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荔波鎮
- 外文名:The town of Libo
- 耕地面積:8459公頃
- 總面積:2431.8平方千米
鄉鎮概述,經濟社會,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文化風情,旖旎風光,自然資源,風味小吃,少數民族風情,紅色之旅,旅遊指南,
鄉鎮概述
荔波鎮荔波是個多民族聚居縣,其中以布依、水、苗、瑤等十種民族為主,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58.49%、21.22%、4.33%和3.2%。由於多民族雜居,使荔波縣充滿了異族他鄉的情調。布依族的語言、文字、服飾、山歌、故事、舞蹈展現了本民族的智慧、古老、勤勞和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滿月酒”、“祭神掃寨掃家”、“龍舟賽”、“鬥牛”等使你體味到該民族幽遠的、古樸的風情。水族的無領長衫、青布長褲、彩色圍腰以及銀項圈、銀耳環、銀頭飾等讓您盡情領略少數民族服飾的內涵。他們的端節和卯節,又讓你似乎置身於他鄉異國,石棺墓、搶親、神山祭祖等習俗既繁多,又神秘。居住在月亮山腳下的苗族會給你返璞歸真的感覺,民風純樸、民情濃厚,其裝束令你有置身於五彩繽紛藝術世界的感覺。蘆笙舞、板凳舞等讓你樂不思歸。瑤族絢麗多彩的服飾和獨具特色的生活習慣反映了瑤族與眾不同的精神歲月和傳統習俗。其舞蹈原始、粗獷、豪邁;懸棺洞葬、鑿壁談婚給考古學家和各地遊客以無窮的遐想。
荔波鎮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荔波,地處黔南邊陲,位於地球東經107度37分至108度18分、北緯25度7分至25度9分。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州的環江、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的故鄉,是全省三大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之一——荔波綜合美麗的旅遊區的龍頭。荔波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資源豐富,人傑地靈,是一塊神秘的土地。
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43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459公頃,森林覆蓋率53.96%。轄6個鎮,11個鄉(其中5個民族鄉),170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6.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4.51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瑤族、苗族等。人口出生率15.98‰,自然增長率11.39‰,計畫生育率91.54%。主要礦藏有煤、鉛鋅、鎂等 。
經濟社會
固定資產投資9965萬元。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2個,其中新建項目15個,總投資2.2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237萬元,比上年增長27.52%。城鎮建設取得新成就。樟江園文化休閒廣場竣工,縣醫院住院部大樓、縣文化活動中心、縣檢察院大樓等建成並投入使用,三力大酒店、銅鑼灣購物廣場開工建設,西門大街、外環路、板吉路、廣場東路,北街至苗圃開發區建設進展順利。不夜城廣場已與投資商簽訂協定,拆遷工作有序進行。鄧恩銘故居維修擴建工程已通過省評審,正在動工建設。
荔波鎮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001千米,其中當年新建和改造48.1千米。固定電話用戶1.12萬部,比上年增長21.65%;行動電話7068部,網際網路用戶751戶。國家級茂蘭喀斯特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全縣已開發旅遊景點77處,其中一級景點17處,二級景點25處,三級景點35處。全年接待遊客13萬人次,直接收入646萬元,旅遊綜合收入5120萬元。
人民生活穩步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176元,增長2.87%。全縣又有4700個農村貧困人口越過溫飽線。全縣17個鄉鎮有廣播電視轉播站,有162個村通有線廣播。有衛星地面接收站282個。電視收視率達90.9%,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精神生活。“兩基”教育得到鞏固,“義教工程”連續被省評為“特優縣”,2002年高考再創佳績,本科錄取率54.88%。
地理環境
荔波鎮荔波自然資源十分豐富:(1)礦產:煤礦蘊藏量5.2億噸(其中無煙煤3.2億噸);白雲石儲量100億噸;矽石儲量1億噸(二氧化矽含量達98.5%);鉛鋅礦儲量100多萬噸(鋅品位在31.8%以上)。此外還有其它礦產多達20餘種。(2)水能:境內10公里以上河流20多條,水能資源蘊藏量達3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4.6萬千瓦,其中已開發的小七孔梯級電站0.7萬千瓦,大七孔電站4.8萬千瓦。(3)旅遊:縣內有56個風景點,其中國家級樟江風景名勝區(集山、水、林、洞、湖、瀑、激流、險灘於一體,以峻、秀、奇、幽、美博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和中國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上絕無僅有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擁有2萬多公頃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於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納入國際人與生物保護網路)。(4)土地:縣境內可開發非耕地250萬畝,天然草場130萬畝,發展“綠色工程”和畜牧業潛力巨大。(5)森林:有林地116.14萬畝,活立木儲量507.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9.1%。
荔波地處黔桂交界處,目前交通四通八達。西有獨山至荔波二級柏油路,至獨山接貴新高等級公路達貴陽,行程僅需4.5小時。東有荔波至環江縣德勝,達柳州的一級公路,行程約需6個小時。北有四級公路經三都達凱里,里程205公里。南有荔波至南丹達南寧公路,里程410公里。小七孔景區距貴州麻尾火車站35公里。西南航空公司支線荔波機場建在縣城東,距縣城僅13公里。機場在“十五”期間建成後,可為荔波的交通和旅遊帶來極大方便,也為荔波的經濟快步發展提供十分優越的環境與條件。
歷史沿革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縣屬貴州;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縣治里襖村(今方村鄉)改屬廣西慶遠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勻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縣治遷蒙石里全亨村(今縣城),並設荔波營,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擊署、守備署、千總署。
民國時期,荔波縣直隸貴州省長公署,先後屬貴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獨山)。
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縣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屬獨山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以後,屬都勻地區專員公署。1956年8月,都勻地區專員公署改建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轄荔波縣。1959年3月,荔波合併到獨山縣。1961年6月16日,恢復荔波縣建制,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文化風情
荔波由於地處華南十萬大山之中,在封建時代,經濟發展較遲,教育起步較晚,較長時期屬於邊遠落後之地。直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設義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建義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縣內破天荒地出現第一位舉人(陳克謙)。爾後中斷九十九年後到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才繼出4位舉人。從清嘉慶至宣統的115年間,荔波又湧現貢生59人,其中拔貢10人、恩貢24人、歲貢25人。此外還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鄭珍(公元1806—1864年),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訓導,對荔波文化影響甚大。他和荔波的貢生、秀才們,留下了一批詩作流傳於世;覃金錫舉辦學校,培育後人;高煌留學日本後回鄉執教,培養家鄉子弟;鄧國瑾外出山東任職;鄧恩銘外出求學,追求真理,較早接受馬列主義,成為中共“一大”代表;全正熹、楊家騮英勇抗敵,成為抗日英烈。
荔波鎮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世居於這塊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瑤、漢等民族,長期和睦相處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長期以來,民族的花燈表演、山歌對唱、吹筆管、打刷把、賽龍舟、爬刀山、跳蘆笙舞、陀螺賽、打獵舞等,至今仍很好地傳承。熱烈詼諧的布依族婚禮中的唱“朗外”,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對歌,自由純樸的苗族婚戀,古樸神秘的瑤族鑿壁談婚和搶腰帶,令人倍感新奇,樂於探究尋趣。
新中國成立後,荔波文化走向了新的歷程。全縣國小、中學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文學創作、文化藝術、民眾體育、廣播電視取得了較大成績,民眾文化活動遍及城鄉。建國50年來,荔波初、高中畢業生一批批地走向工農業生產第一線,並向省內外大專院校輸送了大批學生。這些學生大部分學成歸來,為建設家園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荔波工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等許多方面,也體現了文化的發展和進步。解放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水電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大力興建,農業技術廣泛推廣套用,煤炭工業和交通、電訊、旅遊業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城鎮建設具有獨特風格,民族手工藝品設計精美,充分地展現了荔波文化豐富多彩的特色。
旖旎風光
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和樟江沿河風光帶組成,面積271.3平方公里。樟江沿河風光帶,全長30公里,一水貫穿水春河峽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區。河面水流平穩,水清如玉,兩岸青山綠樹,農田村落,交織成美麗的田園風光。小七孔景區秀麗奇艷,有“超級盆景”之美譽。響水河68級疊水瀑布群像一條飄動的銀鏈;拉雅瀑布飄灑著清涼的珍珠雨,沁人心脾;鴛鴦湖碧水湛藍,水上古樹濃蔭繁茂,湖中有山有樹有竹,河道交叉相 鴛鴦湖連,形成水上迷宮,是一個靜謐、美麗的喀斯特地貌上的湖泊;臥龍潭潭水幽深,春來潭水綠如碧玉之景觀令人驚嘆,夏季潭水飛瀉大壩,濤聲震天,瀑布壯觀驚人;天鐘洞深邃莫測,大自然神工造化,洞景千姿百態,儼如夢幻仙境;神秘的漏斗森林中的野豬林,林水交融的水上森林,奇特的龜背山喀斯特森林,在世界上的自然風光中獨具一格。大七孔景區氣勢恢宏,雄奇險峻。妖風洞暗河陰森,傳說使人膽戰心驚,激流躍進洞口,形成層層疊水,景致邊人;天生橋(又名仙人橋)屹立於河上,橋高雄峻,氣勢非凡。人稱“東方凱旋門”;地峨宮神秘莫測,宮中有河、有瀑、有湖,幽深絕妙,實為貴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宮殿”;危岩峭壁的山神峽、橫溪高大的雙溪橋(大七孔橋)終年滾滾噴涌的清水塘,銀浪滔滔,兩岸樹木參天的笑天河,原始森林覆蓋的清澈 東方凱旋門透底的二層湖,均為世上少見的景致。水春河峽谷景區,有如一首雋永的敘事詩。兩岸絕壁夾峙,植被豐茂,怪石突兀,水面晶瑩,風光誘人。尤其是有驚無險、無比刺激的漂流,更添異彩,倍受遊人青睞,展示了樟江風景名勝區的廣闊前景。該名勝風景區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蒼莽的森林景觀為主體,景物景觀動靜和諧、剛柔相濟,蘊含著奇、幽、俊、秀古、野、險、雄的自然美,又有濃郁獨特、多姿多彩的布依、水、苗、瑤民族風情和一批名勝古蹟及人文景觀。此外,荔波還擁有極其珍貴的喀斯特森林資源。縣境內東南面建立了國家級荔波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森林覆蓋率87.54%。區內已鑑定出種子植物144科、493屬、1273種;苔蘚植物186種,大型真菌163種;脊椎動物300多種。這些珍稀植物和動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茂蘭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國乃至地球上同緯度地區罕見的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殘存,它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動物、土壤、水文、氣象、地貌及生態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寶貴場所,而且也是廣大旅遊者夢寐以求的生態旅遊勝地。近年,已經開闢了生態旅遊。奇特的喀斯特風光勝景吸引了一批批觀光者。
小七孔中國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山川秀美,自然風光旖旎而神奇。1987年縣成立了旅遊資源開發小組;1988年省建設廳規劃設計院為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作了總體規劃;1990年6月,省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區自1990年正式開發建設以來,國內外遊客越來越多,知名度越來越大。近幾年,每年接待的遊客已達20萬人次。許多中外遊客高度讚賞景區風光資源。在國家和省、州、縣的關心和支持下,目前景區建設步伐正在加快,交通狀況已在有改善,旅遊接待初具規模。景區已開辦“小七孔一日游”、樟江風景區“二日游”和“三日游”。由貴陽、柳州前來旅遊的客人,可搭乘貴陽至麻尾旅遊專列或柳州到駟亭的“樟江號”專列。現景區日接待能力可達3000人;遊玩、住宿、購物、娛樂等十分安全、舒適、方便。景區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使眾多遊人玩得舒心愉快。
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異彩紛呈,風光絕世。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古樸、神奇而神秘。遊人來此一游,真有悅目賞心、超凡脫俗、世外桃源之感。一批批中外遊客均盛讚“荔波風光天下奇”。
自然資源
菱鐵礦荔波縣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炭、鐵、鉛鋅、碳酸鈣、方解石、石灰石、白雲岩等,分46個礦點。其中以煤炭分布最廣,儲量最多。另外還有冰洲石、矽、銅、水晶以及貴重金屬異常反映現象。
1、煤炭包括煙煤和無煙煤兩種。縣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有煤系地層和煤層分布。
2、鐵礦主要有赤鐵礦、菱鐵礦和褐鐵礦。前兩者為沉積型,後者為風化淋濾表生礦產。赤鐵礦,貯存於下石炭統祥擺組和下二疊梁山組。有水條、拉槽、水利、水慶4個礦點,屬高矽、高鋁、貧鐵礦石,目前尚難利用。菱鐵礦,礦體貯存於下石炭統擺佐級炭岩中。含鐵45-60%,為高品位礦石,估算儲量278萬噸。褐鐵礦,分赤鐵礦風化的褐鐵礦、煤系中黃鐵礦氧化的褐鐵礦和鉛鋅金屬氧化的鐵帽型褐鐵礦,縣境內多有分布。儲量8394.52萬噸(未審批 )。
褐鐵礦3、鉛鋅礦縣境東北部為廣西白城鉛鋅含礦帶延伸部。
4、矽石礦翁昂矽石礦,產於下石炭統馬坪組、中石炭統黃龍組和上二疊統茅口組灰岩,質量上乘,資源豐富,除作水泥石灰石外,尚有電石和制鹼灰岩。
5、白雲岩產於中石炭統黃龍組,經地質部門調查,礦床特點質優、量大,未開發,礦石品質高鎂低矽磷,少鉀鈉,很具開採前景。
6、方解石尚未開發。
7、縣境內陶土比較豐富,有一定開採價值。
(二)水能資源
荔波鎮荔波境內河流均屬龍江水系歸珠江流域。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34.9萬千瓦,可開發量24.43萬千瓦,現已開發4670千瓦,占可開發量1.34%。全縣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幹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縣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長於10公里的河流共30條。縣內河道總長1048公里,其中各河流主河道長483.95公里,河道密度0.47公里/平方公里。全縣總面積中屬上述三條水系的縣內流域面積為2375.1平方公里。
打狗河水系(包括打狗河流域、樟江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方村河、拉達河流域),由北至南貫穿全縣。流域總面積為3745.22平方公里,其中縣內為1708.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25.2公里,最大流量655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7.34立方米/秒,出境河口處年平均流量77.31立方米/秒,平均總水量25.28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12.39億立方米。
打狗河水系的主幹、支流分別為:
樟江河流域樟江河是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樟江流域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的集雨面積河流11條,集雨面積1498.5平方公里,其中縣內885.45平方公里,主河道長53.1公里,最大流量370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92立方米/秒,平均流量35.72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11.92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6.82億立方米。
荔波鎮方村河流域方村河流域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集雨面積河流7條,集雨面積1405平方公里,其中縣內525.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38.2公里,最大流量193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2立方米/秒,平均總流量28.92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9.12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3.49億立方米。
拉達河流域集雨面積59.58平方公里,其中縣內54.08平方公里,主河道長9.9公里,最大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6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0.42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0.38億立方米。
三岔河水系包括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條,集雨面積598.21平方公里,河道長20公里,最大流量2606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1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4.43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4.70立方米。
甲料河水系縣內主河道長22公里,境內流域面積92.6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0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2立方米/秒,平均流量3.11立方米/秒,年均總水量1.24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量為0.98億立方米。
(三)土地資源
根據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勾繪量算和1980—1985年區劃調查統計,全縣各類土地面積為366.15萬畝。按1990年底 荔波鎮總人口計,人均占有土地面積25.41畝。
1、耕地:經土壤普查所得,全縣耕地共29.37萬畝(圖斑毛面積),占總面積的8.02%。再從毛面積中扣除田土坎、溝渠等以外,有效利用面積為18.36萬畝(統計部門仍按習慣的13.03萬畝統計),其中:田13.02萬畝,占有效耕地面積70.92%,旱作土5.34萬畝,占有效耕地面積的29.08%。
2、園地:全縣集中連片種植果園290.1畝,占總面積0.008%。
3、林地:全縣林業用地面積91.0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24.87%。其中用材地40.31萬畝;經濟林1.8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4.87%。
4、草地:共178.3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8.72%。
5、城鄉居民占用地:包括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生活、生產及居民點內交通用地共2.8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78%。
6、工礦用地:共0.41萬畝,點土地總面積的0.11%。
7、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以外的交通用地,共0.6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19%。
8、水域:共3.6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99%,其中:河流水面3.19萬畝,水庫0.12萬畝,池塘552畝,溝渠0.24萬畝。
9、難利用地:在目前條件下難以利用於農、林、牧的土地共59.7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6.33%。
全縣土壤共劃分為紅壤、黃壤、紅色石灰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其中以石灰土土類、黃壤土類、紅壤土類為主。
全縣現有可開發荒地約250萬畝。天然草場面積約130萬畝,成片高,500畝以上草場426片,草種類繁多,質量優,載畜量為15萬頭(只)。
(四)旅遊資源
大七孔景區荔波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國家級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保護區占全縣1/6的面積,以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和珍貴的科研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原始、古樸、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稱,主要有四大景區:水春河峽谷景區、樟江田園風光景區、大七孔景區、小七孔景區。整個景區目前已開發57個景點,經專家考證達到世界級的6個,國家級的25個。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為一體,具有奇、險、靜、幽的特點,是貴州景區特點的高度濃縮。荔波境內居住著布依、水、苗、瑤等多種民族,獨具魅力、濃郁而又古樸的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參觀價值,豐富了旅遊多元化的格局。荔波將會成為貴州南線旅遊的中心焦點。
(五)氣候資源
根據氣候帶劃分,荔波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由於地理緯度較低,境內山巒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因而具有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濕潤氣候特徵。總的特徵是:氣候溫熱,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長冬短,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尚足,雨熱同季,災害性天氣少。
荔波鎮全縣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氣溫分布的總趨勢是南高北低。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下降0.55攝氏度;河谷地帶比同高度的山地,東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閉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氣溫高。縣境地形地勢複雜,氣候垂直變化和地形小氣候明顯。全縣常年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7月平均氣溫為27.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40.0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各地均在5.5攝氏度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10.0攝氏度以上。縣內霜期少,無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終霜期分別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縣境內冬季降雪較少,且多為冰粒,其次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在一個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較少出現,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現在3-5月,且都為小冰雹,降雹的時間短,範圍也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占全年總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僅占全年總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占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風逐漸增強,降水占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於4月下旬進入雨季,4-10月份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後,海洋季風減弱,逐漸為南下的大陸季風取代,降水量顯著減少。
(六)森林資源
水上森林1984至1985年,對森林進行二類調查。全縣有林地面積為91.0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4.87%。在有林地中,杉木林面積3285畝,占有林地面積的0.36%;馬尾松22.04萬畝,占24.2%;軟硬闊葉林17.94萬畝,占19.7%;經濟林1.82萬畝,占2%;竹林1.08萬畝(其中泡竹2000畝),占1.18%;防護林(含特用林)38.26萬畝,占42.02%;薪炭林9.58萬畝,占10.52%。灌木林55.81萬畝,占61.3%。全縣林木總蓄積413.67萬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積393.83萬立方米;疏林地蓄積14.62萬立方米;散生木和四旁樹蓄積5.22萬立方米。在第二次調查統計總蓄積量中,杉木蓄積3.16萬立方米,占0.76%;馬尾松58.32萬立方米,占14.1%;軟闊葉林195.07萬立方米,占47.15%;硬闊葉林157.11萬立方米,占37.98%。
荔波樹種資源豐富,常用的材林樹種有42科126種。其中經濟林樹種有11科17種;灌木林樹種13科23種;竹類1科14種;水果樹種有5科114種;另外引進樹種8科11種。主要用材林種有:杉木、南方紅豆杉、貴州惠花杉、馬 荔波鎮尾松、廣東五針松、黃松、黃枝油杉、羅漢松;柏木、側柏、福建柏;香樟、臭樟、尾葉樟、大葉樟、黃樟;潤楠、貴州潤楠、黔貴潤楠;細葉香桂、州桂、月桂、香葉樹、察木;楓香、啊丁楓、半楓荷、馬蹄荷、繼木、紅苞木、四州臘瓣花;青槓櫟、麻櫟、貴州烤飯承青槓、巴東櫟、紅稠、小紅烤、蒴烤、水青槓、甜楮烤;香椿、苦楝、州楝;榆樹、光皮舉、糙葉木、朴樹;臭椿;厚朴、深山含笑、闊瓣白蘭花、長梗木連、鵝掌楸;掌葉木、小葉欒樹、複葉欒樹、傘花木;冬青、小果冬青;皂莢、香槐、紅豆樹、山合歡;楸樹、壽樹、柴樹、紫威;貴州鵝耳櫪、光皮樺、早冬瓜;梧桐;紫花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化香、野核桃、黃杞、楓楊;重柳、響葉楊;桑樹、岩桑、榕樹、斜葉榕;木荷、銀木荷、紅花茶、舟炳茶;山柳、欏木;重陽木、粗康柴、園葉烏柏;九里香;虎皮楠;馬尾樹、女貞、桂花;刺楸、脫皮龍;山桐子;香子樹、梔子花;網脈山龍眼;魚尾葵;大果香園;猴板栗;拐棗樹;黃連木、清香木、南酸棗;中華械、飛鵝械、紅翅械、青窄械。經濟林樹種有:木姜子、毛葉木姜子、山蒼子、核桃;構樹;油桐、千年桐、烏桕;漆樹木;鹽膚木;油茶;棕櫚;花椒;杜仲;十大功勞;白臘。灌木樹種有:馬桑;溪畔杜鵑;羊蹄甲、雲實、黃檀;毛葉榕;救軍糧、薅秧泡、金櫻子、刺梨;三葉五加、五葉五加;大葉黃楊、細葉黃楊;臭牡丹;六月雪;黑野花椒;白櫟;百合花。竹類有:泡竹、白竹、苦竹、南竹、吊絲竹、金竹、大節竹、簡竹、四方竹、紫竹、實心竹、射文竹。水果樹種有:桃、李、梨、杏、枇杷、花紅、酸梅、黃果、桔子、柚子;楊梅、石榴;楊梅豆;獼猴桃。引進樹種有:銀華、大葉桉、細葉桉、檸檬桉、喜樹、柳杉、相思樹、北京楊、油橄欖、葡萄桐。
根據境內的自然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特點,將全縣(1990年林業區劃細線條)劃為5個林業區:中部低山河谷防護林、經濟林區;南北部低中山用材林、竹林、經濟林區;東南部岩溶低中山自然保護區;東南部低中山用材林、經濟林區;東北部低山、低中山用材林,水源涵養林區。
風味小吃
荔波民間傳統工藝精湛,獨具地方特色,傳統的民族旅遊產品深受遊客喜愛,如藤編、竹編、銀飾、涼蓆、風豬、青蝦、柚子、青梅、桔子、茶葉、木沙發、木地板、土花布、民族服飾等,多以其輕巧、便於攜帶、容易饋贈的優點,深受遊客青睞和遠銷東南亞國家。荔波同時也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其中臭酸、牛骨酸、筍果酸、酸肉、魚包韭菜、米片、米花等最具有代表性。
荔波風豬
荔波風豬荔波風豬是具有黔南風味的著名高級傳統食品,歷史上曾作達封建王朝的貢品。其製法是採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豬仔,刮毛去五臟後,加灑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薑等佐料及精鹽醃製風乾而成,故名風豬。風豬造型美觀,色澤鮮亮,皮脆肉酥,美味可口,食而不膩,並可保存較長時間,是宴請賓朋、饋贈親友的珍貴食品。荔波風豬曾多次參加廣交會,受到外商歡迎,被譽為“廚珍”,產品這銷歐洲、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水蕨菜
水蕨菜蕨類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類群,具有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早在我國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齊二人剎蕨於首陽山,以蕨為食的記載。蕨萊健脾,祛痰濕,具有消暑、利尿、減肥、延緩衰老等功效。水蕨菜又名良蕨,是蕨菜中的姣姣者。據專家考證,合省僅二、三縣出產。水蕨菜生於蔭涼潮濕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產於王蒙、朝陽、玉屏、撈村一帶。水蕨菜在沃土可長至一尺余長,但通常情形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鮮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僅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柔嫩可口。
魚包韭菜
魚包韭菜魚包韭菜是水族人的傳統佳肴,是他們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做法是先把鯉魚沿背脊剖開,除去內雜,灑進少許米酒、香蔥、大蒜、生薑和食鹽等佐料,再將韭菜、廣菜填滿魚腹,用米草綑紮好,置大鍋中清燉或清蒸。一般要蒸五至十小時之久。這道水家傳統菜魚骨酥脆,肉肥美細膩,鮮香可口,獨具風味。
米片、米花
米片、米花的製作均不複雜。即選上等糯米,淘淨、蒸熟,拌 米片、米花上紅糖,攤在抹過油的桌面上,以巴掌趁熱將其拍平,晾曬。半乾時鏟起,剪成巴掌大小的薄片,曬乾,即成米片。制米花的糯飯則一部分還要染上紅色,使之紅白相間,不摻糖,倒在茶杯大小的竹箍子裡,“翻砂”一樣成批生產,曬乾則成米花。
米片、米花下油鍋炸了便可食用,具有脆、酥、香的風味波是荔波人過年家家必備的食品。近年來,已隨著遊客,走進上海和兩廣都市人的食品盒上 。
呵況
水族人在稻穀成熟的時候,要過“新米節”,慶賀豐收。這個節日有兩大特色,一是節日輪流過,二是吃“呵況”。呵況是水語,意指糯米飯。這種糯米飯不是尋常的糯米飯,它的加工程式比較多。田裡的糯谷八成熟時,主人就下田選折飽滿的谷穗,將一把把的折糯稻穗連穀草一起放入鍋里煮,然後烘乾,剪去穀草,舂去穀殼,於頭一天晚上用井水泡九個小時以上,盛入甑中蒸。一家蒸飯,滿寨飄香。這種糯飯特別香,吃起來口感格外好。 呵況呵況蒸好後,以穗桿編成碗,開甑第一碗,要恭敬地擺上供桌敬祖宗。來過吃新米。
臭酸
臭酸又名醜酸,是荔波縣最具特色的菜餚。北方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荔波的臭酸則不僅聞起來臭,看起來也新鮮,名兒還不雅,但吃起來卻具有使人“一嘗即喜,愛不釋筷,印象深刻”的魅力。臭酸菜微酸奇香,十分開胃,因而很受食客歡迎。臭酸的做法是先制“酵母”,即將葷腥魚肉煮熟後冷卻,然後盛入墰內,密封,大約一個多月以後即成,越陳越香。煮臭酸菜時,舀一小碗臭酸“酵母”,配一小鍋葷菜同煮,便成。隨著火力的升旺,臭酸菜味四溢,外人聞來說其味“不敢恭維”,吃過臭酸的人聞之,卻口水都要淌出來。為了保持臭酸的數量,要將摻入新菜煮熟的臭酸菜在吃前舀出一小碗,冷卻後倒入臭酸墰內。要想臭酸質量高,煮的臭酸菜味正而香,須注意三點:一是制“酵母”的菜,肉葷要多一些;二是每一個月將“酵母”全部倒出來,放鍋內重煮一次;冷卻後再裝入墰內;三是注意密封和衛生,時時加墰盤水,不能任其乾涸,並經常更換墰盤水,保持衛生。荔波臭酸歷史失考,但荔波縣現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臭酸“酵母”。
少數民族風情
“鑿壁談婚”少數民族風俗很多,耐人尋味令人捧腹的也不少,但是,隨著國語的推廣,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經濟文化全國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周邊民族之間交往面的擴大和交往頻率的提高,被同化已經形成一種趨勢並且勢不可擋。然而,處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荔波縣青褲瑤的“鑿壁談婚”卻依然保留至今,並有利於當地旅遊業發展 。
其實,青褲瑤的“鑿壁談婚”也是慢慢演變過來的。在這之前,青褲瑤時興的是“打奔搶婚”。很久以前,荔波青褲瑤每個寨子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打奔”坡,每年分上、下半年各舉行一次“打奔”節,也就是男女談情說愛談婚論嫁的日子。每當“打奔”節來到,未婚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齊聚“打奔”坡,三五成群開展連袂歌舞或相向對歌,在悠揚的歌聲中和恰意的舞步里交流情感,若女方中意便有意唱“輸”給男方,於是“輸”的女方遂被“贏”的男方搶為嬌妻。由此稱為“打奔搶婚”。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母系氏族”的過時,青褲瑤人婚戀中的剽悍之氣日退,纏綿之情日增,“打奔搶婚”便順應時勢演變成“鑿壁談婚”。
與“打奔搶婚”不同的是“鑿壁談婚”不分季節、也不定時日,一般家裡女孩長大成人,達到婚嫁年齡時,母親便安排女兒睡到由噴香的紅杉板圍嵌而成的“寮房”中去,也就是青瑤“乾欄式”吊腳樓上緊靠正門的廂房。父親隨即在緊挨路邊或樓梯旁的板壁上鑿一個和雞蛋大小的圓孔,瑤語稱為“K笛”,漢語譯為“青春孔”、“談婚洞”。每當月明星稀月上樹梢頭時,本寨或臨近寨子的小伙子便到姑娘的“寮房”前彈起獨弦琴進行探婚,如果姑娘睡熟沒有反應,多情的小伙子便用隨身攜帶的筷桿插入“K笛”中,一邊唱起古老纏綿的情歌《金姨》,一邊輕輕地將姑娘捅醒。此時,假若姑娘也對小伙子有好感,就將插進房來的筷桿溫柔地抽進房間,隔著板壁透過“談婚洞”向男方竊竊私語,打土電話傳遞心聲。如果姑娘討厭小伙子,就會將筷桿推出房外,等待回音的小伙子知道這是姑娘拒絕交流的信號,便會知趣地悄然離去,今後也不會再來打擾 。
而那些彼此有好感的年青人,有了第一次接觸後,則隔三差五通過“談婚洞”進行接觸和交往,增進了解。一段時間後,雙方感情有進一步的發展,姑娘就打開大門讓心上人登堂入室,兩人從始不再隔牆打土電話,而是偎依在火塘邊促膝深談,此時即使女方父母聽見動靜也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不僅不起來干涉,還暗暗地慶幸女兒找到了如意郎君。這樣的景況過了一段時日後,當姑娘與小伙子的感情已發展到能談婚論嫁時,便大膽地唱起“金姨嗨!金姨嗨!我倆己交心又交肝!我們要丟“玩表”給小班(輩)!您快去求您的舅,快去問您的娘,快去請寨老擇個好天好日!我好上您家木樓去洗筷洗碗!”等《碗筷歌》,試探如意郎君的誠意 。
瑤族砍牛
瑤族砍牛白褲瑤習俗,長者死後假葬或以泥封棺,過一段時間再擇吉日正式下葬,學稱“二次葬”。白褲瑤家二次葬,要舉行隆重的敲銅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儀式。
砍牛這一天,一群群瑤族人身穿鮮艷的盛裝,抬著銅鼓、折糯(糯谷連禾草折下來)、米酒,從四面八方朝喪家的寨子涌去。喪家門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側的銅鼓架上串聯懸吊著十幾面銅鼓。客人們帶來的折糯全部碼架在銅鼓架的橫樑上。低沉蒼涼的銅鼓聲籠罩著整個寨子。
喪家門口,瑤族匠人們忙著趕雕兩根柱頭。這兩根柱頭將要豎立在墳前兩側。柱頭上雕刻著簡樸的花紋,中部各有一個套環,砍牛以後,牛角就插在這套環里。柱頂各安著一個木雕鳥兒。
棺欞停在屋內,悼念者魚貫入屋,依次撫棺而泣,感情真摯,哭罷出屋,男人要喝一碗酒。喪家的廳屋裡,一溜擺著幾十個菜碗,祭悼者輪流進屋,圍在菜桌兩旁,吃“流水席”。吃過飯或尚未輪到吃飯的人,轉圍在屋前空坪上,聽長者唱“古歌”。古歌大意是瑤家的歷史和處世道德之類。
下午四時許,猴鼓聲嗄然而止,寨中忽然響起三聲鳥銃,預示“砍牛”即將開始。
砍牛場中豎著兩根木樁,各拴著一條牛,木樁頂各綁著一根青翠的竹子。這兩根竹子將要栽到死者的墳前。據說,這樣犧牲才能隨死者一起升到天堂。圍觀人群如堵,人們翹首以待。這時三名槍手上場,朝天又鳴三響銃。祭師應聲上場,端著一筐籮米,拖長聲調念念有詞,一邊抓米朝天空揚去,一邊說:“尊敬的XX,把您的牛領去吧,您放心地去天堂吧……”。
祭師下場,三名槍手再朝天鳴三響銃。這時,喪家男女披麻戴孝,彎著腰,人人手握一束青鮮的芭茅草上場,鳴咽著朝犧牲走去,撫摸它,向它鞠躬,獻青草,場景十分悲切動人,充分表達了瑤家人對牛的深情。
瑤山習俗,砍牛手為兩名,由喪家和外家各出一人擔任。砍刀要磨七天,磨至吹毛可斷的地步。砍牛隻能砍牛角後面的牛頸,切忌砍在牛角上。砍牛隻可砍三、五、七、九刀,具體砍多少刀,由喪家視情況而定,但須是單數。“哭牛”後,喪家家族長者領砍牛手上場。長者手捧雪亮的砍刀繞場一周,向參加祭悼活動的眾人鞠躬致辭謝,再向犧牲鞠躬致歉,然后庄重將刀授予砍牛手。這時,牛已覺察死亡在悄悄逼近,不安地繞柱子打轉、出粗氣。場上便騷動起來了,人們大著嗓子吼叫,朝牛扔土塊,甚至上去用棘條抽打牛,目的是叫牛更加驚恐萬狀,亂蹦亂跳,讓砍牛手難以下刀或忙中出錯,好看砍牛手的笑話。
砍牛是殘忍的,牛頸上裂開的口子一尺多長,張開血盆大口,鮮血噴涌而出,在夕陽下閃耀著疹人的紅光。喪家往往在這時已動了惻隱之心,第二頭犧牲便改用捅刺放血的辦法殺死。
瑤族的洞葬
荔波境內的三支瑤族,古時都實行洞葬,臨近解放時白褲瑤改洞葬為土葬。瑤麓青褲瑤仍然保留洞葬習俗至今。
瑤族的洞葬瑤麓死了人,喪家要舉行“砍牛”祭祀活動。這是堪與西班牙鬥牛相媲美的壯舉。喪家的女婿在圍觀眾人的吶喊喝彩聲中與牛搏鬥,當眾殺死犧牲品。這是十分熱鬧而壯觀的場面。瑤族人認為,老人死後喪葬場面越熱鬧越好,這樣死者的亡靈才會高高興興地走向另一個世界。砍牛以後,小伙子抬著柩棺在砍牛場上開始兜圈子。他們各自緊拉住棺箍,一邊轉圈子,一邊暗暗用力拉扯,都想把抬另一頭的人整倒在地。圍觀的眾人在旁邊為雙方吶喊助威,鼓掌叫好。抬棺的人不停地拉,不停地扯,終於有一頭的人因力氣不支而致棺材倒地,砍牛場上便爆發哄堂大笑。這時祭師便看棺材腳部(小的那一頭)倒地的方向,如果朝著“死人洞”,便可抬棺上山進洞,否則,還要重新抬起棺材繼續兜圈子,直至棺材落地方向正確,才停止轉圈子。
這時,出喪便正式開始了。人們嬉鬧意猶未盡,依舊抬著棺材一路趔趔趄趄轉圈走。一路上,棺材不斷躍落地上,人們高興得開懷大笑。最後大家都力盡興盡,才抬棺材進洞。
這一帶屬喀斯特地貌,溶洞多。瑤麓的“死人洞”便是岩溶洞。寨子裡按姓氏劃分葬洞,一個姓氏一個死人洞。棺材抬進洞後堆積在一起,每個“死人洞”總有幾百具棺材,重重疊疊,陰森怖人。
棺材抬進洞安放好以後,送葬的人群把扛來的花旗、彩傘砸爛,意思是從此寨里再也不會死人,不必再用這些“晦氣”的祭品了。喪家隨即將帶來的糯米飯和酒肉分給送葬的人吃。吃肉不準用筷子,只可用手抓,而且要全部吃完。
從抬棺進洞安葬起七天內,寨里人不準上山砍柴割草。實在無柴草要斷炊了,也必須在寨口將柴草用煙火薰過,除去“晦氣”,方能挑進寨。
水族卯節
卯節,水語稱“借卯”,意為吃卯,這是荔波水族人的節氣。
水族卯節卯節的日期是依據水族曆法來推算的。具體的日期雖不固定,但有個選擇的原則,即在水歷九、十月(陰曆五、六月)內的卯日分四批過節。水歷十月,水書稱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辛卯日被稱為“最順遂的日子”,是過節的上吉日。水族人認為,過節逢辛卯就預示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與此相反,丁卯日被視為凶日,是過節的忌日。過節逢丁卯日會招致旱象蟲災與瘟疫。卯節的分批在很古的時候就約定俗成。水家節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九阡寬/吃卯殿後”。頭三批卯節在荔波境內,第四批卯節,除三都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鮮、水維、永康等鄉的水族人,也在這最後一批卯日過節。
卯節的前三四天,水家人就象漢族人迎大年一般,開始動手灑掃庭除,打掃衛生,將陽塵撒放稻田裡(水家人認為陽塵能殺蟲)。卯節的“除夕”,要殺豬宰鴨、打豆腐、開窖酒、備鮮魚,祭祀祖先。村村寨寨取出珍藏的銅鼓來敲擊,並開始接待賓客。
卯日是節日活動的高潮。人們身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往卯坡(各地約定俗成集會對歌過卯的山坡),在坡上對歌。這一天,卯坡上人山人海,人產撐著各種彩傘,或戴著草帽、竹笠,三五成群散落在如茵的草地和碧綠的灌木叢間,宛如雨後綠野上綻開的五彩花朵。
水族的包辦婚姻色彩較濃,其青年男女的戀愛一般是隱秘的。只有趕場天和節慶日,都有接觸機會,還要避開長輩與兄嫂。惟卯節卻為青年男女的社交大開了“綠燈”。卯節實際上是歌節,歌聲就是傳媒。未婚男女青年可以盡情地對唱情歌而毫無顧忌。
節日之夕,家家笑聲朗朗,碰杯之聲不絕於耳。鏗鏘的銅鼓和渾厚的皮鼓聲響徹水寨。水家人一邊喝著醇香的糯米酒,一邊唱著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每個水族寨子都設有“歌堂”,女歌手和伴音姑娘坐在房間裡,男歌手與同伴、聽眾坐堂屋中,歡歌達旦,甚至連綿數晝夜。
卯節的起源來自一個神話故事。傳說遠古時候一支水族的祖先來到荔波定居,禾苗忽遭嚴重蟲災,人們束手無策,眼看顆粒無收。這是,水書先生陸鐸從天而降,指示人們掃積屋內煙塵撒在禾苗上,終於除去了害蟲。人們慶勝利,聚而歡歌,代代沿襲便形成了卯節。
月夜接親
各民族接親多在白天,而瑤麓鄉的青褲瑤接親卻在夜間進行。深夜動身去接,天亮之前要接到男家。青褲瑤接親還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毋須龐大的接親隊伍,只新郎獨自去接;二是節儉。新郎到女家去,只須為新娘帶去一套新衣裳和一雙新草鞋就行了。甚至新衣服都可以免去,但新鞋是少不了的。據說這標誌著新娘從此告別父母和少女生涯,開始走向新生活。岳父母招待嬌客的飯菜也簡單。半夜,新郎趕到新娘家,雙雙吃一頓“告別飯”,就匆匆上路了。小夫妻一路走,一路唱起情深意濃的戀歌。新娘一到男家,早已守候在男方內親中的一名姑娘便飛奔到碓房,舂響空碓。歡樂的碓聲響徹瑤寨的夜空,鄉親們便知道新人已經進寨了,紛紛披衣下床,前往男家祝賀。
紅色之旅
黎明關1930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轉戰黔桂邊,4月上旬分別從佳榮坤地和洞塘黎明關進入荔波縣境,於洞塘板寨勝利會師。紅軍在荔波期間,輾轉於洞塘、茂蘭、佳榮、水維、翁昂的50多個村寨,將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革命影響以及武裝鬥爭的火種傳播荔波,譜寫了光輝的詩篇。
荔波縣黎明關的貴州省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地方,1944年11月,日軍分三路攻入貴州省境內,其中兩路發生在荔波縣境內,留下了當地軍民英勇阻擊日軍的戰鬥遺址十幾處,日軍被打死打傷近600人。荔波抗日阻擊站是貴州抗戰史的一個縮影,由於荔波境內發生頑強的阻擊站,滯緩了日軍的進攻速度,打破了日軍三路會師都勻,進而攻占貴陽、威懾陪都重慶的戰略企圖 。
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
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紀念館位於洞塘鄉板寨村,1929年12月“百色起義”後,同年4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一、二縱隊分別在張雲逸、李明瑞的率領下,在板寨勝利會師。紅七軍在板寨會師後,軍部設在板寨下寨(現為中寨)的姚順廷家,紅軍在此召開了前委會議,即著名的板寨會議,會議決定了下步的行動方案,分兵兩路東進攻打榕江(古州)。
為弘揚紅軍精神,加快革命老區建設和發展步伐,荔波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對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進行修葺,建立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紀念館。在各有關部門和眾多紅七軍老戰士及親屬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在當地民眾的積極配合下,目前已徵集或複製紅七軍官兵工作及生活用具等共106件,遺物遺作43件,製作各種圖片76張。紀念館設會議廳,副官處,圖片展廳,陳豪仁辦公處,張雲逸、李明瑞辦公處,文物展廳,紅軍戰士住宿處,伙房等。
紅七軍板寨會師舊址紀念館已於2004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
鄧恩銘烈士故居
為了紀念鄧恩銘烈士,鄧恩銘烈士的故居及母校一“荔泉書院”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修建了鄧恩銘故居陳列室,供廣大遊人敬仰、參觀。江澤民、陳雲和喬石、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陳列室題詞,喬石、胡錦濤親臨參觀。
旅遊指南
荔波鎮區域圖1、可在貴陽火車站乘坐貴陽——麻尾的旅遊專列,到麻尾火車站下車後,轉汽車至小七孔景區。
2、在貴陽體育館長途汽車站乘前往荔波的客車,但班次不多。到了荔波再搭到麻尾的小巴,或者微型麵包車,6元一人,從小七孔景區的東門進去。
3、也可乘坐從貴陽到都勻或獨山的大巴或火車,再換乘到荔波的大巴。到了荔波後,在汽車站坐小面的到小七孔,30分鐘,6元。途中車子會經過大七孔。
4、人多的話,建議可以考慮從荔波包車去小七孔景區,因為路上沿著樟江風光很美,包車可以停車拍照。景區內有公路直達各景點,旅遊十分便利。
5、荔波至麻尾的班車每天最晚16時左右經過小七孔到麻尾,10元,1.5小時,並且從荔波到麻尾的班車一定會在景區中穿過,坐在班車上就可以看到沿途的風景。
6、如果要從小七孔直接去麻尾的話,包一部中巴車的價格大約是180元。
7、從小七孔到大七孔有班車可乘,票價3元。
食宿:進入景區的大門口有幾家旅館,比景區內的便宜,可以考慮住在景區門口。但是如果要入住此處,必須用門票在小七孔出口處進行登記,第二天進入景區時才不再重複購票。
門票:小七孔門票80元(含金鐘洞、鴛鴦湖划船),另加2元保險;大七孔是30元。水春河,30元。水春河峽谷漂流約需170元,其中包括保險費、車費和回來的船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