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花2號

莆花2號

莆花2號是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農大MF7-CS2-1為母本,泉花10號為父本選育的油用型花生品種。

莆花2號株型直立,植株適中;葉片寬橢圓型、綠色、中大;莢果整齊度一般,果較小,網紋粗細中等偏細;百果重164.6克,百仁重62.6克,出仁率70.1%;中抗花生葉斑病,中感花生青枯病花生鏽病;抗旱性較強,抗倒性、耐澇性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花2號
  • 審定編號:閩認油2010004
  • 登記編號:GPD花生(2018)350083
  • 作物名稱:花生
  • 育種者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品種來源:農大MF7-CS2-1×泉花10號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莆花2號(原名莆系16號)系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農大MF7-CS2-1為母本,泉花10號為父本有性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
莆花2號
選育過程
2002年春配製雜交組合,F0代收穫種子58粒。秋季全部播種成F1代(編號0201051),混合收穫。
2003年春從F1代中隨機取400粒飽滿種子單粒穴播成F2代(編號0202049),成熟時選擇結莢多的單株16個,單獨脫莢。秋季選取其中10個優良單株,單粒穴播成F3代,每株系20穴(編號0203298~0203307)。同時進行優良組合鑑定試驗,結果該組合(2049)產量居第3位。
2004年春選18個單株單粒穴播成F4代,每株系20穴(編號0204313~0204330),選擇優良單株。秋季種成F5代,每株系30穴,收取綜合表現好的優良株系1個(編號0205217)。
2005年春以代號“2049-1”參加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品鑑試驗。
2006年春以品名“莆系16號”參加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品比試驗。
2007年春繼續參加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品比試驗,並推薦參加福建省春花生區域試驗。
2008年繼續參加春花生區域試驗。
2009年進入福建省生產試驗。
2010年3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新品種認定(閩認油2010004)。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該品系屬珍珠豆型,株型直立,兩年省區試平均主莖高48.3厘米,側枝長54.2厘米,葉片寬橢圓型、綠色、中大。單株總分枝數6.9條,結果枝數5.8條,單株結果數16.4個,飽果率79.3%,雙仁果率69.1%,莢果整齊度一般,果較小,網紋粗細中等偏細,百果重164.6克,百仁重62.6克,每千克莢果數743.8個,每千克仁數1694.3個,出仁率70.1%。春植全生育期120~130天,秋植105~115天。
  • 品質:據福建省糧油中心檢驗站檢測,莆花2號粗脂肪含量49.4%,粗蛋白質含量29.2%,油酸含量43.4%,亞油酸含量40.6%,油酸/亞油酸為1.07。
  • 抗性:2007年經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種抗青枯病鑑定,莆花2號發病率42.22%,中感花生青枯病。2007年和2008年參加福建省區域試驗,該品種田間自然發病花生葉斑病1~4級,平均2.4級,綜合評定為中抗;花生鏽病1.0~6.5級,平均2.3級,綜合評定為中感。抗旱性較強,抗倒性、耐澇性中等,豐產性、穩產性較好。

產量表現

區域試驗:莆花2號2007年參加福建省春花生新品種區域試驗,平均每畝產莢果280.35千克,籽仁186.19千克,比泉花10號分別增產5.96%和5.76%,均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續試,平均產莢果249.77千克,產籽仁172.85千克,比泉花10號分別增產5.95%和7.59%,分別達顯著和極顯著水平。兩年平均每畝產莢果265.06千克、籽仁179.52千克,比泉花10號分別增產5.96%和6.63%。
生產試驗:2009年進入福建省生產試驗,在龍巖、福清和莆田同時進行試驗示範。7月28日,經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花生專業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現場測產,莢果鮮重565.70千克/畝,比泉花10號增產16.18%。另據莆田市秀嶼區現代農業示範場測產,該品種莢果(乾果)產量271.6千克/畝,比泉花10號增產18.9%。

適種區域

莆花2號適宜在中國福建省花生產區春季種植。

栽培技術

  1. 選地整地,合理輪作:適宜花生生長發育的土壤條件是活土層深厚,耕作層疏鬆的砂質壤土,因此,宜選在中等肥力以上、有灌溉條件且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的砂壤土種植。整地起畦要精細,做到土壤松細,畦面平整,畦溝要直,溝底要平,四周圍溝要深,畦寬大小均勻一致,一般採用小畦雙行密植,即畦帶溝寬80~85厘米。要合理輪作,切忌連作,若多年連作,不但因土壤養分供給不平衡,植株生長不良,落葉提早,莢果減少,而且病蟲害嚴重,產量明顯下降,因此,要做好合理輪作。
  2. 科學施肥:花生產量的高低與施肥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惠安縣種植花生的土壤,一般都較瘦薄,增施肥料、特別是有機質肥料,多施磷、鉀肥都有明顯的增產效果。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鈣肥料配合,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施肥原則。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以7∶3或8∶2為宜。施足基肥可促使壯苗、早發、多分枝,為高產打好基礎。一般每畝(下同)施土雜肥或人糞尿1500~2000千克,三元復混肥(12∶5∶8)40千克或碳酸氫銨25~3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石灰15千克作基肥。追肥是促進花生平衡生長和壯苗分枝,達到壯苗平衡增產的目的。因此要早施苗肥,適施花肥和根外追肥。苗肥要早,一般在齊苗後根據苗勢追施尿素5千克左右;花肥以鉀肥和鈣肥為主,一般施氯化鉀10~15千克、石灰15千克;根外追肥一般用磷酸二氫鉀噴施。
  3. 適時早種,確保全苗:適時播種是花生全苗、壯苗,獲得豐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惠安縣春花生過早播種易遇低溫、陰雨等不良天氣,造成爛種缺苗。但過遲播種,營養生長期短、分枝少、秕果多、單產低,而且遲種又往往在飽果階段遇到旱季,缺乏水源的農地,嚴重影響莢果飽滿,降低產量。因此根據該品種特性,結合惠安縣自然條件和耕作制度,春花生播種一般掌握在“驚蟄”至“春分”間為宜,並掌握氣候變化規律,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避免播種後1星期內遇到低溫陰雨,有利於早出苗、出齊苗。剝種前要曬果1~2天,使種子乾燥,增強吸水能力和酶的活性,促進種子發芽、提高出苗率,播種前每畝用50%多菌靈100克拌種,可有效減輕花生枯萎病
  4. 合理密植:花生種植密度,原則上應掌握旱地、砂質瘦地密些,確保中後期能封行。水田、肥地宜稀些,避免過早封行,造成蔭蔽徒長倒伏減產。根據該品種特性,惠安縣春花生每畝基本苗一般為2.0萬~2.2萬苗,採用小畦雙行密植,每畦種兩行,株距13.34~15.00厘米,穴播雙粒。
  5. 加強田管:加強田管是獲取花生豐收的重要保證,要根據莆花2號的生育特點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抓好查苗補苗,中耕除草、施肥清溝培土、排灌水和治蟲滅病等田間管理工作。一是掌握時機,及時做好查苗補苗,確保全苗。二是中耕除草。惠安縣春季氣溫高,雨水多,雜草生長快,土壤又易板結,如果中耕不及時,會嚴重影響花生的生長和下針結莢,通過中耕、疏鬆土壤表土,達到通氣良好、減少水分蒸發,有利於根系的發展和根瘤菌的活動,促進地上部的生長,從而開花下針早,結莢多,飽果率高,達到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目的。中耕除草要抓早、勤、徹底,一般中耕除草2~3次,盛花期、初下針進行深中耕,起到鬆土迎果針,可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三是合理排灌水:一般掌握蹲苗、乾花、濕針、潤果。即播種至出苗階段遇旱會造成缺苗現象,應及時灌水;齊苗至開花階段,以蹲苗為主,如處於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工作;開花至結莢階段是花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最旺盛階段,遇旱開花顯著減少,嚴重乾旱則開花中斷,嚴重影響莢果發育,但水分過多又會引起植株徒長倒伏,抑制子房膨大和莢果發育,因此這階段要清溝培土,做好排灌水、開花時曬花,如開花後半個月內遇乾旱,應灌1次水;結莢至成熟階段要求土壤要“潤”,若遇旱則莢果飽滿度會受影響,秕果相對增加,若土壤水分過高,容易造成爛果,這時期春花生經常遇旱,應抓好抗旱保豐收。
  6. 防治病蟲草害:一是及時除草。化學除草在花生播種後3~5天內進行,每畝用丁草胺250~400克或乙草胺150克加撲草淨100克對水60~75千克均勻噴霧於畦溝面上。人工除草結合中耕進行,一般分3次。二是及時防治病蟲害:惠安縣花生的主要病蟲害有蠐螬、蚜蟲、斜紋夜蛾花生瘡痂病、花生枯萎病、花生鏽病和花生葉斑病。防治蠐螬應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每畝(下同)用10%二嗪磷顆粒劑0.8~1.2千克在雨後用小鋤在畦兩側開小溝,將藥劑混拌濕潤細土20~25千克施入行間小溝中再覆土;防治斜紋夜蛾應在低齡幼蟲始盛期用1%甲維鹽乳油100毫升或14.8%阿維·毒乳油100毫升對水60千克噴霧防治;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40克對水60千克進行均勻噴霧,防治瘡痂病、葉斑病、鏽病可用30%愛苗2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100~120克或50%春雷多菌靈100克或代森錳鋅100克對水60千克噴霧;重病田應隔離1星期再噴霧1次防治,枯萎病:用50%多菌靈100克拌種。
  7. 適時收穫:當花生莖葉逐漸變黃,上部葉片轉至黃綠色或出現枯斑,中下部葉逐漸脫落,多數莢果的網紋明顯,莢果內壁變褐色,種仁飽滿,果皮和種皮具有品種的正常顏色時,即可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