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相關人物,國富兵強,創立小霸,擴展疆域,
相關人物
齊莊公呂購,姜姓 ,呂氏 ,名購,又稱齊前莊公。中國諸侯爭霸時代齊國的第十二任國君。他的祖父是齊國第十任國君呂赤,他的父親是齊國第十一任國君呂脫。齊成公九年(丙午,公元前795年),齊成公死後,其兒子呂購繼承君位,為齊莊公。齊前莊公繼位之彰,齊國內廷動盪不安,曾兩度遷都(薄姑、臨淄),使得齊國元氣大傷。齊莊公時期,齊國開始進入休養生息,不安的局面才得以改觀。齊莊公六十四年(庚戍,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的齊莊公死,其兒子呂祿甫繼承君位,為齊僖公。
齊僖公呂祿甫(?―公元前698年),一作齊釐公,姜姓,呂氏,名祿甫,齊前莊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齊前莊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齊前莊公去世,祿甫繼位,是為齊僖公。[1]齊僖公在位時期,多次主持多國會盟;平息宋國與衛國之間的爭端;以宋國、郕國不向周天子朝覲而出兵討伐;平定許國、宋國內亂;與鄭國擊敗狄戎;使齊國形成小霸局面。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其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
齊襄公呂諸兒(?―公元前686年),姜姓,呂氏,名諸兒,齊僖公長子,齊桓公異母兄,春秋時期齊國第十四位國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齊襄公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庸無能,與其異母妹文姜亂倫,派彭生殺害妹夫魯桓公,而後再殺彭生以向魯國交代。當時齊國國力漸強,齊襄公曾出兵攻打衛國、魯國、鄭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遭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
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齊桓公被尊稱為首霸,然而,在桓公之前,莊僖就有小霸之稱。稱霸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作後盾,所以國家的富強是稱霸的基礎。齊國是西周間諸侯國中較早發展起來的國家,此為小霸奠定了經濟、軍事基礎。
- 莊、僖均沿用了姜太公的治國方略
據史料記載,自太公封齊建國以來,齊國一直沿用了姜太公的治國方針,即“因俗、簡禮”,“尊賢、尚功”,“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又說:“太公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工,極技巧,通魚鹽”。齊國在未開墾的草荒和鹽鹼地區建國,人口稀少,太公因地制宜,發展魚鹽業、紡織手工業、商業開發。由於基本政策的務實、開放,“人民多歸齊”。齊國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迅速。到齊莊公、僖公當政時期,進一步發揮了這些優勢,聚天下人才,開富國之源。使齊國經濟迅速發展繁榮、國勢強盛。
- 長期穩定是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才能使經濟迅速發展。政權不穩定、社會動盪,必然影響經濟的發展。齊莊公、僖公父子當權前後共有一百餘年的時間。莊公在位64年,是齊國當權最長的國君。他是一位英明、有為、能幹的國君,以他穩定的政策,給齊國創造了一個大發展的環境。此後,其子僖公即位,一直沿他的治國道路走了下去,他們父子相繼統治齊國近百年,在這相對穩定的時期,抓往了發展的機遇,經濟得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諸侯國之間有了相對較強的實力,為霸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 自由民的增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逐漸產生了自由民。齊國的自由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齊國的政策比較開放,周圍的自由民到齊國來經商、務工、務農。二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奴隸不斷鬥爭而獲得自由。姜太公建國時的“因俗、簡禮”,其中就有奴隸主保留了使用奴隸的舊風俗。據楊向奎先生考證,《周禮》一書是齊國人根據齊國原始檔案寫成的,其中記述了井田制,井田制之前的土地是由奴隸耕種,井田制實行的過程,逐步將土地劃成方塊分給農奴耕種,使原來的奴隸獲得了相對較大的自由。《周禮·小司徒》說:“乃均土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也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說明井田已是一家一戶的耕種。新的生產關係必然促進生產的發展,當時農業稱為“本業”,所以農業的發展必然促進商業、手工業、魚、鹽等各行業的發展,從而使齊國力大增,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創立小霸
西周時期,齊國憑其太公留下來的“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歷代承襲,充分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有利條件,特別是齊莊公時期,齊國已成為比較強盛的諸侯國。到齊僖公時,以其經濟與軍事實力抓住了有利時機,尊周室盟諸侯征逆伐暴,從而開春秋霸業之始,被譽稱小霸。
- 齊、鄭結盟
歷史進入春秋之際,齊僖公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首先與鄭國聯合。齊國與鄭國結盟自春秋初年始。公元前720年冬天,齊、鄭在石門(今山東省長清縣西南約70里)會盟,石門之盟的主要內容是“尋廬之盟”,即重溫在 (今山東省長清縣西南25里)的盟約。鄭國是與周王室親緣關係最近的國家。鄭國始封君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少子,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友是西周王朝的卿士。周平王東遷之時,鄭國是支持周天子東遷的主要國家。進入春秋,鄭武公仍以諸侯國君的身份繼續做周王朝的卿士,其子繼位後為鄭莊公,仍為周平王之卿士,兩代卿土曾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周王室大權之勢,所以齊僖公採取聯合鄭。國的政策,對齊國非常有利,對齊國的發展極有好處。聯盟之後兩國互相支持,互相協助。齊國給鄭國解除了極大的困境,鄭莊公為了感謝齊僖公,於公元前715年8月,以周王朝卿士的身份引薦齊僖公朝見周天子,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禮儀待遇,也正是齊僖公表達尊王主張的機遇,他儘量表現了尊王姿態。
- 齊、魯結盟
齊國聯合的第二個國家就是魯國。由於齊、魯兩國建國方針的差別和治國方略的不同,齊國的發展走在了魯國的前面,所以齊強魯弱,魯國經常處於屈從的地位。但魯國是最尊從“周禮”的諸候國。魯國與周王室的關係不同一般,是周天子在東方的代表。齊國要打尊王的旗幟就要與魯搞好關係。齊僖公十四年(公元前717年)齊、魯兩國在艾地(今山東省沂源西南)會盟,結成友好。《左傳》評述魯國:“始平於齊也”,從而奠定了齊、魯兩國長時間友好的基礎。過了一年,齊僖公又派他的弟弟夷仲年到魯國訪問,以鞏固在艾地結成的同盟。公元前709年,魯桓公聘齊僖公之女為夫人,在嬴地行納幣定婚禮。秋天成婚時,齊僖公不顧禮的規定,一直把姑娘送到魯國的灌地才罷。到了冬天,齊僖公又迫不及地派夷仲年到魯國行聘問禮,這些行動清楚的表明了齊僖公為了稱霸而主動鞏固與魯國的結盟。
- 主持多國會盟,被稱為小霸
已經與齊國結成同盟的鄭國,與宋、衛、陳、蔡等國不和睦。齊僖公認為中原諸侯不團結,只能分散力量,給戎狄的侵犯造成可乘之機,遂努力爭取使他們和好,他首先做鄭莊公的工作,讓鄭國表現出高姿態,首先表示願意不計前隙,與宋、衛盟好。然後又做宋、衛的工作。當宋、衛兩國都同意後,便於齊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15年)七月,與宋、衛兩國的國君在溫地(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二十里)會商,協調好之後,隨即又在瓦屋(今河南省溫縣北)結盟。使鄭、宋、衛等國之間連續攻伐的局面結束。齊僖公主持了這次會盟,確實有功於世。這次結盟使中原停止了戰爭,在諸侯國中引起了很大反響,得到了列國的敬佩。魯隱公派眾仲到齊國表示祝賀,說齊國為民解除了戰爭之苦,是齊僖公之德。齊國在這些結盟中,沒有參與戰爭而消耗實力,反而國力繼續壯大。《國語·鄭語》云:“齊莊、僖於是乎小伯(霸)。”韋昭注曰:“莊,齊太公後十二世莊公購;僖公,莊公之子祿父,小伯(霸)小主盟會。”
- 扶正息爭,主位穩固
齊國創成小霸,就有義務維護盟國間的團結,調解諸侯間的紛爭,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按理說,既然齊、鄭、魯、宋、衛、蔡、陳等國已經相互友好了,中原就應該安定了,可是事實並不這樣。齊僖公十七年(公元前714年)鄭國以宋國不朝拜周大子為藉口,利用自己是周天子左卿士的身份,借周天子之命,告訴魯國,要魯國共同伐宋。魯隱公便告訴齊僖公,並約齊僖公一同到預定地點防地相會,商議伐宋的事情。這次討伐不論鄭國有什麼用心,但從表面上說宋國不朝拜天子、不尊王是不對的,所以當然要伐。第二年齊、鄭、魯三國伐宋,宋是小國,定敗無疑。這就是執行了尊王的任務。
在討伐宋國的時候、通知了國、讓其出兵共同討伐宋國、郕國沒有出兵回響,也成為不尊王的表現,齊國和鄭國又共同對國進行了討伐。
在伐宋的軍事行動中,許國也未參加伐宋,也是不尊王的表現,齊僖公十九年(公元前712年)齊、鄭、魯三國又共同伐許,許當然抵敵不侯,很快被攻破國都,許莊公到衛國避難去了。此時許國無君,齊僖公把許國的土地割給魯國,魯隱公辭絕說:“你說許君不尊王,所以我跟你來討伐他,現在他已認罪了,雖然你讓給我,我也不敢收。”齊僖公又把許國的土地轉讓給鄭國,鄭莊公也謝絕不收,於是三國商議,在其認錯、隨從盟約的前提下,重建了許國。
在討伐宋國的時候、通知了國、讓其出兵共同討伐宋國、郕國沒有出兵回響,也成為不尊王的表現,齊國和鄭國又共同對國進行了討伐。
在伐宋的軍事行動中,許國也未參加伐宋,也是不尊王的表現,齊僖公十九年(公元前712年)齊、鄭、魯三國又共同伐許,許當然抵敵不侯,很快被攻破國都,許莊公到衛國避難去了。此時許國無君,齊僖公把許國的土地割給魯國,魯隱公辭絕說:“你說許君不尊王,所以我跟你來討伐他,現在他已認罪了,雖然你讓給我,我也不敢收。”齊僖公又把許國的土地轉讓給鄭國,鄭莊公也謝絕不收,於是三國商議,在其認錯、隨從盟約的前提下,重建了許國。
由於齊國力主尊王,團結對外,取得了一定效果,戎狄對中原的侵擾減少,但他們對中原的土地、特別是財物的貪慾是壓抑不住的。齊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夏,經過準備的北戎,忽然改受進攻的方向,向齊國進攻。齊僖公為了有必勝的把握,首先向力量較為強大的鄭國求援,同時也向其他盟約國求援。鄭國派太子忽率領軍隊援齊,齊、鄭兩軍把北戎打得慘敗,並捉獲了戎兵的兩個將領太良和少良,還活捉了甲首三百。其他盟國也派大夫領兵援助,到達之後戰爭結束,即協助齊國戍守邊境。齊僖公決定向來援的各國贈送部分牛、羊、豬及糧食等物資,以示禮謝。為了有次序的贈送,便請比較知禮的魯國安排先後次序。誰知魯國沒有按救齊功勞大小排定,卻按照周天子所封爵位的順序安排,這樣就把救齊功勞最大鄭國排在了後邊。鄭太子忽非常生氣,覺得魯國小看了鄭國,想教訓一下魯國。齊僖公打算將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以“齊國大,鄭國小,非吾偶也”婉言謝絕。齊僖公並不因鄭太子忽辭親而生氣,而是有恩必報,所以第二年鄭國要求齊國幫助征伐盟、向二國時,齊僖公便爽快答應。兩國聯軍出兵獲勝,盟、向二地歸於鄭國。僖公厚待諸侯,不計嫌隙而助鄭的行動,進一步贏得了諸侯們的信賴。
齊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10年)春,宋國的華督殺了大司馬孔父嘉,宋殤公大怒,華督便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宋殤公,並從鄭國接回公子馮為國君,是為宋莊公。因宋殤公在位時常與鄭國爭戰,所以華督殺宋殤公有討好鄭國的嫌疑。所以事情發生後,齊、魯、鄭、陳四國會盟於稷,承認這一事實。雖然為此事會盟,但對此事並不加干涉。
鄭國對魯國排次序的事一直耿耿於懷,總想教訓魯國一番。齊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702年)冬,鄭國約齊國伐魯,因鄭有大功於齊,齊僖公便犧牲與魯國的姻親關係,答應了鄭國,並請衛國也出兵協助。三國與魯戰於郎,郎地距魯都曲阜只有幾十里,情形十分危急,魯便請宋國出面調停。因魯國與周王室關係較密切,齊、魯又是姻親國,再說鄭國教訓魯國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宋國一出面,三國便借梯下台。第二年(公元前701年)一月,齊、鄭、衛、宋便在惡曹會盟,齊作為東方大國的身份出面,調停了矛盾,保持了齊國的地位和尊嚴。
齊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春,中原又出現了多國混戰的局面。原因是當初鄭厲公繼位時,宋國君是鄭厲公的外祖,宋曾出力助鄭,鄭厲公得以繼位。但宋國卻因此經常向鄭國要求報酬,弄得鄭國不堪負擔,反目成仇。於是鄭國約魯國、紀國協助合兵攻代宋國。宋國也不甘心受欺,便求齊、衛、燕三國幫助,形成宋、齊、衛、燕四國為一方;鄭、魯、紀三國為一方,雙方互相攻伐。這場戰爭的開始,雖然鄭國不該向宋國大動干戈,但宋國的苛刻要求似乎也不占理,由於齊、衛、燕三國有不占理的看法,因此戰鬥力不強,所以宋、齊、衛、燕四國聯軍失敗。第二年(公元前698年)冬,宋國又求齊、衛、蔡、陳四國聯合伐鄭,以報兵敗之仇。這次鄭國毫無準備,被打得大敗,宋、齊、衛、蔡等國方覺恢復其尊嚴。而僖公的監主地位,從而也得到鞏固。
此間,雖然征伐戰爭頻繁,但均在齊國本土以外,故對於齊國國內相對穩定的局面,沒有多少影響,因此,齊國仍然可以保持發展勢頭,經濟日益繁榮,國家日益強盛。直到齊僖公去世,留給其子齊襄公的仍然是一個富強的、居於盟主地位的強國。
此間,雖然征伐戰爭頻繁,但均在齊國本土以外,故對於齊國國內相對穩定的局面,沒有多少影響,因此,齊國仍然可以保持發展勢頭,經濟日益繁榮,國家日益強盛。直到齊僖公去世,留給其子齊襄公的仍然是一個富強的、居於盟主地位的強國。
擴展疆域
紀國是齊國的鄰國,西周夷王時,紀侯在周天子面前說齊國的壞話,夷王烹殺了齊哀公,從此齊、紀結下怨仇。春秋開始齊國逐漸發展壯大,希望占領整個山東半島,獨得魚鹽之利。齊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07年)齊國與鄭國商定,以到紀國朝見之機,偷襲紀國。紀國識破,早作預防,偷襲沒有得逞。但齊國滅紀的目的已經顯明。紀侯感到恐慌,即與魯國聯盟,併到魯國謀求對策,因齊國強盛,又在盟主的位置上,魯侯表示無能為力。
公元前697年,齊僖公去世,齊襄公繼位,這使紀侯燃起了一線希望,請魯桓公出面,為紀、齊講和。於公元前695年春,魯、齊、紀會盟於黃(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北)然而齊襄公根本不顧魯國的面子,結盟當年的夏天,齊國就侵占魯國邊界,與魯戰於奚(今山東省滕縣之奚公山下)魯大敗,魯桓公急忙指示守邊官兵,加強戰備。然而齊國的茅頭並非指向魯國,而是東鄰紀國。公元前693年,齊國興兵伐紀,取得紀國三個邑,即今之昌邑、安邱、臨朐等地,將紀國截為兩段。在危機之中,紀侯的弟弟紀季向齊國投降,換得“先祀不廢、社稷有奉”的保證。然而,齊國在次年還是發兵吞併紀國。紀侯無力抵抗,又不願降齊,只好把政權交給已向齊國投降的弟弟紀季,自己出奔他國。至此,紀國滅亡,土地全部歸於齊國。
公元前697年,齊僖公去世,齊襄公繼位,這使紀侯燃起了一線希望,請魯桓公出面,為紀、齊講和。於公元前695年春,魯、齊、紀會盟於黃(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北)然而齊襄公根本不顧魯國的面子,結盟當年的夏天,齊國就侵占魯國邊界,與魯戰於奚(今山東省滕縣之奚公山下)魯大敗,魯桓公急忙指示守邊官兵,加強戰備。然而齊國的茅頭並非指向魯國,而是東鄰紀國。公元前693年,齊國興兵伐紀,取得紀國三個邑,即今之昌邑、安邱、臨朐等地,將紀國截為兩段。在危機之中,紀侯的弟弟紀季向齊國投降,換得“先祀不廢、社稷有奉”的保證。然而,齊國在次年還是發兵吞併紀國。紀侯無力抵抗,又不願降齊,只好把政權交給已向齊國投降的弟弟紀季,自己出奔他國。至此,紀國滅亡,土地全部歸於齊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約魯討伐衛國,魯只得順從。齊、魯聯軍圍,是小國,無力抵抗,向齊國投降,土地全歸於齊國。國即今山東省鄆城縣與鄄城縣交界處。至此,齊國疆域橫貫山東。因而史書亦稱“齊莊、僖、襄三代小霸”。但齊襄公只重武力,言行無常,對外不盟好諸侯,對內失治而遭弒,齊也因內亂而失去了小霸地位。
莊、僖小霸,不僅是桓公首霸的前奏,也是春秋爭霸的序曲。結盟是創霸的必由形式,而莊、僖便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盟會諸侯的君主,齊鄭盧地會盟,時間早於《春秋》紀事便是佐證。《國語·鄭語》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於是乎足天下,齊莊、僖於是乎小伯(霸),楚蚡冒於是乎後濮。”對比興盛後便忙於爭土擴疆的其他諸侯國,齊莊、僖父子,蓄國力,尊王室,聯諸侯而創小霸,不能不說是諸候君主之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小霸的出現,為諸侯爭霸創了先例,為桓公稱霸起到了積經驗奠基礎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其歷史功不可沒。
莊、僖小霸,不僅是桓公首霸的前奏,也是春秋爭霸的序曲。結盟是創霸的必由形式,而莊、僖便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盟會諸侯的君主,齊鄭盧地會盟,時間早於《春秋》紀事便是佐證。《國語·鄭語》云:“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於是乎足天下,齊莊、僖於是乎小伯(霸),楚蚡冒於是乎後濮。”對比興盛後便忙於爭土擴疆的其他諸侯國,齊莊、僖父子,蓄國力,尊王室,聯諸侯而創小霸,不能不說是諸候君主之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小霸的出現,為諸侯爭霸創了先例,為桓公稱霸起到了積經驗奠基礎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其歷史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