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草莓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莖部,幼苗期危害葡匐莖和根頸,初染呈鐵鏽色斑點,逐漸變為褐色直至死亡。保護地栽培主要危害莖部,呈鐵鏽色,逐漸向莖內擴展,先呈褐色,後變為棕色,最後變為黑色,切斷莖部能嗅到酸臭氣味。

草莓青枯病是一種寄主廣泛的細菌引起的病害。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均有發生,是南方(如廣州、合肥等地)草莓生產的重要病害。草莓青枯病是系統性維管束組織病害,主要發生在定植初期或夏季高溫時。

草莓青枯病的防治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需要對土壤進行處理,避免連作,或者進行土壤消毒或清理病源,用氯化苦熏蒸消毒,7-10天揭膜,再晾3-5天栽植。感病地區草莓不要和桃、甘薯間作。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摘除老葉和病葉。 採收前連續噴布1:1:(200-24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莓青枯病
  • 外文名:Strawberry bacterial wilt
  • 為害作物:草莓
  • 為害部位:莖部
  • 病原:青枯假單胞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病原為青枯假單胞菌Pseudorn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屬細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大小為(0.9-2.0)微米×(0.5-0.8)微米,極生鞭毛1-3根。革蘭氏染色陰性。草莓青枯病菌寄生範圍廣,可侵害30科100多種植物,以茄科植物最容易感病。

為害症狀

草莓青枯病主要危害莖部,幼苗期危害葡匐莖和根頸,初染呈鐵鏽色斑點,逐漸變為褐色直至死亡。保護地栽培主要危害莖部,呈鐵鏽色,逐漸向莖內擴展,先呈褐色,後變為棕色,最後變為黑色,切斷莖部能嗅到酸臭氣味。
草莓青枯病是系統性維管束組織病害,主要發生在定植初期或夏季高溫時。初發病的植株呈現發育不良,基部葉的葉柄變為紫紅色凋萎脫落。隨著病情進程,部分葉片開始出現葉片下垂的失水狀、綠色未變似燙傷而萎蔫;初始的2-3天植株只在中午出現萎蔫,夜間或雨天尚能恢復;隨後4-5天呈現在夜間逐漸無法去除萎蔫,並逐漸枯萎死亡。將病株從根莖部橫切,可見導管已經變褐,濕度高時可擠壓出乳白色菌液。嚴重時根部變色腐敗。

侵染循環

病原以孢子在土壤、草莓莖部裂縫中越冬,腐生能力強,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成為第二年侵染源。在澆水、下雨、大霧等條件下傳播,對草莓進行初侵染和連續再侵染,常從根部傷口侵入,在植株維管束內進行繁殖,向植株上、下部蔓延擴散,使維管束病變褐腐爛。保護地草莓則以苗期移栽攜帶病菌和其他傳播途徑引發病害。

流行規律

草莓青枯病的適宜發病溫度為22℃以上,氣溫、濕度、地溫越高發病越嚴重。15℃以下時病菌活力逐漸下降,10℃以下時病菌處於休眠狀態,濕度小於40%不傳播。溫度越高,濕度越大,發病就越快。病顯症的生育期為苗期至成株期,發病潛育期5-35天。久雨或大雨後轉晴易引發病害顯症。年度間入夏偏早、梅雨期多陰雨、入秋偏遲、秋季多雷暴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土質偏酸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病重。草莓青枯病有2個發病高峰,一是苗期,特別是在7-8月份的高溫多雨季節,雨後或澆水後,發病最為嚴重。二是在保護地內,特別是在果實露白至上色期,溫度在22-28℃,濕度80%以上時,分生孢子發育快,侵染迅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育苗前整平土地,高畦栽培。在澆水或大雨後及時排除積水,經常清除老葉、病葉和雜草,發現病株及時清除,燒掉或深埋,清除病株周圍的土壤。適當控制澆水量,經常通風換氣,連陰天也應適當短時間通氣調節。
化學防治:育苗前用20%土菌淨500倍液或99.3%高錳酸鉀1000倍液噴酒地面。發病初期用3%廣枯靈500倍液加72%農用鏈黴素2000倍液灌根。高溫多雨季節用1:3:(200-240)波爾多液噴酒2-3次,每隔10-15天噴1次。保護栽培地覆黑地膜前,用3%廣枯靈500倍液加72%農用鏈黴素2000倍液灌根。開花前用3%廣枯靈800倍液加72%農用鏈黴素2000倍液。草莓露白至上色時或在澆水前,用3%廣枯靈500倍液加72%農用鏈黴素2000倍液灌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