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黑斑病

莧菜黑斑病

莧菜黑斑病是由莧黑斑鏈孢霉引起的、發生在莧菜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初期在葉片上形成小型褐色斑點,浸潤性擴展,周圍褪綠,以後發展成圓形、近圓形的灰褐色病斑,具不明顯的輪紋,在高濕條件下,病斑表面產生淡黑色霉狀物。

莧菜黑斑病為莧菜一般性病害。分布廣泛,發生普遍。保護地、露地都有發生。一般病株率10~30%,輕度影響產量和品質,重病地塊發病率可達60%以上,多數外葉因病壞死,顯著影響莧菜生產。

莧菜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發病重地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整平土地,密度適宜,及時間苗,適時採收;當植株下部普遍出現病斑,且天氣情況非常有利於病情發展時,進行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莧菜黑斑病
  • 病原:莧黑斑鏈孢霉
  • 為害作物:莧菜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莧菜黑斑病病原為莧黑斑鏈孢霉(學名:Alternaria amaranthi (PK.) Venka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7根束生,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或偶爾分枝,多數正直,或有時具膝狀曲折,有2~6個隔膜。分生孢子單生,倒棒形,無色,嘴喙稍長至長,色淡而近無色,大小(32~48)微米×(9~16)微米。孢身至嘴喙逐漸變細,孢身具3~9個橫隔膜,0~5個縱隔膜,隔膜處有溢縮。嘴喙有0~2個橫隔膜,大小(18~40)微米×(2.5~5)微米。

為害症狀

莧菜黑斑病主要為害莧菜的葉片。葉片上初時為水浸狀褐色小斑點,擴展後病斑圓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5~12毫米,淡褐色或灰褐色。有時病斑可見不太明顯的隱約輪紋,濕度大時病斑兩面均生有淡黑色霉狀物。發病嚴重時,葉片布滿病斑或病斑連片,造成葉片局部至整葉乾枯。

侵染循環

病原菌在病殘體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若葉面有露水,分生孢子萌發並侵入葉片,引起初侵染。初侵染植株發病後,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繼續分散傳播和引起再侵染。一個生長季節可發生多次再侵染。

流行規律

病菌10~33℃均可發育,發育最適溫度18~23℃,要求85%以上相對濕度。因此,高濕、多雨、氣溫溫和時,易於發病。降水頻繁,田間高濕,以及水肥管理不當,植株衰弱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整平土地,密度適宜,及時間苗,適時採收。
  • 施足有機肥,及時追肥。重施速效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科學灌水,注意雨後排水。
  • 發病重地應避免連作,實行與非寄主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 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和莧科雜草,並深翻土壤,搞好田間衛生。

化學防治

應在發病初期及時噴布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利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歷年發病重的地塊應噴藥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病害時予以兼治。當植株下部普遍出現病斑,且天氣情況非常有利於病情發展時,可噴施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間隔7~10天噴1次,用藥3~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