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

菥是形聲字,艹為形,析為聲。菥字和蓂字組成菥蓂一詞,指一種草,一說就是較大的薺菜。菥又音sī,指一種像燕麥的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菥
  • 拼音:xī/sī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筆畫數:十一畫
  • 筆順編號:14212343312
  • 部首:艹
  • 統一碼:83E5
  • GBK:DDBE
  • 五筆:ASRJ
  • 鄭碼:EFPD
  • 字級:二級
字義,菥 xī,菥 sī,詞語,音韻參考,宋本廣韻,方言集匯,古籍解釋,

字義

菥 xī

見“菥蓂”

菥 sī

〈文〉[名] 麥的一種,狀似燕麥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苞荔。”

詞語

菥蓂】xīmì
[Herba thlaspis] [名] 二年生草本植物,直立莖,葉呈長橢圓形,總狀花序,開白色小花。葉可食,種子可榨油,植株均可入藥,起清熱解毒作用,種子有袪風去濕作用,亦稱“遏藍菜”。
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藷蔗、姜䪤、~~、芋瓜。”

音韻參考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sī】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息移
支A開
開口三等
支A
sĭe
sie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xī】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先擊
錫開
開口四等
siek
sek

方言集匯

◎ 粵語:sik1
◎ 客家話:
[海陸豐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台灣四縣腔] sit7
[梅縣腔] sit7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先擊切,音析。《爾雅·釋草》菥蓂,大薺。《博雅》菥蓂,馬辛也。《張衡·南都賦》菥蓂芋瓜。
《集韻》相支切,音斯。《玉篇》葴菥草,似燕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