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猞猁
- 學名::Felis bieti
- 又稱:漠貓
- 別名:草貓、草猞猁、荒貓、漠貓
基本簡介,生物標籤,物種特徵,生境分布,
基本簡介
生物標籤
學名:Felis biet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92
英文名:Chinese desert cat, Chinese mountain cat
同物異名:Felis chutuchta , Felis chutuchta Birula, 1917 , Felis pallida Büchner, 1893 , Felis subpallida Jacobi,1922
瀕危信息:
CITES:附錄II ,IUCN: 數據缺乏(DD),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2級
物種特徵
草猞猁體形較家貓大,尾長且具有較明顯的6-8個黑白相間的環,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體長68~84厘米,尾長29~40厘米,肩高約25厘米,體重5.5~9千克。體背部棕傑或沙黃色,
背中線不明顯。身上毛長而密,絨毛豐厚。頭部與體背顏色一致,上唇黃白色,鬍鬚白色。鼻孔周圍和鼻樑棕紅色。兩個眼內角各有一條白紋。額部有三條暗棕色紋。耳背面棕色,邊緣棕褐,耳尖生有一撮棕色筆毛,耳內側毛長而密,呈棕灰色。眼後和頰部有二橫弄棕褐色紋。四肢外側各有4-5條暗棕色橫紋。四肢內側和胸、腹面淡沙黃色。尾末梢部有5個黑色半環,尖部黑色。漠貓比兔猻骨粗實。吻部短寬。鼻骨後部也較寬,顴弓粗而寬,額骨略隆起,後部平。聽泡凸圓,很顯革,胸室大而近圓形,矢狀脊短,人字脊顯著。牙齒構造基本似虎、豹的牙齒。上門齒成一橫列,犬齒發達,裂齒尖銳。在原產地,漠貓經常被誤認為野貓。1973~1985年收集到的34隻漠貓,經研究表明,荒漠貓和野貓、叢林貓有較近的親緣關係。1992年起正式命名為荒漠貓。
不過身形較為粗壯,四肢比較短。大概是因為住在寒冷地帶的緣故,它們的毛又長又密,還有厚厚的絨毛。在冬天它們的毛色較淺,呈淡黃褐色,到了夏天則變深了。它們背上中部的毛色較深,呈深紅棕色,有5條連續或斷續的黑褐色縱行條紋或斑點,並具有十分顯著的長峰毛。而腹部則是灰黃等淺色。全身也沒有明顯的條紋,不過有時體側和四肢會點綴些不明顯的斑紋。它們的尾巴很長,尾巴背面顏色和體色相同,但在長尾巴的末端還會環繞些暗棕色的條紋,到了尾尖則變成了黑色。它們的頭部比較寬,兩頰各有一條深色斜橫紋。耳朵的根部微泛紅棕色,尖上還有一撮2cm左右的叢毛。它們的爪子都有粗密的長毛覆蓋,大概是為了適應那些崎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