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仙村是銅鼓縣港口鄉的行政村之一,位於銅鼓縣西北邊陲,村部離縣城有72公里。東臨本鄉港口村,南連英朝村,西靠棋坪鎮幽居村,北接修水縣復源鄉,全村45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積4.8萬畝,其中公益林2.8萬畝,耕地面積443.46畝。全村有居民小組12個,現有農業人口113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仙村
- 地理位置:銅鼓縣西北邊陲
- 面積:45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443.46畝
建設成就,華仙賦,華仙革命史,
建設成就
在各級黨政的關心和支持下,近幾年華仙村的經濟與社會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
一、基礎薄弱,建設不減
華仙村地形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基礎設施落後,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為了解決這些不利因素,幹部們積極爭取上級扶持,2010年投資133萬元硬化了漿坑至箬坪4.6公里通村公路;2011年爭取到了省級“十二五”扶貧村項目,每年最少扶持項目資金10萬元,第一年(2011年)利用扶貧資金修通了留本口至棕堝的5公里簡易公路,結束了該片3個村民組沒有公路的歷史;2011年爭取移動公司的支持,在我村新建移動基站一座,解決了通訊困難問題;爭取水務局的支持,給該村新修水壩2座、水渠1000多米;縣發改委立項為該村白石組新修橋1座,投資10萬元。
銅鼓縣
二、村落偏遠,政策不遠
華仙村是全縣最邊遠的一個行政村,是由原來的小噪、箬坪兩個窮村合併而來的。雖然坐落邊遠,但是黨和政府的愛民、惠民之風一樣吹到了華仙村的每一戶農民家裡。2008年該村建了第一棟磚混結構的洋房子,共10戶,是黨的移民政策改變華仙的面貌,一邊向上級匯報,要政策;一邊向村民作宣傳,用政策。自2008年開始,至目前該村共建深山區、地質災害區、退耕還林等生態移民房50多戶,受益達200多人,享受各項補貼100多萬元,村民享受的政策比其他村都更好。2011年爭取新農村建設點1個,享受補助16.5萬元。每年的退耕還林補助10多萬元,公益林補助30多萬元。2011年,該村是港口鄉唯一享受太陽能、節能灶補助的村。該村的“五保”老人應保的都保了。
近幾年來,華仙村很多工作獲得了上級組織的嘉獎: 2008年獲縣綜合“先進村”,獲鄉“黨支部發展黨員先進黨組織”;2009年獲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獲鄉“和諧平安先進村”;2010年獲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獲縣“社會綜合治理平安先進村”;2011年獲縣“千名幹部下基層,排憂解難促發展”主題實踐活動先進配合單位,獲縣人武部“先進民兵連”,獲鄉“黨建工作先進村”,獲鄉“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村”。
棘胸蛙養殖項目還在中央2台得到採訪報導,這也是歷史性的突破。
華仙賦
修河源頭,贛西北部。古隸武寧,今屬銅鼓。域聳岩峰,仙居此處。
華景桃源,賦青山以毓秀;仙岩玉璧,挹白雲而鐘靈。山分五脈,水漫四溪。清溪見底,高峰入雲。北眺九嶺巍峨,翠屏列戶;南依碧水漣漪,錦帶繞庭。天然生態,仙斧神工。
民康物阜,恩養百代;列姓先祖,業創千功。時難年荒,先民借密林以棲身;河清海晏,後裔離鄉井而歸宗。菜圃農舍,其序井井;黃髮垂髫,其樂融融。時聞雞鳴犬吠,襯鄉間之靜謐;閒看修竹茂林,添村居之雅興。春來草繁花俏,燕剪鶯梭,織田園之錦繡;夏至稻香菽黃,蛙鼓蟬鳴,奏福祉之樂聲。
物產豐饒,有松竹、蟲草、石蛙方興;民風古樸,集善良、智慧、勤勞成風。敬德懷仁,嗣以淳風;博文約禮,蔚為人文。或農暇雨晦,棋藝契友,仿爛柯以對弈,因棋枰以度日;或春和景明,書法雅士,效蘭亭而聯句,借翰墨而抒情。
與良時而俱進,逢盛世以振興。並村於廿世之季,興莊於開放之中。鑑往知來,傳承蘇區歷史;開物成務,弘揚革命精神。
斯地也,秀美之地;斯民也,懷葛之民。美矣哉,華仙新村!
華仙革命史
劉銘哉87歲高齡。其父劉少臣於1927年參加革命,曾擔任銅鼓縣第三臨時發展區大噪鄉(第八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當時,蘇維埃政府設在今華仙村倒造堝(原胡志哉家)。大噪鄉即今華仙村,是繼大梅鄉發展起來的“八鄉蘇”,鄉蘇維埃的發展路線是從幽居灣里,到大梅,再到山坳,在這一帶成立了大噪鄉蘇維埃政府。劉銘哉小時候經歷過或目睹了本村的一些革命戰爭活動。
港口鄉華仙村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由原箬坪村和小噪村合併而成的,因為在村的北部居中有一個華仙岩,於是取名為華仙村。全村由四條源組成,自西向東分別是山坳、留本、小噪和大噪,東毗港口堪下,南連英朝,西接幽居大梅,北靠修水南門,境內山高林密,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農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困苦。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同志率領平江起義的部隊從幽居來到港口,曾在英朝的王水章家駐紮。後來黃公略開闢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今華仙村、英朝村均發展為蘇區。而從港口台埠起往東的地區都屬於“白區”,人們是不能自由通行的。國民黨第五十師來到修水,他們分別在修銅夾界的黃沙坳、分水坳和馬面咀修築了碉堡,大肆殺害革命黨人和民眾,還經常躥入今華仙村留本、箬坪搶掠,甚至姦污婦女。他們到留本“摘菜”的情形在劉老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據統計,敵人在該村範圍內殺害的革命黨人和民眾共達42人之多,除一部分人的後裔還在本村外,很多烈士根本沒能留下後代。
劉老談起許多往事,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敵人抓住36人,其中有一個小孩,鄉紳王蔚清在呈給國民黨丁營長的信中說“三十六人全是匪,拜上丁營長槍斃”,有人想替那個小孩求情,兇殘的敵人卻沒有放過小孩,三十六人全部罹難。1934年8月21日(甲戌年七月十二日),在黃沙坳修碉堡的國民黨五十師300多敵人“進剿”鄉蘇區所在地——留本倒造堝,攻打“二分區”,打死三人,打傷一人(胡合圓,胡揚生的父親),鄉蘇區遭到徹底破壞,敵人在這一帶周圍的關隘修築了三個碉堡。事後,年僅16歲的劉銘哉參與了三個死者的安葬活動,他們是用薯匝埋葬死者的,其中有一老者是紅軍印章的刻工。對於“白軍”的瘋狂撲殺,修水大橋等地的一些共產黨員樊如周、樊哲發、鄭美金、徐榮林、朱金龍、朱榮林等紛紛轉移到留本、大梅洞等地繼續與敵人鬥爭。敵人的軟硬兼施,就像大浪淘沙,使真正的革命者得到了洗禮,也看清了一些禁受不起烈火考驗的假革命者的面目。為了不讓槍枝落入敵人手中,灣里樊慶福與修水的樊哲發把24支槍造成一個墳冢,躲過了一劫。解放後,樊哲發擔任修水縣政委,親自到灣里挖出這些槍。這些槍現陳列在修水烈士館。而樊慶福在“打分區”時,因犯貪污罪被殺。樊如周由於鄭美金叛變,被國民黨靖林鄉長平柳波割去左耳,後來鄭美金在東港鄉渣津被處決。樊和軒、慶昌兄弟曾擔任鄉蘇維埃主席,後變節投敵,做了國民黨自新保長,最終在車家嶺魏義清門前被槍斃,一同槍斃的另外還有兩人。
華仙村的祖輩們為革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據我所知,單單留本、山坳、小噪三個小組就有六戶人享受烈士家屬待遇,這六戶人分別是饒瑞堂、饒南浦、樊炳軒、姚相如、萬瑞堂和陳欲貴。我們應引以為榮,讓烈士精神代代相傳。
——節選自《華仙村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2007年 劉銘哉、樊炳軒口述,樊雄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