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冢

荊軻冢

位於河南省淇縣境內,據傳,荊軻被害後,屍骨被草草掩埋於鹹陽附近,後來淇人為其義行壯舉所感動,將其屍骨秘密遷回朝歌埋葬。

2016年各地旅遊部門啟動了對全國4A級及以下景區的集中覆核檢查,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該景區受到通報批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軻冢
  • 又稱:荊軻墓
  • 位置:河南省淇縣
  • 直徑:60米
  • 景區級別:國家AA級景區
地理位置,歷史由來,結構特點,

地理位置

據南關老人回憶,過去南關南堂廟裡有一塊石碑,上有“攜其骸骨移葬故鄉”等文字,可惜現已不存。另據《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記載,荊軻墓“在淇縣南一公里折脛河北岸,墓呈金字塔形土冢,高六米,占地約三十平方米,墓北有觀音堂廟,廟碑刻亦記‘荊軻墓,廟南’字樣”。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淇縣師範學校校長李道三曾盜掘此冢,內有水,頗寒冷。李從中盜獲古劍一把,長三尺,銅銹斑駁,擦拭之後寒光逼人,李將劍據為私有,現下落不明。有傳言說當年李將此劍賣給一英國傳教士,從天津港出海,現在流落英國,不知確否。
現在南堂廟南、折脛河北,有荊軻冢尚存,但經過多年來平整土地、開墾耕地等農業活動,其規模已大大縮小。上世紀八十年代,荊軻冢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由來

荊軻冢又稱荊軻墓。荊軻是戰國時期朝歌(今河南淇縣)人,荊軻墓位於縣城南,荊軻殉義後,家鄉朝歌的民眾敬重荊軻,費盡周折找回荊軻曾佩過的古劍,在離他朝歌故居不遠的城南建造墓冢,春秋祭祀。朝歌城南關外的元至正元年創建的觀音堂(南壇)廟牆上石碑中記有:“荊軻墓冢在廟南”;清乾隆二十四年《淇縣誌》載:“荊軻舊居:在縣境內,戰國時刺客常居於此。”《朝歌鄉志》記載:“荊軻墓冢,在城南三里許,折脛河北岸。軻為淇人,刺秦失敗後,淇地人重義行,乃收其屍葬於此。”

結構特點

荊軻墓原為圓形,直徑60米,高十餘米,地下有墓道,有相通的三個墓室,全部由長條石砌券。荊軻冢歷史上曾多次被盜,1929年,縣師範學校校長李道三盜掘荊軻冢,盜得古劍一柄。1969年,縣戰備營100多人,挑開荊軻冢,取出地下墓室條石,用於水利工程,當時參與活動的老幹部寫有《荊軻墓被毀親歷記》文章。上世紀70年代後,村民起土,致使墓冢再次遭到了破壞,自此,荊軻冢殘餘40多米長高三米餘的土梁。1985年9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