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笠舞
- 創作時間:20世紀70年代
- 作曲:李超然
- 特點:表現女性羞澀、優雅、對美的情緒
造型動作,創作經過,
造型動作
舞蹈開始,一群身穿筒裙的黎族少女手拿著草笠勞、勞動後歸來,她們走田埂,越漫坡,繞山崖,來到小河邊。她們拂去沾在衣衫上的沙土,掃去草笠上的塵埃,照著“水鏡”梳發,姐妹們互相為對方整理著髮髻和衣服,然後,戴上心愛的草笠,歡快地回家去。一幅幅的舞蹈畫面,洋溢著黎族少女特有的一種自豪感。充滿詩情畫意地對黎族姑娘們勞動後喜悅心情的描繪,集中表現了她們美好的內心世界和旺盛的青春活力黎家少女的特殊體態和風韻,她們不同一般地表現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形態,以及她們狹窄的筒裙所制約的舞蹈動作步伐所形成的風格特色,無一不融人在《草笠舞》中黎家姑娘的舞蹈形象之中。
草笠舞
![草笠舞 草笠舞](/img/b/8e1/nBnaucjMyYWMwkTY5kDOiRjM5UmMmJGO4EzYhhDM3AjZyUWOmdzNyYDZ2g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創作經過
編導陳翹所寫的回憶《草笠舞》創作過程的文章《詩情寓於生活之中》,向我們揭示了創作這個舞蹈時藝術靈感的產生、藝術構思的孕育以及舞蹈形象誕生的全過程。陳翹在文章中說:l957年在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會演中,由她編導、海南歌舞團表演的黎族舞蹈《三月三》獲得了首都觀眾的讚許,被評論家稱為是一朵鮮艷奪目的海南舞蹈之花,這極大地鼓舞了她要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黎族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為此,她又背起背包,深入到五指山區黎家村寨中去了。在和黎族姐妹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陳翹非常細緻地觀察生活,捕捉到一些極具特點的生活素材。“不是所有的野葵葉都能成為做草笠的材料。只有情人們長途跋涉,從深山裡采來的葉子才最厚實、最堅韌,經過姑娘們的精心製作,配上自織的彩帶和穗子,既可隔熱擋雨,又能寄託綿綿情思,甚至是向同伴們誇獎炫耀的物品。”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出,草笠不僅是海南黎族日常生活的典型物品,也是該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和習俗的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重要符號。
在作品中,編導抓住了這個代表黎族外在特徵的典型符號,用舞蹈形式將黎族女性一種內在含蓄的美挖掘並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