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石目
- 拉丁學名:Ammonitida
- 界:動物界
- 綱:頭足綱
- 亞綱:菊石亞綱
- 目:菊石目
- 分布區域:北美
- 最大尺寸:直徑23cm
發展歷史,分類,形狀尺寸,結構形狀,基本結構,兩性異形,形狀分類,口蓋,軟體部份,生活習性,分布,國內發現,傳說,
發展歷史
菊石目是從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的冊鸚鵡螺目進化而來的,在其後的3億7千年間,在全世界的海洋里大量存在,直到白堊紀末突然消失。由於菊石進化很快、分布很廣這一特點,這就使其在細分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時期很有價值。作為一類,其特徵是體管(與殼腔室相連線的管)的位置是在殼(腹)的外面。在古生代發現的菊石種的骨縫是單一的,而在中生代發現的則是複合的。由於它們已經絕種,我們對菊石的軟體和生活習性知道得很少。保存的化石腔室中很少發現有咬顎、舌狀、齒舌或墨液囊。
分類
菊石目下已命名了四個亞目,分別為菊石亞目(下侏羅紀至上白堊紀)、勾菊石亞目(上侏羅紀至上白堊紀)、葉菊石亞目(下三疊紀至上白堊紀)及弛菊石亞目(下侏羅紀至上白堊紀)。不過《古無脊椎動物學論叢》卻只包括了菊石亞目、弛菊石亞目及葉菊石亞目,並將之分類在菊石亞綱之下;而勾菊石亞目則被看為弛菊石亞目下的一個超科。
另外有學者將這三個亞目分類在菊石目中。根據論叢所述,菊石亞目是於侏羅紀初期由葉菊石亞目及弛菊石亞目衍生而來。
形狀尺寸
侏羅紀早及中期的菊石目很少會超越直徑23厘米的大小。到了侏羅紀晚期及白堊紀早期,就開始出現了一些較大的形體,如英格蘭南部的泰坦菊石直徑就達53厘米,而白堊紀德國的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就更有達2米的直徑。
北美洲已知最大的菊石目就是Parapuzosia bradyi,直徑長1.37米。另外,在英屬哥倫比亞發現了直徑達2.3米的未確認種,一旦獲得確認,就是已知最大的菊石目。
結構形狀
基本結構
菊石目殼有間隔的部份稱為閉錐。閉錐包含了逐漸變大的住室,住室之間有一道很薄的間隔隔開。菊石目動物只住在最後及最大的住室中。當它漸長時,會在開口處增加較新及較大的住室。連室細管由菊石目的身體,穿過間隔至所有空置的住室。
兩性異形
形狀分類
異形菊石中外觀最極端及異常的算是日本菊石,它們就像是一團不規則的螺旋,沒有明顯對稱的捲曲。不過當近看時,就可以見到日本菊石殼上有U形的三維網路。
口蓋
一些菊石目是連同一塊角狀板或一對方解石板一同被發現。以往認為這些板是用來開合其殼,就像是鰓蓋一樣。不過近卻認為這其實是其顎部。這些板統稱為口蓋,單一塊的稱為單口蓋,成對的則是雙瓣顎。不論是單口蓋或雙瓣顎都很少能保存下來,而且都是與殼分離。
軟體部份
雖然菊石目的化石數量很多,但其軟體卻十分稀少。
生活習性
菊石目及其近親都已滅絕,保存下來的軟體部份亦甚為稀有。大部份研究都是基於菊石目的殼及殼的模型。
大部份菊石目都可能生活在遠古海洋的開放水域,而非海底。這是由於它們的化石往往都是在沒有底棲動物的地層發現。很多菊石目相信都是游泳能手,如銳棱菊石,因它們的殼扁平、呈鐵餅狀及流線型,但也有一些可能是慢游或底棲的。
菊石目的軟體部份占有了殼末的最大節。較早而細小的節都有間隔,可以透過填充氣體來維持浮力。故此較細小的部份會浮在較大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