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古人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南,東,西,北分別是蠻、夷、戎、狄。
先秦時期,“蠻荊”則是指南方民族。南北朝時期蠻族與其它民族開始與相互融合。南朝在荊州置南蠻校尉﹑雍州置寧蠻校尉﹐統管蠻事。歸附的蠻人﹐一戶輸谷數斛﹐其餘無雜調。而漢人賦役嚴苦﹐貧者多逃亡入蠻﹐有的還成了首領﹐如桓誕。其後宋時也曾在荊州置南蠻校尉以領之。但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
現在網民用“荊州蠻”來稱呼荊州人,形容其野蠻無理,有貶義。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雖然僅是表現為文化上的優越感,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自古的“夷夏觀”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州蠻
- 朝代:先秦、南朝、宋,至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