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樓頭尚有三通鼓》是北宋詞人孫誅的一首詞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樓頭尚有三通鼓
- 創作年代:十一世紀中期(北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北宋】孫誅(1031-1079)
- 詞牌名:菩薩蠻
詞牌介紹,作品原文,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詞牌介紹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派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髮髻,讓人感覺宛如菩薩,當時教坊就因此製成《菩薩蠻曲》,於是後來《菩薩蠻》成了詞牌名。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此調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以繁音促節表現深沉而起伏的情感,歷來名作最多。
作品原文
菩薩蠻
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
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作者簡介
孫洙
(1031-1079)字巨源,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北宋皇祐元年進士,授秀州法曹。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兼史館檢討、同知諫院。熙寧四年,出知海州,元豐中官至翰林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四十九。《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著有《孫賢良集》,已佚。《全宋詞》錄其詞二首。
作品賞析
起首“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摧人去!”這兩句是牢騷話:剛剛二更時分,城樓上還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這么死命地催人走呢!據宋洪邁《夷堅甲志》卷四,翰林學士孫洙某晚正太尉李端願家歡宴,有美女侍妾奏樂助興,恰逢此時朝廷宣召,心下不願,故出怨語。“何須抵死催人去”就是本此而發的牢騷。說:“尚有三通鼓”,而不說已過二更,表示離天亮還早,希望多玩一會兒。但留連不捨之意橫遭阻抑,自然轉化為憾恨之情。“抵死”,猶言死命、拚命,形容竭力。對於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願,可見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戀。“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一邊匆匆上馬,一邊卻還戀顧那美妙的琵琶聲,深以未聽到曲終為憾。琵琶的誘人魅力來自那位彈奏的女子,言外蘊含著對其人的深情眷戀。然而迷人的女樂,終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無可奈何地上馬離去了,但那聲聲琵琶似乎一直縈繞耳際。上片四句,一氣流注,節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緩的氣氛頓出,從而反襯出詞人不願從命而又不敢違命的矛盾感情。
過片寫主人公戀戀不捨,人雖已上馬,心尚留筵間,一路上還出神地回頭凝望。但馬跑得快,老天更不湊趣,又下起濛濛細雨,眼前只覺一片模糊,宛如織就一張漫天的愁網,連人帶馬給罩住了。“廉纖雨”,濛濛細雨。“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廉纖細雨,既阻斷了視線,又攪亂了心緒;借景語抒情,情景湊泊而有醞藉之致。“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玉堂,翰林院的別稱。玉堂供職是作者平時所自以為宋寵的,此夜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聊和索寞。從一個充滿美酒清歌的歡樂世界,硬生生地被拋到宮禁森嚴的清冷官署,其懊喪和惱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長”,大有長夜難捱之感。對照開頭“城頭尚有三通鼓”,同時對於時間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變化。這一起一結也自然形成兩種情境的鮮明對比,使這首小詞首尾相顧,有迴環不盡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