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天牛

菊天牛

菊天牛生活史有成蟲,卵、幼蟲、蛹4個時期。年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潛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蟲常占50%,成蟲和蛹各約占1/4。成蟲體長6一11mm,體小,圓筒形;黑色,被灰色絨毛,但不厚密,不遮蓋底色。 幼蟲長圓柱形。成、幼蟲危害多種菊花一枝黃花紫菀、一年等。年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潛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蟲常占50%,成蟲和蛹各約占1/4。赤腹繭蜂姬蜂、腫腿蜂等是其天敵,危害嚴重時也可用藥物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天牛
  • 拉丁學名:Phytoecia rufiqentria 
  • 別稱:菊虎、蛀食蟲
  • 二名法: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具鋏亞門 Chelicerata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Pterygota
  • :鞘翅目 Coleoptera
  • 亞目:多食亞目 Polyphaga
  • :天牛科 Cerambycidae
  • 亞科:溝脛天牛亞科 Lamiinae
  • :小筒天牛屬 Phytoecia
  • :菊天牛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日本、前蘇聯
形態特徵,寄主植物,生活習性,地理分布,天敵,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一11mm。體小,圓筒形。黑色,被灰色絨毛,但不厚密,不遮蓋底色。前胸背板中區有1個相當大的、略呈卵圓形的三角形紅色斑點。腹部、各腿節(中、後腿節端末除外)、前足脛節除去外沿端部以及中、後足脛節基部外沿均呈桔紅色。觸角被稀疏的灰色和棕色絨毛,下沿有稀疏的纓毛。頭部刻點極密,極闊。觸角與體近乎等長,雄蟲的稍長。前胸背板寬勝於長;刻點相當粗糙,極密;紅斑內中央前方有一縱形或長卵形區無點刻,且此處特別拱凸。鞘翅刻點亦極密而亂;絨毛均勻,不形成斑點。
菊天牛
幼蟲:長圓柱形。乳白色。老熟幼蟲體長18mm,頭顱較厚,額基部兩側緣間最寬,向後顯著收狹;淡黃色。觸角2節,端部錐形主感器明顯,長為基寬的1.5倍,周圍有小指形突和毛數支。前胸背板後部隆起,背板前區橙褐色、光滑,背中線乳白色,後區兩側溝之間密布圓鑿點形粗顆粒,排成凸字形,凸端圓弧形,顆粒近後緣細密;亞側陷斜溝狀,前胸腹板的中前腹片和小腹片褶均光滑,無顆粒,具細短毛。腹部步泡突十分突出,中溝明顯,分成左右2葉,表面較光滑,無瘤突,色較暗,具不明顯的微粒;腹節上側片突出,側瘤突橢圓形,具側毛2支,無骨化坑;無足;腹氣門狹橢圓形,圍氣門片厚,位置與體軸成一銳角;肛門3裂,中裂縫稍長,夾角相等;臀節具較密的褐色剛毛。

寄主植物

危害多種菊花一枝黃花紫菀、一年等。

生活習性

年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潛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幼蟲常占50%,成蟲和蛹各約占1/4。翌年4—6月成蟲外出活動,5月上旬一8月下旬進入幼蟲為害期,8月中、下旬一9月上中旬又開始越冬。該蟲白天活動,9—10時及15—16時最活躍,多在上午交尾,14—15時產卵,卵單產,卵期12天。初孵幼蟲在莖內由上向下蛀食,蛀至莖基部時,從側面蛀1排糞孔,還沒發育好的幼蟲又轉移它株由下向上為害,幼蟲期90天左右,末齡幼蟲在根莖部越冬或發育成蛹或羽化為成蟲越冬。
菊天牛(圖2)菊天牛(圖2)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台灣;朝鮮、日本、前蘇聯。

天敵

天敵有赤腹繭蜂姬蜂、腫腿蜂等。

防治方法

(1)、每年於4月下旬一5月上旬菊花母株分根繁殖時,挖根部土壤查越冬成蟲。6—7月進入成蟲活動期,於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田中捕殺成蟲和滅卵。
(2)、發現菊花莖鞘萎蔫時,從斷莖以下4—5mm處摘除,集中處理。
(3)、找新鮮蟲孔,用注射器注入40%樂果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200倍液,使藥劑進入孔道,再用泥封住蟲孔。還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0.3g裹上棉球從蟲孔塞入,外用棉花塞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