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魚眼草

菊科魚眼草

菊科魚眼草,草本,多分枝;分枝斜升、開展或分枝末端稍外傾;莖枝較堅硬,被白色短絨毛或柔毛或粗毛。無冠毛,或兩性花瘦果頂端有1-2個細毛狀冠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①小魚眼草,又名:白芽草、白頂草、翳子花、地細辛。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莖略帶紫色,密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倒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3.5~7厘米,寬1.2~2.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成耳形,邊緣有不規則齒缺,在莖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狀羽裂,兩面均被柔毛;無柄。頭狀花序極小,排列成圓錐花序,異型,球狀或半球狀;總苞不明顯,苞片2列,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綠色,緣膜質,少被絨毛;花托半球形,具多數橢圓形突起;花管狀,外緣為雌花,多列,花冠白色,圓錐形,先端2裂;中部為兩性花,花冠綠黃色,鐘狀,先端4裂;雄蕊4,花葯基部2齒裂;雌蕊I,花柱伸出花冠之外。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生於溪邊、路旁、山坡。分布雲南、貴州等地。
魚眼草魚眼草
②菊葉魚眼草 ,二年生草本。形態與上種相似,但植株較大,高20~40厘米,莖部疏生白色柔毛。

藥用價值

【採集】夏季採收,曬乾。
魚眼草 (《滇南本草》)【異名】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雲南中醫驗方》),地胡椒、鼓丁草(《雲南中草藥》)。 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鰍菜。
【來源】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菊葉魚眼草的全草。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因曾引起家畜流產,故認為其作用性質類似麥角,但未經證實;可能此種流產乃因動物食後發生急性胃腸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寒。"【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祛翳。治瘧疾,痢疾,腹瀉,肝炎,婦女白帶,日翳,口瘡,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或搗汁點水酒服,截瘧。"②《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③《貴州藥植目錄》:"清熱除濕,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④《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治痢疾:魚眼草一錢。搗爛,用開水沖服。(《雲南中醫驗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