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糊凍消暑冷飲,利用石蓮,甘草熬制而成,用藤狀植物的籽配製而成。適合七八月份飲用。是台州當地的特色飲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糊凍
- 品種:消暑冷飲
- 生產地:台州市
- 別名:青草糊
- 配料:石蓮,甘草
- 食用月份:適合七八月份飲用
簡介,享用季節,配料介紹,石蓮,甘草,
簡介
草糊凍是一種台州市三門縣特色冷飲,也被稱為青草糊,用一種叫做石蓮的藤狀植物的籽配製而成,聽說步驟相當複雜,屬於民間獨特秘方。石蓮,學名薜荔,果實碧綠圓渾,爬滿鄉下的地坎、岩壁和石牆,鄉人采之並以高溫熬制,加以少量澱粉,汁液冷卻後結成一種透明的凍狀,滑膩柔嫩,富有彈性,清香可口。除了石蓮以外,還有一種長在海邊的甘草,也可熬製成草糊凍,做法與石蓮相仿,但比石蓮多一份青草的香氣,可惜很少有機會能夠吃到這么正宗的東西。鄉下的許多食物,原材料都是采自野外的花草樹木,因此帶有濃濃的植物的味道。
享用季節
吃草糊凍的最佳時節,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夏日不可或缺的消暑冷飲。有下火之功效。
配料介紹
石蓮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無毛。根須狀。花莖高15-60厘米,直立,常被微乳頭狀突起。基生葉蓮座狀,匙狀長圓形,長3.5-6厘米,寬1-1.5厘米;莖生葉互生,寬倒披針狀線形至近倒卵形,上部的漸縮小,長2.5-3厘米,寬4-10毫米,漸尖。花序圓錐狀或近傘房狀,總梗長5-6厘米;苞片似葉而小;萼片5,寬三角形,長2毫米,寬1毫米,先端稍急尖,花瓣5,紅色,披針形至卵形,長4-5毫米,寬2毫米,先端常反折;雄蕊5,長3-4毫米;鱗片5,正方形,長0.5毫米,先端有微缺;心皮5,基部0.5-1毫米合生,卵形,長2.5-3毫米,先端急狹,花柱長不及1毫米。蓇葖的喙反曲;種子平滑。花期7-10月。
分布生境
產西藏、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在鄂西、川東生於海拔450-1200米處,在川西生於海拔1200-2900米處,在雲南生於海拔1300-3300米處,在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2800米處。尼泊爾、印度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Kunawar。
植物用途
全草藥用,活血散瘀,提傷止痛。治跌打損傷及外傷腫痛(湖北西部)。或作清熱、消炎用(廣西、雲南)。
相關植物
圓葉石蓮(變種)石蓮福氏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forrestii (Hamet) S. H. Fu, 植物分類學報增 1: 113. 1963. ——Sedum indicum (Decne.) Hamet var. forrestii Hamet in Not. Bot. Gard. Edinb. 5: 115. 1912, Frod. in Acta Hort. Gothob. 6. Append.: 21. pl. 9: 2. 1931.
植株高30-60厘米,下部葉及中部葉對生,上部的互生,全部葉為卵狀近圓形,先端寬急尖。花黃色。花期11月。
產雲南西北部碧江西岸的高黎貢山至瀾滄江的小維西至茨中一帶(模式產地)。生於海拔1000-3000米的石上。未見標本,根據文獻描述。
黃花石蓮(變種):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luteorubra (Praeg.) S. H. Fu comb. nov. ——Sedum. indicum (Decne.) Hamet var. luteo-rubrum Praeg. in Not. Bot. Gard, Edinb. 13: 84. f. 1921.
植株高10-18厘米。花較原變種較大;萼片紅色,三角狀披針形,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花瓣淡黃色,先端紅色,披針形,長5-5.5毫米,寬1.5毫米,先端漸尖;雄蕊5,長4.5毫米,花葯黃色;鱗片四方形,長0.75毫米,寬0.6毫米,先端有微缺;心皮線形,連花柱在內長3-4.5毫米。花期8月。
產雲南貢山。生於海拔3700米的乾石礫坡上。副模式標本存在中山大學生物系標本室。
鈍葉石蓮(變種)石蓮鈍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obtusifolia (Frod.) S. H. Fu, 植物分類學報增刊1: 113. 1965. ——Sedum indicum (Decne.) Hamet var. obtusifolium Frod. in Acta Hort. Gothob. 6. Append.: 21. pl. 5: 3. f. 135-141. 1931.
植株高8-9厘米,全株無毛。蓮座直徑4.5-5.2厘米;葉密生,匙狀長圓形,長8-12毫米,寬3-3.5毫米,先端鈍。花莖高4-8.5厘米;葉互生,線狀匙形,先端稍鈍。傘房花序小,花少數,長1.4-2厘米,寬1.4-2厘米;萼片長3.5-4毫米;花瓣淺紅色,卵形,長5毫米,直立;雄蕊5,鱗片長0.6毫米,寬0.7毫米;心皮卵形,長5.2毫米,基部1.5毫米合生,花柱長1.9-2.5毫米,先端彎曲。花期7月。
產雲南麗江縣以東金沙江岸。生於海拔2300米處。未見標本,根據原始文獻描述。
鋸葉石蓮(變種)石蓮鋸葉變種(植物分類學報增刊):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serrata (Hamet) S. H. Fu, 植物分類學報增刊1: 113 1965. ——Sedum indicum (Decne.) Hamet var. serratum Hamet in Bull. Soc. Bot. France 74: 271. 1927, Frod. in Actoa Hort. Gothob. 6. Append. : 23. 1931.
本變種葉上部有漸尖的鋸齒。莖和花無毛,葉被毛。
產四川成都至康定之間(模式產地)。未見標本,根據文獻描述。
花石蓮(變種)綠花石蓮花、石燈台(秦嶺植物志):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 var. viridiflora K. T. Fu, 秦嶺植物志2卷2冊: 407. 圖349. 1974.
一年生草本。根短而須狀。花莖直立或弓曲,高13-20厘米,分枝。基生葉蓮座狀,匙狀長圓形,先端尖。莖生葉倒披針形,長2.5-4厘米,寬5-8毫米,先端尖,基部漸狹,無柄。花序圓錐狀或傘房狀,有長的總花梗。花梗長;萼片5,三角形至卵形,長2毫米,先端尖;花瓣5,綠黃色,寬披針形至狹卵形,長2.5毫米,先端鈍或近尖;雄蕊5,長1.5-2毫米;鱗片5,近橫長方形,長0.5毫米,寬0.7毫米,先端鈍;心皮5,長圓形,長2.5毫米,花柱長0.4-0.5毫米在內,心皮基部稍合生。蓇葖有種子12-20粒;種子長圓形,長0.7毫米,褐色,有縱紋。花期9月,果期10月。
產四川、陝西南部。生於海拔500-1200米的河岸及山坡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陝西紫陽。
甘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裡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花,總花梗短於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褐色,膜質,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鐘狀,長7-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並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於旗瓣,龍骨瓣短於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產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及山東。常生於乾旱沙地、河岸砂質地、山坡草地及鹽漬化土壤中。蒙古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西伯利亞。
相關植物
粗毛甘草 G. aspera
無腺毛甘草 G. eglandulosa
洋甘草 G. glabra
脹果甘草 G. inflata
無腺毛甘草 G. eglandulosa
洋甘草 G. glabra
脹果甘草 G. inf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