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瘡痂病

花生瘡痂病

花生瘡痂病是由落花生痂圓孢菌引起的、發生在花生的一種病害。該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稈,也可為害托葉和果柄。

花生瘡痂病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南美洲;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蘇、福建、廣西等南方各花生產區。花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盛期在下針結美期和飽果成熟期。造成植株矮縮,葉片變形、皺縮、扭曲,嚴重影響花生產量和質量,一般發病地塊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

花生瘡痂病的防治分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在農業防治上,選用抗病品種,實行連片與水稻或其他作物輪作,加強病殘物管理,注意覆膜、施肥、排水,可以減少病害發生;在化學防治上,種子進行藥劑處理,病害發生後,結合其他病害噴藥防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瘡痂病
  • 外文名:Peanut Scab
  • 病原:落花生痂圓孢菌
  • 為害植物:花生
  • 為害部位:葉片、葉柄、莖稈、托葉、果柄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花生瘡痂病的病原菌為落花生痂圓孢菌(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nkins),是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痂圓孢屬真菌。
分生孢子盤呈淺盤狀,較小,不易識別,初埋生後突破表皮外露,褐色至黑褐色,盤上無剛毛。分生孢子為單胞,無色,日本根岸寬山等報導其形態有小型和大型2種類型,大小分別為3-4微米×5-7微米和3-4微米×12-20微米;而中國的張寶棣等、蔡學清等則報導分生孢子有3種類型,分別為長橢圓形(大小為2.5-3.12微米×12.5-15.6微米)、短橢圓形(大小為2.5-2.75微米×6.25-6.88微米)和近圓形(大小為2.5-2.8微米×2.8-3.0微米)。其中大型孢子比日本報導的要小,小型的與其報導的相近。在3種類型的分生孢子中以短橢圓形的數量最多,長橢圓形次之,近圓形最少。在葉背葉脈上所產生的分生孢子數量多,而在莖上幾乎看不到分生孢子。
該病菌只侵染花生,不侵染其他豆科植物。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30℃,最適pH值6.0。

為害症狀

花生瘡痂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稈,也可為害托葉和果柄。主要特徵是患病部位均表現木栓化瘡痂狀,病症通常不明顯,但在高濕條件下,病斑上長出一層深褐色絨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葉片受害,初期在葉正面、背面出現近圓形針刺狀的褪綠色小斑點,後形成直徑1-2毫米的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稍凹陷、淡黃褐色,邊緣紅褐色,乾燥時破裂或穿孔;葉背面主脈和側脈上的病斑銹褐色,常連成短條狀,表面呈木栓化粗糙;嫩葉上病斑多時,全葉常皺縮畸形。葉柄、莖稈和果柄受害,病斑卵圓形至短梭狀,直徑約3毫米,褐色至紅褐色,中部凹陷,邊緣稍隆起,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狀,斑面龜裂,木栓化粗糙更為明顯;莖部病斑還常連片繞莖擴展,有的長達1厘米以上;被害果柄有的還腫大變形,莢果發育明顯受阻。發生嚴重時,病斑遍布全株,融合成片,造成莖上部“S”狀彎曲、頂部葉片畸形,植株顯著矮化,莖、葉及果柄枯死。

分布範圍

花生瘡痂病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南美洲,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報導了有該病害發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蘇、福建、廣西等南方各花生產區,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產區也有零星發生。

侵染循環

落花生痂圓孢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上越冬,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翌年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藉助風雨、土壤傳播,也可借帶病莢果傳播,從傷口侵入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流行規律

在田間分布不均勻,有發病中心。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病菌具有潛伏期短、再侵染頻率高、孢子繁殖量大的特點。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雨季早、雨量大可致發病早、蔓延迅速、大面積暴發。花生感病品種果莢帶病率高,且病莢殼傳病效率高。花生在下針結莢期和飽果成熟期易感病,感病品種此期遇3天以上降水時,病害就可能流行發生。花生連作、田間病殘體多的地塊發病早、發病重,地膜覆蓋發病遲、為害輕。土壤黏重、偏酸性、氮肥施用過多,易感病。花生品種間的抗病性有一定差異。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選用綜合性能良好且較抗病或較耐病害的品種。如:粵油9號、汕油217等,要在無病地上選留飽滿無病果莢作種子。
實行輪作:主要是與水稻輪作,不能與水稻輪作的,可與玉米、甘整等作物輪作,城頭、土城等鄉鎮推行地區連片輪作,發病明顯較輕。
管理好病殘物:田間病殘物、場頭下腳科等應集中燒毀,病秸桿、加工場花生殼等,應在3月份前處理完畢。未經腐熟,不得充作早田肥料。
覆蓋地膜:病區統一規划行動,實行連片地膜覆蓋。
施足基肥:施足量完全基肥,可增強檔株抗病保產能力。
及時排水: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做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

化學防治

種子進行藥劑處理,防止種子帶菌;病害發生後,結合其他病害噴藥防控。
種子處理:播種前,可按藥種比,選用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125-167),或1.5%咪鮮胺懸浮種衣劑1:(100-120),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100-200),或25%多·福·毒死蟬懸浮種衣劑1:(50-60)等包衣。也可按種子重量,選用0.2-0.4%的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或0.2-0.4%的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或0.04-0.08%的350克/升精甲霜靈種子處理乳劑,或0.1-0.3%的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等包衣或拌種。
藥劑噴霧:發病初期,結合其他葉斑病及早噴藥預防控制。每畝可選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75克,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120克,或25%丙環唑乳油30-50毫升,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40-80克,或40%氟矽唑乳油8-10毫升,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40-60克等,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也可選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懸浮劑600-8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24%腈苯唑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均勻噴霧,畝噴藥液40-50千克。噴藥時可加入0.03%的有機矽或0.2%洗衣粉作為展著劑,間隔10-15天噴1次,連防2-3次,藥劑應交替輪換使用,可兼治其他葉斑病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