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山寺
- 外文名稱:Jin Shan Temple
-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建造時間:公元509年
不久,風雪大作於荊山,荊山東阿頓時分裂,露出石佛羅漢共十餘尊,石碑數棟被折斷,其中有殘碑留“開運次歲間,僧惠凝命工造石佛像”數字。到大周大口[缺]年間,有僧人思儉建塔廟,金大定歲次甲申重興,可見寺廟創建之早。
“開運”是五代十國後晉年號,聯繫劉莊鎮岐山寺的創建時間,和荊山寺創建時間相同,證明當時的統治者曾大肆倡導佛教活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費縣雖然地僻,到清康熙年間時,全縣已經有佛寺51處所(據朱衣碑文)。
由於歷代接續建造,寺廟內的殿、堂、廚等工程,不斷拓展擴大,盛壯儼然,南可同10公里處抱犢崮廟宇媲美,北同梁邱青龍山玉皇廟寺爭雄。寺內更有一泉自西壁石隙噴涌,穿過大殿屋底,淙淙濤聲日夜不停,人在其上,驚喜萬分。
據清代梁邱進士李錫介《重修玉泉院碑記》載:“荊之東麓,有泉出危石下,穿過寺內、瀅洄東流,名玉泉河。金人於其上鑿石架閣、闢地為院,顏曰“玉泉院”。由是沿之,歷代不廢。至清代嘉慶年間,西樓如來殿,關聖帝君正殿得到重修。
荊山寺偏在費、滕、嶧(今棗莊)交界處,清鹹豐年間魯南幅黨起義,往來此地,附近廟宇都是棲身之地處,廟中和尚也紛紛參加抗清活動。民國初年,當地綠林人物殺富濟貧,但是他們迷信鬼神,並不破壞寺中設施,所以廟貌岸然如舊。
抗日戰爭時期,魯南軍區司令部進駐費縣梁邱鎮孔家汪,王麓水政委親自騎馬來寺觀察,見此地廟宇整齊、環境安靜、風景秀麗,傳令將軍區衛生部在此籌建軍區直屬所。軍區衛生部部長李志光帶領醫務科蘆科長,於1944年夏天到溫河縣駐地梁邱,同縣長陳籌面談,商量建房事宜。
不久動工,於本年底建成數排平房,作為病房和工作房,工作人員住進原有的舊房,軍區直屬所正式遷進荊山寺寺廟,許多抗日將士在此療養槍傷,著名的鐵道游擊隊政委張鴻儀受傷後來此治療,並擔任直屬所政委。所長是老紅軍郭炳照。還有一位指導員、兩位醫生。兩位醫生一個叫劉善厚,一個叫馮相,其餘50多名工作人員都是從魯南其他各所抽調的。建所一個月後,魯南軍區衛生學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又分配20多人進所,至此全所已達70多人,其中醫護人員30多名。
建所不久,魯南部隊攻打王洪九,送來百餘名重傷員,醫院設備簡陋,藥材缺乏、技術低下,只有全心全意為傷員服務的思想過得硬。一般的擴創和截肢手術統由部長、科長做。據1993年浙江紹興軍分區離休幹部陳茂瑚回憶:他1945年一月在所工作,當年六月調走,隨著醫療條件改善、人員增加,又專門建造了幹部病房,最多時,能夠收治150多名傷病員。
1947年初,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山東解放區,魯南根據地首當其衝,華東野戰軍奉命北撤,軍區衛生部直屬所才隨軍遷走。
如今,玉泉水依舊長流,如來殿台基尚存,院內立有八路軍荊山寺醫院遺址等新舊石碑數幢,可供遊客觀光憑弔。
地圖信息
地址:費縣
![地圖信息](/img/9/ee3/8e1ade83484164fdcfa3512b283c.jpg)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