可食,滑潤爽口,清涼解暑。
撥御面
撥御面的原料有一百家子的白蕎面、老雞湯、豬肉絲、榛蘑丁、木耳、鹽等。將煮好的面盛在碗內,澆上用老雞湯、豬肉絲、榛蘑丁、木耳、鹽做的鹵即可食用。面潔白如雪,風味獨特,並有開胃健脾、降低血壓的功能。
清宮御膳銀絲雜麵
銀絲雜麵是一種用各種豆子面和制而成的麵條,是承德民間傳統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承德屬於雜糧產區,古時候麥子多從關內購進,售價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歡吃麵類食品,人們就用土產的各類豆子磨成粉,軋製成雜麵食用,後來雜麵逐漸由民間傳入皇宮、市井。 銀絲雜麵的原料有豌豆、綠豆、冬小麥、江豆。食用時,可根據個人口味嗜好配以各種肉丁、蔬菜、辣醬或其它不同佐料。其特點是清淡爽口,營養豐富,可消熱、祛毒、開胃、降壓。常食對冠心病、糖尿病多有益處。
鮮花玫瑰餅
鮮花玫瑰餅是承德市名特產品,以當地特產鮮玫瑰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此產品歷史悠久,是清朝年間宮廷御膳食品之一,具史料載,每當康熙來承德避暑或去
圍場打獵時,都把此餅作為專供食品享用。
鮮花玫瑰餅吃起來綿軟酥鬆,香甜適口,有濃郁的玫瑰香味,是饋贈親友的上好佳品。
除了上面幾種地方小吃外,較有名的還有糜子面豆包、杏肉蒸餅、鋼爐圈、杏仁茶、蕎面蒸餃、江米涼糕等。
美味菜餚
歷史上,承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是國家第二個政治中心,與北京幾乎有相同的政治文化背景。承德菜是
宮庭塞外菜的代表,與北京既有相通之處,又有獨到之處。菜餚以山珍野味為主,有野味之鄉美稱。宮廷御膳流入民間並與當地風味食品之結合,“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二種迥然不同烹飪技藝的切磋交融,使承德飲食獨具風味,魅力無窮。承德有名的風味菜有:
平泉凍兔肉、
青龍黿魚、五香鹿肉、炒山雞卷、野味火鍋等。
口蘑:口蘑是壩上出產的一種名貴蘑菇。因為這種蘑菇通常運到
張家口市加工,再銷往內地,故稱口蘑。口蘑是直接食用的名貴真菌,主要品種有白磨、青腿子、馬蓮桿、杏香等,其中以白磨色、香、味最佳。口蘑用來清燉、紅燒、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歷來為席上珍饈。
氣鍋野味八仙:它的主要原料是狍子肉、山雞脯、山兔、地羊、沙豐雞、冬筍、口蘑、青椒。將這些原料放入汽鍋內蒸製。汽鍋的特點是蒸氣由上往下返,不跑氣,使之保持原汁原味。出籠時全室異香,湯清、鮮、熱而不膩,肉酥爛,味鮮美醇厚,營養極為豐富。
御土荷葉雞:原名叫化雞,傳到承德後,選用承德離宮的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原料。製作時,將宰後的生雞,由腋下取出五臟,洗淨,不褪毛,用荷葉包好,再用黃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燒熟。熟後摔開泥土,雞毛隨之脫落。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著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口,滲著荷葉幽香,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