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荔枝炭疽病病原有2種。為害葉片的是
盤長孢狀刺盤孢(
Colletrichum litchi Trag.),又稱荔枝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孢子盤為盤狀,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圓柱形,單胞無色,有1個油點。為害果實的是膠孢刺盤孢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ec),孢子盤為盤狀。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圓柱形單胞,無色,有1個油點。
膠孢刺盤孢菌:該菌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為8-38℃,最適28℃;產生分生孢子的溫度範圍為12-36℃,最適28-32℃;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8-38℃,最適28-32℃。在pH3-10的範圍內該菌均能生長和產孢,菌絲生長最適pH5-6;產生分生孢子最適pH3-4,分生孢子萌發最適pH6-7。分生孢子在飽和濕度或水滴中萌發快,相對濕度低於85%時不能萌發。光照處理對該菌生長發育無顯著性影響。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果糖對分生孢子萌發有促進作用。分生孢子的致死溫度為50℃(10分鐘),菌絲體的致死溫度為60℃(30分鐘)。
為害症狀
枝幹:枝梢染病,病部初呈灰褐色,病斑圓形或長橢圓形,後病斑中央稍凹陷,並散生許多小黑點,嚴重者整個枝梢枯死。
葉片:葉片染病初在葉上生圓形至不規則形淺褐色小斑,後逐漸擴展成深褐色大斑,邊緣不清晰;也可在葉尖或葉緣處生褐色斑,後變成灰色斑塊;後期病斑背面產生許多褐色或黑色小粒點。
果實:病初生直徑2-5毫米的圓形炭疽斑,褐色,邊緣棕褐色,常發生在柄端部,中央生橙紅色戮質小粒,果肉變酸腐爛。
侵染循環
病原以分生孢子在病葉、枝梢及果實病斑上越冬,第2年春季遇適宜的溫度或梅雨期濕度大時,病原孢子萌發,先侵入春梢及葉片,發病後在新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這時果園又逢修剪,加之環境、氣候條件適宜,病原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孢子從修剪造成的傷口或蟲傷侵入後,形成初侵染。
流行規律
荔枝炭疽病在多雨、潮濕的天氣發生較重。果園管理不善、植株生長衰弱和種植密度過大,則發病較重。荔枝炭疽病始病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及5月下旬至6月中旬,24-28℃最適合其發病故形成春、夏梢期兩次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加強管理:堅持正常的栽培管理工作,注意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實行配方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保持樹勢健壯,增強抗病力。及時剪除枝梢、病果,適時清除落地病果集中深埋。
壓低菌源:冬季結合修剪,剪除病葉枯梢,掃除地面的落葉病枝,並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化學防治
在冬季清園後,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噴一次波美0.5-0.8度的石硫合劑。修剪後及時噴20%龍克菌懸浮劑8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預防。春在各新梢的幼葉已展開但尚未轉綠時、花蕾期、幼果5-10毫米大時用藥。對歷年發病較重的投產果園,在花蕾和幼果期,應噴藥2-3次。可選用的農藥品種:70%
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40%
多菌靈800-1000倍液,90%百菌清或50%
退菌特或45%
代森銨水劑500-600倍液,或1:1:200倍波爾多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