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百處古代建築

荊楚百處古代建築

《荊楚百處古代建築》內容簡介:什麼是荊楚文化·荊,是指牡荊,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荊楚一詞,意為荒蕪之地。所以先秦時把荊楚一帶的文化視為蠻夷文化。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國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最長的古國之一,歷時八百餘年。荊楚文化的時間,前從遠古,後至現代,歷史悠久。我們在研究荊楚文化時,要把握楚文化是重點、是源頭。據太史公司馬遷考證,“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楚人系華夏族的一支,夏商之際,中原地區鬥爭激烈,楚祝融部的一支被迫南徙,開始在今河南淅川、丹水地區,後推進到今漢水流域荊山一帶,和當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始有荊蠻之稱。周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繹於楚蠻,才有見於正史“楚”的正式國號和族名。從夏初到戰國中期,中原人移居荊楚,帶來了中原文化,又和當地居民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楚人不僅物質文明居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首,而且精神文明至今仍啟迪著人們的心扉。我國的先秦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北方有以中原文化、秦隴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草原文化等構成的黃河流域文化,南方有以荊楚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等組成的長江流域文化,它們共同構成華夏文化的主要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楚百處古代建築
  • 出版社:長江出版集團,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32
  • 作者:祝筍. 祝建軍. 祝建軍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160621, 753516062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荊楚百處古代建築》是荊楚文化普及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王生鐵,男,1942年生,湖北省仙桃市人。現任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湖北省政協主席。長期關注、支持並研究荊楚文化。主編有《荊楚文化與二十一世紀湖北》等多種書籍;策劃編審了《楚國歷史文化讀本》《荊楚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荊楚百件大事》《荊楚百處名勝》《荊楚百位名人》等著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等中央和地方報刊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導吉
一、儒學孔廟
浠水文廟
荊州文廟
鄖縣大成毆
應城文廟
恩施文昌祠
利川龍水文廟
雲夢大成殿
通山聖廟
二、宗教建築
佛教寺廟
黃梅四祖寺
黃梅五祖寺
當陽玉泉寺
谷城承恩寺
漢陽歸元寺
武昌寶通寺
漢口古德寺
雲夢泗洲寺
利川石龍寺
道教官觀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
武昌長春觀
利川三元堂
荊州太暉觀
荊州開元觀
荊州玄妙觀
鐘祥元佑宮
荊門白雲樓
黃陂木蘭山古建築群
建始石柱觀
基督教建築
荊州真福童貞瑪利藏教堂
應城聖家嶺天主教堂
恩施沙地天主教堂
建始景陽天主教堂
漢口東正教堂
神祠
鄂州觀音閣
宜昌黃陵廟
秭歸江瀆廟
漢陽禹稷行宮
襄樊水星台
麻城紫微侯廟
宜昌盤古廟
長陽河神亭
蘄春仙人台廟
谷城三神殿
來風舍米湖擺手堂
來風牛王廟
三、陵墓
明顯陵
明楚藩王墓
建南崖墓
四、會館
棗陽錢崗山陝會館
襄樊山陝會館
襄樊小江西會館
襄樊撫州會館
十堰武昌會館
五、書院
神農架三聞書院
新洲問津書院
荊門龍泉書院
鐘祥蘭台書院
蘄春會陵書院
利川如膏書院
六、名人故居
漢陽古琴台
襄樊古隆中
黃岡東坡赤壁
宜都楊守敬故居
荊門陸夫子祠
鐘祥興壬宮
鄂州庾亮樓
崇陽米應生故居
陽新李衡石故居
七、祠堂
紅安吳氏祠
陽新伍氏宗祠
陽新梁氏祠
通山譚氏宗祠
利川大水井李氏宗祠
宜昌望家祠堂
成豐嚴家祠堂
八、牌樓
陽新“聖旨”牌樓
五峰“乃見天日”坊
鐘祥少司馬坊
麻城玉皇閣經幢
利川諶滿氏節孝坊
通山唐家壟牌坊屋
九、塔
黃梅毗盧塔
黃梅眾生塔
襄樊多寶佛塔
麻城柏子塔
當陽玉泉寺鐵塔
荊州萬壽寶塔
鐘祥文風塔
武昌洪山寶塔
武昌勝象寶塔
武穴鄭公塔
十、戲樓
浠水福主廟戲台
廣水徐店戲樓
荊州川主官戲樓
武當山蒿口戲樓
隨州解河戲樓
十一、古橋
赤壁占橋
成安古橋
宣恩風雨橋
成豐t字橋
松滋萬壽橋
荊州梅槐橋
武漢江夏南橋
黃梅縣靈潤橋
通城靈官橋
紅安高橋
十二、其他鄉土建築
南漳青龍寨
宜昌占兵寨
當陽百寶寨岩屋
襄樊習家池
利川魚木寨
十三、革命舊址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漢口八七會議舊址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十四、消失的吉建築
炎帝神農的部落雕龍碑遺址
盤龍城遺址
紀南城
章華台
黃鶴樓
後記
叢書跋(二)
叢書跋(一)

後記

建築是人類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包羅萬象。一百餘處建築遠不能概括荊楚建築文化的全貌,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局部環境的縮影,但作為一種文化建設,我們盡心盡責。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邢光同志、陳飛同志,湖北金木石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江瑩同志提供資料和圖片,並對文中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序言

論荊楚文化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什麼是荊楚文化?荊,是指牡荊,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荊楚一詞,意為荒蕪之地。所以先秦時把荊楚一帶的文化視為蠻夷文化。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國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最長的古國之一,歷時八百餘年。荊楚文化的時間,前從遠古,後至現代,歷史悠久。我們在研究荊楚文化時,要把握楚文化是重點、是源頭。
據太史公司馬遷考證,“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楚人系華夏族的一支,夏商之際,中原地區鬥爭激烈,楚祝融部的一支被迫南徙,開始在今河南淅川、丹水地區,後推進到今漢水流域荊山一帶,和當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始有荊蠻之稱。周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繹於楚蠻,才有見於正史“楚”的正式國號和族名。從夏初到戰國中期,中原人移居荊楚,帶來了中原文化,又和當地居民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楚人不僅物質文明居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首,而且精神文明至今仍啟迪著人們的心扉。
我國的先秦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北方有以中原文化、秦隴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草原文化等構成的黃河流域文化,南方有以荊楚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吳越文化等組成的長江流域文化,它們共同構成華夏文化的主要體系。
荊楚文化的底蘊十分豐厚,歸納起來可稱為“六大支柱”、“五種精神”。
六大支柱是:青銅冶煉、絲織刺繡、髹漆工藝、樂舞藝術、老莊哲學、屈宋文學。
五種精神是:篳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兼收並蓄,即融會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自己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諧誠信,即追求和諧、為政以德、重在承諾的守信精神。
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以上講的支柱與精神外,還可按其形態品種來分,呈現出色彩繽紛的“十種文化”:
(一)遠古文化。如考古發現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鄖縣發現的距今80—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還有恐龍蛋群化石、羿射九日、女媧補天、祝融舉火等以湖北為背景的神話故事和被譽為漢族史詩的《黑暗傳》等文化遺存。
(二)神農文化:隨州被稱為神農故里,還有谷城、房縣、神農架也是神農活動的主要區域。神農文化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從漁獵時代完成了向農耕時代的過渡。炎帝神農對中華民族有巨大的貢獻:一是首創耒耜,二是首創種植,三是製作陶器,四是首創紡織,五是發明醫藥,六是首創煮鹽,七是首創琴瑟,八是始識地理,九是創立原始天文曆法,十是始作集市。
(三)三國文化。湖北境內是魏蜀吳犬牙交錯、激烈爭奪之地。羅貫中著《三國演義》120回,有八十多回事涉湖北地境。現存三國遺址或景區有73處之多。
(四)巴土文化。清江八百里,其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土家族的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都很有民族特色。毛澤東同志講的“下里巴人”就是指巴人的民眾文化。
(五)宗教文化。基、天、伊、道、佛五大宗教在湖北全有。特別是佛教、道教源遠流長,名山古寺眾多。道教名山武當山被明成祖朱棣封為“五嶽之首”,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佛教聖地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漢陽歸元寺等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
(六)首義文化。1911年lO月辛亥武昌首義,在清王朝腹地打響了第一槍,由此引起全國回響,一舉推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統治。現存的紅樓、起義門等遺址和其他文物、資料和優秀的學者研究隊伍,都為弘揚首義文化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七)紅色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武漢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後來武漢又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舊址、中共“五大”會址、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革命活動、革命遺址,是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極為豐富的寶貴財富。
(八)山水文化。湖北屬雲夢古澤,河流萬條,湖泊千個,長江、漢水橫貫其中,還有水庫5880座。名山眾多,神農架最高峰海拔三千一百多米,為華中第一峰,是天然動植物園、物種基因庫。荊山、大別山、大洪山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三峽的美麗風光,武漢十湖九山的江城勝景等等,都說明山水文化的開發利用價值極高。
(九)現代文化。新中國成立,歷史創新篇。尤其是改革開放,荊楚大地換新顏。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沌口經濟開發區、十堰車城、汽車走廊、武鋼冶煉、武漢捲菸廠和清江三級水電站、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文化事業設施精美先進,科技含量及現代文化內涵很高,很值得總結研究。
(十)人物文化。湖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自古至今湧現和考古發掘出各種類型的代表性人物。一是猿人(如考古發現的鄖縣古猿人),二是祖人(如民族始祖炎帝),三是詩人(如屈原),四是美人(如王昭君),五是古人(如出土的西漢古屍),六是野人(如神農架野人之謎),七是道人(如道教創始人張三豐),八是能人(如諸葛亮),九是文人(如米芾、公安“三袁”),十是偉人(如董必武、李先念)。
一言以蔽之,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荊楚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
楚文化獨樹一幟,可以和古希臘文明媲美。但由於楚文化出於荒蕪之地,一直被人們視為蠻夷文化,因而傳播不廣。《東周列國志》中提到荊楚二字的寥寥無幾。還由於歷史的原因,荊楚文化屢遭塗炭,先有秦滅楚的戰火浩劫,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篩選,加上古代史學家對蠻夷文化的輕視,記載楚文化的典籍屈指可數。直到楚亡兩百多年以後,太史公司馬遷寫了屈原,楚文化才逐漸引起重視。
在近代,真正引起學術界重視是20世紀的50年代。到2002年為止,全國發掘東周古墓一萬二千座,其中楚墓有八千多座,占已發掘東周古墓的2/3,並發現楚城十幾座。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心轉移到湖北,楚故都紀南城成為尋找楚文化的中心。這裡是先秦歷史上最大的都市,它的面積是現在荊州城的4倍,是楚國稱雄南方的歷史見證。至1975年,已發現楚墓四千多座。至今部分已發掘,並出土文物數以萬計,堪稱地下楚文化寶庫。出土了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絲織品、漆畫、西漢男屍等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眾多的稀世珍寶。1978年5月隨州曾侯乙墓被發掘,出土文物計一萬五千多件。特別是編鐘,成為楚文化的重要珍品之一;另外還出土青銅器重達10噸。1982年,江陵馬山出土兩乾三百多年前的華美服飾,被稱為絲綢寶庫。1987年,荊門包山2號楚墓出土兩乾多件文物。20世紀90年代,荊門郭店1號墓出土竹簡八百餘枚,一千三百多字。
文物是一個民族的遺存,考古文化證實楚文化在我國古代同時期眾多文化中,是一枝獨秀:最先進的青銅冶煉出自於楚,最早的鐵器產出於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莫過於楚,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織刺繡出自楚國,先秦的金幣、銀幣無一不是楚幣。哲學有老莊,文學有屈宋,戲劇的鼻祖是楚國江陵人優孟,音樂、舞蹈、美術水平之高,編鐘樂舞舉世公認,神箭手養由基是荊門人,荊門縣是我國第一個縣,還有天文、曆法、數學等方面,楚國人都有獨特的貢獻。 楚文化在先秦眾多區域文化中獨具特色,可以說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與北方黃河文化的激盪與交融,構築了華夏文明的主要支柱。如果說北方文化如雄渾的黃河,那么,荊楚文化恰似清奇的長江。北方以黃帝為始祖,以龍為象徵,以儒家思想為學術幹流;楚文化則以炎帝為始祖,鳳為圖騰,以道家學術為其學術主流。可以說,華夏文化的兩個支柱是龍風呈祥,交相輝映,集中體現了周代文化的精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整體文明沒有改變、沒有中斷的只有中國。
在世界範圍內,何以把楚文化與同時代的古希臘文化媲美呢?因為楚人的青銅冶煉、鑄鐵、絲織刺繡、漆器早於古希臘,許多科學技術都處於領先地位。在音樂藝術方面,楚人甚至在古希臘之上。在哲學方面。二者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國家政體建設、金融貨幣制度方面,楚國比古希臘發展更為完善。航海古希臘在前,車運楚人領先。古希臘人在理論科學、造船航海、體育競技、寫實藝術,砌石建築等方面比楚人擅長。可以說楚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從不同的道路登上了世界文明史的光輝殿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於公元前3至前2世紀編訂成書;然而,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就出現了屈原的《離騷》和騷體詩歌楚辭。屈原的詩篇比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要早一千六百多年。黑格爾稱讚老子是古代東方世界的精神代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與哥自尼、拉伯雷、何塞·馬蒂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許多國際友人認為荊楚文化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也是歷史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