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位於承德皇家寺廟群——須彌福壽之廟的後山坡,建築面積為291.73平方米,建於方形白台之上,下部是白台雕砌,塔身為八角形,高七層,底層有廣闊的大廊,頂覆黃琉璃瓦。塔身上雕刻有精美的佛像。此塔與北京香山昭廟後的琉璃塔為統一時期所建,也同樣是為六世班禪朝見乾隆皇帝而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琉璃萬壽塔
  • 拼音:bo li wan shou ta
  • 所在地:承德皇家寺廟群
  • 建築面積:291.73平方米
  • 結構:八角形,高七層
地理位置,外貌,歷史故事,保存情況,香山公園,

地理位置

外貌

因為佛教視塔為佛,故塔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雕刻,當初意義在宣揚佛教思想,實際上對塔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塔身上的雕刻起源很早,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述至北魏時期。早期的裝飾較粗獷,宋遼以後的雕塑面積越來越大,花樣也越來越精細。塔上的雕刻多集中在塔基的部分,與人的視線平齊。塔上雕刻的體裁很豐富,有動物(如獅和龍等)、植物(主要是蓮花)、佛教人物(金剛力士、八大佛等)、建築構件(如 門、攀檐柱等)。琉璃萬壽塔的雕刻也在塔基部分,且雕刻的細膩、精緻,人物的面部表情慈祥,衣著華麗,人物體態豐滿。佛像置於蓮台之上,且有紅色的背光,在佛像的四周雕刻有八寶、蓮花、雲等裝飾。琉璃萬壽塔正中以石塊砌成八角形塔心柱,用以支撐上部琉璃塔身。東、南、西、北四面辟拱門,門上有佛,其餘四壁塑像各一尊,共八尊。正南方為阿眾佛,其餘由西向東依次為大日如來阿彌陀佛白度母阿彌陀佛尊勝佛母不空成就佛寶生佛。佛教很重視形象的崇拜,塑造佛像是佛教傳播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以此來傳播教義,供人們來寄託信仰。
塔起源於佛教,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築——塔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迅速與中國本土的樓閣相結合,形成中國的——樓閣式塔。琉璃萬壽塔就是一座典型的樓閣式塔,上有天蓋,左右塑卷草紋樣,中間鑲嵌八寶、襯以山嶽、波濤、雲氣等,整個呈龕形。璧外為塔廊,檐柱每面四柱三開間。正中明間較寬,柱枋以上施五踩單昂鎏金斗拱。石璧與檐柱之間以穿插枋相連,懸掛重蓮柱。蓮柱之間置華板,支撐單檐黃琉璃坡頂。廊檐頂上為石制八角形平座,周圍設石欄桿,下掛滴珠板。正中八角須彌座上,置八角七層黃綠琉璃飾面樓閣式塔。每層塔身上都有壺門八個,每個壺門裡雕刻一無量壽佛,寓意祝乾隆皇帝萬壽無疆,故此塔也稱“萬壽塔”。在每層塔檐的八個角上都掛有塔鈴,塔鈴主要用於驚走飛鳥,起到保護塔的作用。

歷史故事

琉璃萬壽塔所在的須彌福壽之廟是乾隆皇帝七十壽辰,西藏政教領袖六世班禪長途跋涉二萬餘里來到承德祝壽,為了迎接六世班禪,仿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在承德修建供六世班禪居住的。琉璃萬壽塔作為須彌福壽之廟的一個重要部分起到了信仰與崇拜的作用。佛教認為“塔即是佛、佛即是塔”,建塔的目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而表達的信仰與崇拜。琉璃萬壽塔的建立增加了寺廟建築的佛教意義,增加了人們的信仰崇拜。清朝皇帝藉助宗教,“因俗利導”,“因俗習為治“,達到使蒙、藏人民傾心向化、心向中央政權的目的。

保存情況

萬壽琉璃塔屹立在承德近三百年,雖然在殘酷的氣候下,塔體和佛像有部分脫落和風化,但是它的整體依然保存完好。它帶著不可泯滅的歷史意義,向人們展示著它自身的價值,和建造它工匠師的智慧。

香山公園

北京香山公園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琉璃萬壽塔
琉璃萬壽塔(俗稱琉璃塔),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宗鏡大昭之廟最後一組建築,高約30米。為七層密檐式實心塔,塔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表面八十座琉璃佛龕,檐端綴有銅鈴,微風徐來,鈴聲悅耳。塔下由八面傘型的瓦頂建築承托,內築石雕拱門,石壁上鐫雕八尊佛像及佛八寶等。
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燒,木建築及石佛像均遭破壞。1965年重新修繕,再現佳境。現為香山公園標誌性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