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荸薺
- 拉丁學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目:莎草目 Cyperales
- 科:莎草科 Cyperaceae
- 屬:荸薺屬 Heleocharis
- 分布區域:荸薺原產印度,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廣東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藥材】乾燥的莖,呈壓扁狀,長60~90厘米,直徑4~7毫米,頂端有穗狀花序;上部淡黃色,不易拉斷,下部淡綠色,則易拉斷。全體皺縮,表面有縱紋,具光澤;節處稍隆起,質輕鬆軟,中間空,折斷面內有白色膜狀間隔,用擴大鏡觀察之,呈蜂窩狀。氣微弱。以乾燥、完整、帶黃綠色、無泥土雜質者為佳。
分布範圍
主產江蘇、上海、浙江等地。
主要價值
荸薺苗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地上莖。
【採集】7~8月間,將莖割下,曬乾。
【性味】①《飲片新參》:"苦,平。"
②《蘇州本產藥材》:"甘,寒。"
【功用主治】①《飲片新參》:"化濕熱,利小便,通淋。"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清熱,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
【選方】治呃逆:荸薺苗五錢,代赭石一兩。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