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前身是1976年設立的同濟醫學院預防醫學系,1999年更名為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2000年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合併,公共衛生學院成為華中科技大學下設的二級院系。學院現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在中國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1,是中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 英文名: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tongji college
  • 簡稱:同濟公衛
  • 創辦時間:1907
  • 類別:綜合性大學醫學專業
  • 校訓:團結、求實、嚴謹、進取
風雨同濟,一、公共衛生早期教育,二、組織機構發展,三、機構設定與變遷,院系設定,綜合實力,學科地位,

風雨同濟

一、公共衛生早期教育

公共衛生學院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西·寶隆(Erilch Paulun)博士創辦上海德文醫學堂的初期,即已開設有衛生學課程,由德國江哥斯博士講授。1913年6月始設衛生學館,並在寶隆醫院地基南邊正式建成德式三層樓房一棟,作為衛生學館和病理學館等用房。1932年10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增設公共衛生講座,由李宣果教授負責講授,衛生學館改為公共衛生學館。為了使研究公共衛生的學生有實習場所,同時也有益於公共衛生事業發展,1933年3月同濟大學醫學院與上海市衛生局合辦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及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由李宣果教授任所長。同年,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了推進公共衛生學的發展,保送醫學生林競成、孔麒到內政部衛生署公共衛生訓練班培訓,結業後分配到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工作。1935年同濟大學醫學院遵照教育部的規定,制定了新的教學計畫和有關規則,其中規定醫學生最後一年實習,必須安排一個月的公共衛生實習,因而有李宣果教授帶領高年級醫學生到北平考察公共衛生約一個月。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吳淞區衛生事務所因毀於上海“八一三”戰火而被迫停辦。同時,同濟大學醫學院離開上海遷移內地辦學,公共衛生學館主任由細菌學館主任杜公振教授兼任。抗戰勝利後,醫學院於1946年遷回上海。

二、組織機構發展

1、上海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館(1947-1949)
1947年10月,同濟大學正式聘林競成(時任附屬中美醫院院長)為同濟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公共衛生學館主任,此後學館有了較大發展,人員不斷增加,先後調入林壽梧、周德、張國高、張求精、陳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蓀畢業留校分配到公共衛生學館工作,同時還培訓了一批公共衛生技士和護士,如李植正、王祖銘、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
2、中南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館(1950.2-1955.5)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9月份同濟大學醫學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是年,在中南區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的領導下,學院與武漢市衛生局共建武漢實驗衛生所,作為公共衛生實習基地(所址:漢口瑞祥路1號,市傳染病院原址),由張求精任所長、陳炎磐任副所長,並派人參加各業務組工作(如周德、張國高、李植正、王祖銘、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籌備教學需要,張求精被調回學校,先後由陳炎磐、周德任所長。1954年該所改為江岸區衛生防疫站。
1955年,因建系及進行衛生專業教學,大部分人陸續調回學校,只留李植正、史可一等,將人事關係轉到武漢市衛生局,但仍保持與江岸區衛生防疫站協作關係,作為學生實習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衛生學館開始承擔中央衛生部下達的教學任務,如全國公共衛生學高級師資進修班(15人,1951—1952)、衛生幹部專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衛生醫師專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擔醫療系本科、專科公共衛生學課程和畢業實習的教學任務。1953年,正式招收首屆衛生系本科學生。為了籌辦衛生系和準備衛生專業課教學,1953年5月決定將公共衛生學館人員分為幾個小組:即保健組織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和勞動衛生學4個教學小組,營養衛生學、婦幼衛生學和學校衛生學,因當時人數較少,組成一個聯合小組,在衛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擔醫療系學生衛生學教學任務。
3、武漢醫學院衛生系(1955.6-1985)
解放後,黨和國家政府十分重視衛生防疫人才的培養工作,50年代初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衛生部決定集中力量,在全國先辦好六個衛生系。1955年山東醫學院和浙江醫學院衛生系撤銷,二個醫學院衛生系部分教師及學生約250人調整來漢與公共衛生學館合併,準備建衛生系。
1955年5月13日衛生部下達[1955]衛教字第54號文,同意我校建立衛生系、醫療系和基礎醫學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衛生系,由林競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後由蔡宏道接任),按照衛生部頒發的教學計畫設立了7個教研組:保健組織學(主任林競成兼)、流行病學(主任張求精)、衛生學總論(主任蔡宏道)、環境衛生學(主任林壽梧)、勞動衛生學(主任陳炎磐)、營養衛生學(主任劉毓谷)、學校衛生學(主任朱文思)教研組。並先後建立了黨、團、工會及系學術委員會等組織,金振濤同志為首任黨總支書記,衛生系在黨總支領導下進行工作,同年,衛生系教學樓(面積約2800M2)竣工。
1957年,首屆四年制衛生專業本科生畢業(之後改為五年制),留系任教達26人,又從外地調入一些教師,大大充實了衛生系的師資隊伍。1956年,為了適應科學研究工作發展的需要,經衛生部中央衛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勞動衛生研究組,組織全校有關單位如勞動衛生、環境衛生、營養衛生、保健組織、生理、生化、內科等教研組,開展協作進行勞動衛生(工廠衛生)調查研究工作,衛生部每年撥給經費,並有專職人員編制。1960年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勞動衛生研究組撤銷,部分人員和設備調往有關單位。
1962年,為了加強衛生專業臨床教學,學院從兩個附屬醫院抽調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皮膚科教學人員14人,組成衛生系臨床教學小組,負責衛生系學生臨床教學工作,教學基地設在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學生借住在市糧食學校,教學辦公室也設在糧食學校,設秘書及輔導員各1人、工作人員和工人各1人。1968年“文革”期間,衛生系臨床教學小組撤銷,各科人員回醫院工作,其他人員分別調往有關單位,衛生系學生臨床教學工作由附屬第一、二醫院分擔。
衛生系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960—1961年與武漢市礄口區衛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協作,1965年又與礄口區一些工廠、街道、學校進行協作,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教學。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些教學活動被迫中斷,當年也中斷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系108名教職工,除下放農村安家落戶、去“五七”幹校農場勞動及下鄉辦教學點外,留系人員基本上分為衛生防疫和職業病防治兩大組。1972年衛生專業恢復招生工作(三年制)。1973年7月醫學院臨時黨委決定由馬駿凱、劉學倫(1978年調學校科研處)、吳植恩、王峰同志任衛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衛生系主任。為適應當時形勢及教學需要,1973年對衛生系組織機構和人員進行了一些調整,主要是撤銷原有的衛生學總論教研組和學校衛生教研組(1977年恢復),將保健組織學教研組改為衛生統計學教研室,勞動衛生學教研組改為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營養衛生學教研室改為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流行病學和環境衛生學教研組分別改為流行病學教研室、環境衛生學教研室。
1970年12月根據國防工業發展需要,學校組織衛生系及兩個附屬醫院部分醫務人員成立“325會戰”工業衛生科研組,承擔七機部“325會戰”任務。1973年3月學校領導決定該組劃屬衛生系領導。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與石油化工局批准組建“325”工業衛生研究室,並修建科研樓房一棟。1979年“325會戰”下馬,學校下達檔案將“325”工業衛生研究室改為工業衛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與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實行統一領導。自1973年起,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教研室即與有關工廠協作,建立了職業病門診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屬第一醫院(協和醫院)設立職業病病房,1985年9月根據衛生部(85)衛科教高學188號文,與協和醫院合作將原有病房擴充,並指派專人參加職業病專科門診。1985年衛生部(85)衛防13號檔案決定我校為華中地區職業病防治和人員培訓中心。
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期,環境科學在我國經濟生活領域興起,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人群健康損害的發現,在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確立保護環境是一項基本國策。國務院[1973]158號檔案中要求“有關大專院校要設定環境保護專業和培養技術人才”,我院環境衛生教研室在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也深刻體會到具有醫學知識的環保專業幹部缺少,為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在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的支持和領導下,從1973年開始連續舉辦了6期環境污染與衛生監測中高級培訓班,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隨著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急需擴大隊伍,輸送高級專業人才,1978年,經湖北省教育局[教醫(78)17號文]及衛生部[武醫(78)45號文]批准正式建立“環境保護衛生專業”,同年開始招收5年制本科學生33人,1979年衛生部在成都“醫學教育規劃”會上將其更名為“環境醫學”專業。同時,醫學院批准增建:環境流行病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毒理學、環境監測學4個教研室和環境醫學概論、環境醫學統計、環境與衛生工程3個教學小組,為了保證衛生專業教學任務的完成,又組建了環境衛生學教學小組。1985年世界銀行給衛生部貸款選定環境醫學專業為特殊項目,並認定為全國環境醫學培訓中心,貸款近30萬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學科研儀器。
1980年衛生統計學教研室建立社會醫學研究室。自80年代起,為了適應科學研究的發展,學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3年,流行病學教研室設立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室,1985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和兒童少年衛生學教研室相繼成立相應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職業醫學研究室,1988年學校批准成立職業醫學研究所。1994年環境衛生學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學研究室。1984年,醫學院黨委決定衛生係為處系級業務部門並決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張餘慶任系副主任。1984年開始籌建婦幼衛生系,1985年學校正式招收婦幼衛生專業本科學生,籌建期間舉辦婦幼衛生進修班2期、婦幼衛生專業證書班1期,組織編寫、出版專業教材8種。
4、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86-2000.4)
1985年衛生部批准同濟醫學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1986年批准衛生系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2月學校正式任命文歷陽副校長兼任院長,陳世蓉任總支書記、常務副院長,同時任命了社會醫學研究所和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副所長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衛生部批准成立社會醫學研究所,下設社會醫學與衛生管理學、居民健康、婦幼保健、老年醫學、國際保健5個研究室及《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編輯部。1987年,學校黨委批准,社會醫學研究所試辦健康教育後期分化專業,首屆學生10人。1991年根據教學需要,學校批准增設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員編制不變;衛生統計學教研室改為衛生統計與社會醫學教研室。1989年,學校批准衛生統計教研室試辦衛生統計學後期分化專業,首屆學生12人。
1987年,國家教委(87)教高字015號《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醫藥本科專業目錄》檔案中,將環境醫學專業列為國家統招專業(編號0202)開始在全國招生。1989年,國家教委(89)教高字021號通知,批准環境衛生(環境醫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1993年,學校批准成立環境醫學系。
1976年醫學院臨時黨委批准,成立了環境毒理學研究室。從80年代初,該研究室開始承擔農業部及下屬單位的新開發農藥產品的毒理學評價工作,1997年,學院整合優勢力量,向農業部、衛生部申報農藥毒理程式評價資質,獲準承擔1-4階段的評價工作。
1988年5月,學校批准將1982年成立的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併入公共衛生學院統一領導。
1990年9月,為了加強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學,經學校研究批准成立預防醫學教研室,隸屬公共衛生學院管理。
1991年在婦幼衛生專業的基礎上,成立婦幼衛生系並下設三個教研室:婦女保健學教研室、兒童保健學教研室、婦幼信息管理學教研室。為了適應我國婦幼事業的發展,於1995年開始招收婦幼衛生大專班(三年制)學生,於1997年開始招收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研究生課程班學生。
1993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掛牌我校,陳學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長。同年,由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流行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衛生統計學、兒童少年衛生學、預防醫學、環境衛生學七個教研室組建成立了預防醫學系,還成立了環境醫學系,衛生事業管理學系,至此公共衛生學院轄四個系:預防醫學系、環境醫學系、婦幼衛生系、衛生事業管理學系,三個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所、社會醫學研究所、職業醫學研究所和一個中心: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成為擁有多種專業,不同層次教學和能開展較為廣泛領域科學研究的公共衛生教學、科研、培訓基地。經多年努力,1997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室通過湖北省計量認證,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中心”,並於1998年5月獲衛生部批准,承擔保健食品功能學與毒理學的檢測、評價工作,這使實驗室首次成為國家級實驗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學檢測中心再一次通過衛生部專家組的複審。
5、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2000.5-)
2000年5月,根據國務院、國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濟醫科大學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城市建設學院等四校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正式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同年12月,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院人字【2000】19號、22號文批准,公共衛生學院設立了“同濟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和“傷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年,根據國家教育部招生目錄,學校院系機構進行學科重組、調整,公共衛生學院設6個系: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社會醫學系、衛生毒理學系;1個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所;1個教學實驗中心: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衛生事業管理學系和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劃出,實驗醫學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室整體併入環境醫學研究所(圖1)。同年,學院進行改革,對行政管理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和教育職員制,學院有6位同志競聘到領導崗位,周宜開任院長,張述林任院總支書記;陳建偉任黨總支副書記;楊克敵、程茂金、鄔堂春任副院長。有10位同志聘為教育職員,他們是:楊世秀、夏正剛、鄭剛、劉慧明、陽琳、歐陽寧慧、林偉、李民、陳興芝、李紅桃。
2002年1月,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實驗室通過由省教育廳組織的“雙基”實驗室評估;同年3月,為了培養套用型預防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經教育部批准,公共衛生學院成為全國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學位(MPH)試辦院校之一,並於當年開始組織學生報名和考試工作,首屆招生103人;2002年11月,由環境醫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北京環境醫學研究所、太原環境醫學研究所向國家環保總局申報建設“環境與健康部級重點實驗室”,獲得通過。
2003年11月,經教育部驗收檢查,公共衛生學院申報建設“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得通過;2003年12月,學院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農藥毒理研究中心”,副院長鄔堂春教授兼任主任;石年、魯文清教授任副主任;陳秀娜教授任技術顧問;2003年12月,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與武漢雄銘環境科技公司共同創建的“同濟雄銘室內外環境及材料檢測評估中心實驗室”,經湖北省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評審通過。
2004年5月,學院組建了“分子流行病學實驗室”,通過公開招聘,袁晶副教授被聘為實驗室主任。2004年12月30日,學院正式成立二級教職工代表大會。
2005年7月,根據中共華中科技大學委員會校黨(2005)24號檔案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為公共衛生學院黨總支書記,同時免去張述林同志院黨總支書記職務。2005年8月,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兒少衛生與與婦幼保健學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社會醫學系等單位整體搬入原實驗中心大樓辦公,大樓內部按統一設計標準進行了裝修、添置實驗台和辦公家具,總投資約400萬元。2005年9月,根據教育部“關於2005年度生命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場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檢查,評估等級為“良好類”。 聘周宜開教授為“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環境科學院院士魏復盛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任期至2010年10月。
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 自2006年起由社會醫學系承辦的原《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正式更名為《中國社會醫學雜誌》。該雜誌為教育部主管的國家級學術類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2006年5月,學院行政領導班子換屆,根據華中科技大學校黨(2006)46號文通知,周宜開被聘為公共衛生學院名譽院長,鄔堂春為院長,楊克敵、杜玉開、徐順清為副院長。

三、機構設定與變遷

公共衛生學院前身公共衛生學館僅相當於一個教研室。1955年建立衛生系後才有正式的機構建制。
1、1955年,衛生系設一個專業,7個教研組。
2、1973年,衛生系設一個專業,5個教研室。
3、1978年,衛生系設二個專業,10個教研室,3個教學組,2個研究室。
4、1986年,公共衛生學院設二個專業,2個研究所,10個教研室,5個研究室。
5、1993年,公共衛生學院設4個系, 3個研究所,1個培訓中心,18個教研室。
6、2001年,公共衛生學院設6個系,1個所,1個教學實驗中心。
7、2002年,公共衛生學院設6個系,1個所,1個教學實驗中心並擁有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

院系設定

公共衛生學院現設有6個系、1個研究所、1個實驗教學中心: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社會醫學系、衛生毒理學系,環境醫學研究所,預防醫學教學實驗中心。擁有環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環境保護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各1個,有3個國家級資質評價檢測中心:保健食品功能學檢測中心、農藥毒理評價研究中心、環境影響評價中心,2個跨學科研究中心:同濟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傷害控制研究中心。
公共衛生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以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堅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70人,其中教師96人,有教授26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54人,教師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有全國高等醫藥院校預防醫學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有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命審題委員,有20多位教授在全國性學術機構和省級學會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員職務。
公共衛生學院有很強的綜合辦學實力。設有:預防醫學專業及環境醫學、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衛生統計4個專業方向,2003年獲準試辦醫療保險、衛生檢驗檢疫、社區心理衛生3個後期分化專業,已形成集全日制本科、碩士、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後和成人教育、網路教育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多年來,學院始終以時代重託為已任,高擎教育改革的大旗,全面抓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不斷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了大批覆合型、高素質人才,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
公共衛生學院瞄準預防醫學國際最先進的研究方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80年代以來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0餘項次,其中部省級科技進步獎76項,發明獎10項,專利獎5項。發表科研論文3000餘篇,其中67篇在國外期刊發表,被SCI、EI、ISTP收錄論文50餘篇。學院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包括“973”、“863”、“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5項。
公共衛生學院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發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瑞典、日本、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關係,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有10多位海內外知名學者被聘為學院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派出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百餘人次。
披著新世紀霞光的公共衛生學院,將發揚“團結、求實、嚴謹、進取”的優良校風,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為建設國際知名的公共衛生學院創造新的輝煌。

綜合實力

人民網高校排行榜:2002年-2004年連續三年,同濟醫學院預防醫學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三;其中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排名第一兒少與婦幼衛生保健學科排名第二,其他幾個二級學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毒理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均名列前茅。
2014年人民網高校排行榜:華中科技大學預防醫學列屬A++級,排名全國第一。

學科地位

我院堅持“追求卓越,促進健康”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思路,建成了既與國際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體系。在教育部2009年的學科水平評估中,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在全國綜合排名第二。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基地和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我院優勢學科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科圍繞環境-基因互動作用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形成了既有優勢又有發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在環境毒理學、環境與職業流行病學和環境醫學監測新技術等領域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科結合我國婦兒預防保健特點,在生殖健康研究、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與心理衛生、婦幼營養與健康等方向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科在食品污染物對人群健康危害的機制、風險評價和預警及防治對策的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為制定國家食品安全管理法規和食品污染控制的決策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鞏固傳統學科發展方向,開拓新興研究方向,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其中我國傳染病預警監測系統和健康社會因素的研究獲得歐盟第七框架項目100多萬歐元的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