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主要危害果實和根。貼地或近地面果實容易發病,病部初呈水漬狀,熟果病部略褐色後常呈現微紫色,病果軟腐略具彈性,果面長滿濃密的白色棉狀菌絲。
基本介紹
- 別稱:草莓終極腐霉爛果病
- 多發群體:草莓
- 常見發病部位:果實和根
- 常見症狀:病部初呈水漬狀,熟果病部略褐色後常呈現微紫色
症狀,病原,病原形態特徵,病原生理特性,浸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發病時噴施,
症狀
葉柄果梗也可受害變黑乾枯。根部染病後變黑腐爛,輕則地上部萎蔫,重則全株枯死。
病原
病原形態特徵
在CMA上菌落無特殊形狀,在PCA上呈放射狀,主菌絲寬6.2微米,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間生,個別頂生或切生,大小19~24微米;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頂生,個別間生,大小20~23微米;雄器1~3個,多為1個,呈囊狀彎曲,典型同絲生,無柄緊挨藏卵器,少數異絲生具柄,大小9.2~12.3×5.5~7.7微米;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微米,內含貯物球,折光體各1個。
病原生理特性
浸染循環
腐黴菌廣布各地,存在於土壤、糞肥及植物病殘體中,並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病苗、病土、病果和田間流水都可進行傳播。
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易發病。
(2)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過嫩,蟲傷多的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合理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移栽前3天,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帶土移栽、帶藥移栽,移栽時汰除病、弱苗,這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蓋墒前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結合苗情,如果生長勢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為很多病害都是高濕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移栽前穴施或溝施防病治蟲的藥土。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