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地村(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大朝山東鎮菖蒲地村)

該行政村隸屬景東彝族自治縣大朝山東鎮,地處鎮政府東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4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城129公里。東鄰鎮源縣,南鄰蒼文村,西鄰大馱村,北鄰新村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菖蒲地村
  • 面積:21.53平方公里
  • 人口:2148人
  • 戶數:515戶
區域人口,地理環境,農村經濟,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地圖信息,

區域人口

轄大溝、山尾巴等24個村民小組。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該村總農戶515戶,有鄉村人口2148人,農業人口2140人,勞動力11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06人。

地理環境

全村國土面積21.53平方公里,海拔1785米,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260畝(其中:田690畝,地4570畝),人均耕地2.4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70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核桃、蠶桑等經濟林果。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8萬元,占總收入的36.6%;畜牧業收入101萬元,占總收入的26.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55頭,肉牛50頭,肉羊500頭,雞8020隻);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5%;林業收入79.9萬元,占總收入的21.2%;第二、三產業收入56.6萬元,占總收入的15%;工資性收入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0人(占勞動力的17%),在省內務工30人,到省外務工170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05戶通自來水,有11戶飲用井水,有9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19.2%)。有371戶通電,有31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2%、60%和6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占總數的10%和3%)。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24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4公里。全村共有拖拉機6輛,機車6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20畝,有效灌溉率為6.1%。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9戶。全村有2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有5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8萬元,占總收入的36.6%;畜牧業收入101萬元,占總收入的26.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55頭,肉牛50頭,肉羊500頭,雞8020隻);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5%;林業收入79.9萬元,占總收入的21.2%;第二、三產業收入56.6萬元,占總收入的15%;工資性收入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0人(占勞動力的17%),在省內務工30人,到省外務工17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核桃等,主要銷往縣內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1.9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5戶,共有鄉村人口2148人,其中男性1208人,女性940人。農業人口2140人,勞動力1176人。該村是以漢族、彝族為主的混居地,其中彝族217人傣族 19人,土家族1人,漢族191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6人,占人口總數的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25人,參合率29%;享受低保7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4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513戶,占農戶總數的99.6%。

地圖信息

地址: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