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多列士

莫里斯·多列士

莫里斯·多列士是法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活動家,原法國共產黨總書記。主要從事議會鬥爭,他在戰前就幫助成立人民陣線他認為,為建立一個“自由、強大、幸福的法蘭西”可以利用外部條件,但必須保證國家的主權獨立。二戰後他不惜放棄武力,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他在法國進行和平鬥爭,但最終沒能組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里斯·多列士
  • 外文名:Maurice Thorez
  • 出生日期:1900
  • 逝世日期:1964
生平簡介,礦山上的小童工,法國共產黨首腦,人民陣線的成敗,國內最大的武裝,議會第一大黨團,反對戴高樂集權,

生平簡介

法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活動家,法國共產黨總書記(1930-1964)。西歐共產黨議會鬥爭的標誌性人物。十二歲時成為煤礦工人。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並因進行宣傳鼓動多次入獄。1923年成為地方共產黨書記,1930年又升為法國共產黨總書記。1932~1939年以及1949~1960年進入法國下議院,1936年幫助成立了人民陣線政府。1943~1944年期間居住在蘇聯,後來返回法國,擔任國務部長(1945)和代理總理(1946、1947)。他在赫魯雪夫秘密報告以後仍然不否定史達林主義。

礦山上的小童工

1900年4月28日,多列士出生於加萊海峽省諾愛爾一高杜的一個礦工家庭,父親和祖父都是礦工。母親是家庭婦女。多列士童年時代,祖父克雷蒙·布德里對他有較大影響。祖父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黑暗的煤坑中度過的,他早年參加工會和法國社會黨,在黨內屬於茹爾·蓋得派。多列士對祖父及其戰友們為工人階級的利益和理想進行的鬥爭非常崇敬。
由於家境困難,多列士10歲就受僱乾農活,每天工作12小時。 當他剛剛12歲時,便開始在礦上當揀石的童工。礦工們的苦難生活,在他幼年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1914年9月,德國進攻法國,多列士隨其祖父從諾愛爾撤走,來到了克厄茲省的克呂納鎮上。在那裡,他在一位教師的幫助下閱讀了一些世界文學名著。殘酷的戰爭,深深地教育了他。他在自傳中寫到“我現在認識了戰爭真貌了—這並不是愛比納出品的連環畫,……戰爭是那么可怕,是吃人的東西,是恐怖與死亡的散播者!”也就是在克呂納鎮,多列士當了農場的小工,這使他親眼看到了的農民。在他與農民的接觸中,他了解到農民的優良品德,他非常佩服農民們的堅強毅力、品德。他認為“農民和工人一樣的不幸”。
1917年3月,多列士隨其祖父一起來到了阿密安,當了船夫。他們駕駛著“法蘭西”號木船,沿著索姆河裝卸貨物。水上的漂泊生活,使多列士受到了鍛鍊,也開闊了眼界,進一步了解了法國的社會和生活。1918年11月起他又在麵包店裡當學徒。

法國共產黨首腦

1919年3月,多列士加入法國社會黨。同年12月社會黨分裂,當社會黨內就十月革命和加入共產國際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時,多列士站在加香和弗羅薩一邊,參加了“加入第三國際委員會”。1920年12月25日社會黨召開都爾代表大會,經過5天激烈辯論,於29日夜30日晨以3,208票對1,022票通過馬塞爾·加香提出的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占社會黨人數3/4的多數派組成了法國共產黨,即共產國際法國支部。多列士和他所在的巴特加萊省的大多數黨員脫離少數派把持的社會黨。1920年3月,多列士應召入伍,在步兵第72團服役兩年。在軍隊服役期間,多列士同一些法國革命者,討論俄國革命和第三國際的問題,並致信《人道報》,表示贊成加入第三國際。復員後,曾在建築行業當小工,後來當了油漆匠。
1923年,多列士任加萊海峽聯盟黨組書記,從此,他開始作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從事革命活動。1924年,在里昂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委員,10月,被任命為若爾地區黨的書記(該地區包括若爾、加萊、索姆三個省)。
1925年法國政府接連發動了對摩洛哥和敘利亞兩場殖民主義戰爭。法國共產黨發表聲明,指責政府的對外政策,並組織對戰爭的抵制運動。這年夏天,反對摩洛哥戰爭中央行動委員會成立。多列士被選為這個委員會的主席。他在巴黎、里爾、里昂、波爾多等12個城市組織了幾十次工人會議反對殖民主義掠奪戰爭,發動工人聲援摩洛哥人民。10月,法共領導了90萬人的大罷工,罷工的口號是反對摩洛哥戰爭和敘利亞戰爭,要求普遍增加工資。政府逮捕了包括多列士在內的274名黨員。多列士被判刑14個月。1929年,多列士又因組織示威反對政府的反蘇政策,再次被捕入獄。他在獄中閱讀了許多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文學名著,特別欣賞歌德詩中所說的“實踐是一切的開始”的名言。
1925年7月,多列士當選法共政治局委員和中央組織書記。1928年起,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30年7月,多列士當選為法國共產黨總書記。 多列士還長期(1928一1943年)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39年一1943年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法共建黨後的許多年內,在組織原則和組織結構方面仍然保留著社會黨的傳統習慣和痕跡,黨記憶體在派別紛爭,黨內開會如同議會辯論一般,爭論不休,極難做出決議。黨的組織形式仍保留社會黨以選區建立區委做為基層組織的形式。從1924年起,多列士即按照共產國際的建黨原則同黨內多數派一起向各種機會主義思潮進行鬥爭,確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實現了新的組織形式:在工廠建立支部,選舉支部委員會,出版企業報紙,把工人階級活動的場所變成黨的基層組織活動的基地。
1932年,2月6日,法國的法西斯組織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向波旁宮進軍,並企圖火燒海軍部。警察和保全隊向法西斯集團組織的騷亂進行了還擊。2月9日,在法共號召下,巴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示威。在幾十個城市裡,共產黨人和社會黨人聯合起來走上街頭。400萬勞動者進行罷工,迫使法西斯叛亂分子退卻。
莫里斯·多列士莫里斯·多列士

人民陣線的成敗

1929一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資本主義各國,為了擺脫困境,許多帝國主義國家走上了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企圖挑起世界大戰。在這危急時刻,多列士利用國會積極宣傳法國共產黨的主張,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陰謀。1934年10月,在黨召開的緊急代表大會上,他提出了“爭取麵包、自由與和平的人民陣線”的口號,號召各民主力量聯合起來,結成廣泛的人民陣線。法共與社會黨簽訂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35年5月,建立了以多列士為代表的法共、以勃魯姆為代表的社會黨、以達拉第為代表的激進民主黨參加的人民陣線。多列士在1936年4月17日晚上發表的廣播演說中指出:“羅馬柏林、或任何其他的外國首都,甚至於我們並不諱言深切依戀的莫斯科都不是決定法國人民命運的地方!決定我們命運的地方是巴黎!”接著,多列士為首的法共提出了“一切為了人民陣線,一切經過人民陣線”、“聯合、聯合、再聯合”的口號。人民陣線的建立,團結了法國民主力量。
在法共倡議下,1935年7月14日,法共同社會黨、激進黨等69個黨派和團體廣泛地建立起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69個黨派、團體的一萬名代表在巴黎布法羅體育場集合,宣讀了由保爾·瓦揚一古久里起草的人民陣線誓詞:決心為給勞動者以麵包、給青年以工作,給世界以和平而鬥爭;為解除法西斯叛亂集團的武裝和解散它們,為保衛自由民主、保證人類偉大的和平而團結一致。跟著兩大工會也簽訂了工會統一的協定, 合併為法國總工會。
1936年大選前,共產黨人、社會黨人、激進黨人簽署一項共同綱領,主要內容有:要求軍事工業國有化,在國際聯盟(1935年5月法國皮埃爾·賴伐爾政府同史達林簽訂了法蘇條約)範圍內實行國際合作;頒布大赦令;解除法西斯聯盟的武裝並解散它們,尊重工會權力;恢復勞動階級的購買力;40小時工作周;制定銀行業法令;實行納稅制度;民主改革稅收;禁止資本外流等。 在1936年4月的選舉中,法國共產黨讓出140個候選人給社會黨,約100個給激進黨,約30個給社會主義联盟,人民陣線終於在選舉中獲得輝煌的勝利。在眾議院的610席中獲得375席的絕對多數。法共的選票從1932年的79萬增至150萬,其議席由原來的10席增至72席。社會黨獲得190萬張選票,從而建立了由法共支持的、由社會黨人萊昂·布魯姆組閣的人民陣線政府。
法國共產黨積極為維護工人階級利益、反對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反對不干涉政策、為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而奮鬥。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西班牙反動軍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武力支援下發動武裝叛亂,企圖扼殺新生的共和政權。西班牙共和政府根據同法國簽訂的正式貿易協定,要求法國人民陣線政府提供武器。法國勃魯姆政府懼怕德意干涉,宣布“保持中立”、“不干涉西班牙的戰爭”,英國政府採取了同樣的“不干涉”政策。德意態度更加強硬,公開把軍隊和武器運往西班牙。多列士領導法共強烈譴責佛朗哥的叛亂和英法政府的不干涉政策,指出國際法西斯的侵略對法國安全和世界和平已構成嚴重威脅。多列士領導法共組織了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國際聲援,派出了由志願人員組成的“巴黎公社旅”、“馬賽曲旅”和其他英雄旅,到西班牙保衛共和政權。這場戰爭為法共培養了一批軍事幹部,為後來的抗德戰爭準備了骨幹。由於法國所處的地理地位,法共承擔了通過法國向西班牙輸送戰爭物資的艱巨任務。
1938年3月,希特勒德國吞併奧地利。9月28日,張伯倫、達拉第又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簽訂了慕尼黑協定,進一步助長了法西斯的氣焰。10月7日,多列士組織了大規模的民眾集會,抗議簽訂慕尼黑協定。法共對達拉第政府投了不信任票,以致當達拉第政府和社會黨向共產黨提出廢除統一行動建議時,法國共產黨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1939年3月,法國人民陣線最終解體。

國內最大的武裝

1939年9月1日,德國侵入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當日,多列士被征入伍。9月26日,達拉第政府以8月23日德蘇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法共追隨蘇聯為由頒布解散法國共產黨的法令,撤銷法共全體議員資格,查封法共黨報《人道報》和所有刊物。法共隨之轉入地下。為領導黨的工作,多列士離開兵營。法共議會黨團為繼續進行鬥爭改組為工農議會黨團,再次遭到鎮壓。1940年3月,軍事法庭開庭審判參加工農議會黨團的法共44名議員,以違反政府解散法共令、傳播“第三國際”口號、組織工農議會黨團罪名,判處他們5年監禁。這時,44人中的26人已被逮捕關進集中營,9名議員在逃,其中包括被判刑的多列士和杜克洛等。多列士還因戰時逃離兵營罪被判重刑。法庭宣布對違反解散法共令繼續從事黨的活動的法共黨員將判以死刑。內政部宣布查封300個共產黨掌權的市議會,撤銷2718名法共各級議員資格。至3月7日止,已逮捕法共幹部3400人,多數已被關入集中營。
1940年6月22日,法國戰敗。 7月10日,多列士和杜克洛簽署發表了致法國人民呼籲書,指出:法國已被占領。像法國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絕不會做奴隸,法蘭西絕不會成為殖民地,絕不屈服,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偉大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呼籲書號召法國人民團結起來,同德國占領者和法國叛徒進行鬥爭。由於維希政府和德國占領者的搜捕,根據黨的決定,多列士於1940年移居莫斯科。
多列士在莫斯科期間,一直擔任共產國際主席團委員,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同國內保持聯繫,鼓舞並指導國內的鬥爭。1943年5月,他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主席團會議,參與討論了共產國際解散的問題。
從1941年起,多列士通過莫斯科電台多次向國內人民發表講話。1944年4月,他發表講話總結了法國抵抗運動三個時期的鬥爭情況,特別談到法共領導的法國義勇軍游擊隊的鬥爭情況。他指出,法共的游擊隊從城市到農村、到山區的發展壯大成為國內強大的抵抗力量。法共團結全民抗戰,倡議並建立了包括各愛國黨派和力量參加的民族陣線,並在以後建立了全國抵抗委員會。
莫里斯·多列士莫里斯·多列士
戴高樂不能不重視法共武裝力量的作用和影響,於1942年11月派代表同法共會晤,達成共同準備全國起義的協定。1943年1月,法共地下黨派格雷尼埃抵達倫敦,做為法共和義勇軍游擊隊駐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的代表。1943年9月,15,000名法國義勇軍游擊隊,在科西嘉島人民的支持下,以閃電方式擊敗了德國占領軍,解放了科西嘉島。同一時期,戴高樂、法共、社會黨等6個黨派組成全國解放委員會,並建立了各地區解放委員會。多列士指出,對全國人民來說,只有一個口號和目標:“團結、武裝、戰鬥”,“一切為了全民起義。”
1944年7月,多列士在莫斯科電台向國內發出呼籲:“公民們,拿起武器,走向決定性戰鬥”。8月,多列士再次講話,歡呼:從8月19日開始,在法共黨員領導的巴黎解放委員會指揮下發動了巴黎起義,經過5天激烈的戰鬥,“巴黎解放了!整個法國正以巴黎為榜樣!”
10月28日,戴高樂主持臨時政府,召開內閣會議,發布由戴高樂簽署的解散法國國內的非正規愛國武裝力量的法令。11月6日,臨時政府頒布赦免多列士的命令。11月30日,多列士返回巴黎。從1944年多列士回國至1946年,他連續當選諮詢議會議員和立憲議會議員,1946年11月起被選為國民議會議員。
1945年6月,多列士在法共十大做報告,提出“復興、民主、團結”的綱領。黨的全部活動集中在使法國從戰爭的破壞中復興起來。多列士以“團結、戰鬥、工作”的口號取代了抵抗運動時期提出的“團結、武器、戰鬥”的口號,呼籲一切工廠充分轉動起來,所有土地耕種起來,發展工業、農業、藝術和科學,實現國有化和革新民主,動員民眾支持政府的綱領。

議會第一大黨團

法共由於在抗德戰爭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力量和影響有很大的發展,在1945年10月的立憲議會選舉和次年11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法共都取得可觀的勝利。在1946年11月的大選中,法共獲得550萬張選票和86個席位,成為第一大黨。當時多列士明確宣稱:“對法國的第一大黨,以後不得再有任何禁令!共產黨要廣泛參加政府的工作。”但法共組閣計畫未能實現。從1944—1947年,法共先後參加五屆政府,在政府內外對社會黨採取合作政策,執行民族團結路線。法共8名領導人在政府中任部長職。多列士在第二屆戴高樂政府中任國務部長,隨後在古安政府、皮杜爾政府和拉馬迪埃政府中三次任副總理職務。法共參政期間取得一些重要社會成果:對一批關鍵工業企業和銀行實行國有化、婦女獲得選舉權、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和企業委員會、確定佃農僱農法和公務人員法、制定發展教育文化計畫等。 戰後,多列士在社會黨、革命道路等問題上提出一些新的主張。1945年2月2日,多列士向《現時代》刊物發表講話提出:在當前法國民主的條件下,“社會黨人和共產黨人可能合併成為一個黨”。同年6月,多列士在法共十大報告中再次建議由共、社兩黨共同討論建立一個“大的法國工人政府”的問題。他提出兩黨可以“共同討論”、“共同決定建立一個法國工人黨的原則、方法和組織形式”。
1946年6月3日,時代周刊上的多列士1946年6月3日,時代周刊上的多列士
1946年11月,多列士在向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發表談話指出,“由於世界民主的進展”,使法共“可以考慮走不同於俄國共產黨人所走的道路”,“不管怎樣,各國的道路必然是不同的”,“具有光榮傳統的法國人民將找到自己走向具有更大的民主、進步和社會正義的道路”。
在對外政策方面,戰後初期,多列士主張法國在安全和損害賠償問題上應享有一定的權利。不贊成分裂德國,認為由盟國共管魯爾區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贊成世界已分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和帝國主義陣營。反對“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畫”,反對美國干涉法國內政。多列士當時對美國記者說:“我們很願意你們來幫助我們煮好我們的湯,但我們不認為你們因此就有權利到我們家裡來每隔五分鐘揭一次鍋蓋來檢查。他認為,為建立一個“自由、強大、幸福的法蘭西”可以利用外部條件,但必須保證國家的主權獨立。
1947年3月,有法共參政的拉馬迪埃政府在國民議會中討論進行印支戰爭的撥款問題,法共議員對政府投了反對票。4月,法共對拉馬迪埃政府再次投了不信任票。5月,法共部長被排出政府,從此成為政權的反對派。
法共領導的總工會於12月再次發生分裂,親社會黨的少數派另行成立法國工人力量總工會。1950年11月,多列士患病赴莫斯科治療。1953年4月多列士返回巴黎。這時,社會黨已退出政府成為反對派。多列士於6月重新提出建立工人階級統一陣線的路線,指出爭取民族獨立同爭取和平的鬥爭不可分割。
在1954年法共十三大上,多列士指出全黨面臨的任務是:實現民族民主力量的團結,為法國的民族獨立和和平、為勞動人民的經濟要求和民主權力而鬥爭。1956年大選,法共獲得100個席位,儘管社會黨選票減少,法共仍支持了社會黨的摩勒組閣。同年7月,多列士主持召開法共十四大,支持蘇共二十大關於和平共處和和平過渡的立場,但對赫魯雪夫全盤批判史達林持保留態度。

反對戴高樂集權

1958年夏爾·戴高樂上台,修改憲法,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多列士認為戴高樂上台是非法的,是對工人階級和民主力量的嚴重打擊,這個政權是壟斷資本和一切反動勢力的代表。他呼籲一切共和人士:共產黨人、社會黨人、一切民主人士實現統一行動,反對戴高樂個人政權。在1959年法共十五大上,多列士提出,在一項“恢復與革新民主的綱領”的基礎上,實現包括社會黨在內的一切共和派的團結,建立廣泛的反壟斷聯盟;同時指出,爭取真正的民主是走向社會主義的一個階段。這次大會把和平過渡形成一條系統的路線,指出議會道路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種特殊情況。1961年法共十六大,多列士提出同社會黨等民主黨派結盟的問題。1962年,多列士進一步提出左翼制定共同綱領的主張,並於同年支持社會黨人德費爾參加總統競選。
1964年法共十七大,多列士肯定了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的多黨制,指出法共不把一黨製做為過渡的必要條件,進一步強調無產階級專政的“暫時性”。這次大會修改了黨章,使黨內生活有更多民主,同時選舉具有改革思想的瓦德克·羅歇任黨的總書記,多列士當選為黨的主席。1964年7月11日多列士乘“立陶宛”號輪船赴蘇聯休假,途中心臟病猝發逝世。 終年64歲。法共為多列士逝世舉行了隆重的追掉會,遺體安葬在拉雪茲神甫墓地。多列士的代表作有《人民的兒子》(1937年初版,1960年修定再版)、《法國勞動人民的貧困化》(1961年)、《多列士選集》三卷(1965年出齊)、《多列士全集》(1965年出至二十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