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生境,主要價值,化學成份,藥理作用,毒性,功能主治,採收和儲藏,用法用量,附方,相關文獻,
形態特徵
葉4-6枚輪生;無柄;葉片長圓形至寬條形,長8-15cm,寬1.5-4.5cm,先端漸尖,邊緣有三角狀鋸齒,兩面無毛或疏被柔毛。
花鄧頂生,長尾狀,各部分無毛;花梗短;花萼5深裂,裂片不等長,前面最長者約為花冠的一半,鑽形;花紅紫色、紫色或淡紫色,長5-7mm,4裂,裂片寬度不等,花冠筒內面被毛;雄蕊2。蒴果卵形,長約3mm,4瓣裂,兩面有溝。
分布生境
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及山東半島。朝鮮,日本及蘇聯亞洲部分也有。生路邊、山坡草地及山坡灌叢內,海拔可達2500米處。
主要價值
本品是從宋代至清代藥用威靈仙品種之一。《本草圖經》在論述威靈仙時說:”今陝西州軍等及河東、河北。京(汴)東、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眾草最先,莖梗如釵股,四棱,葉似柳葉作層,每層六七葉如車輪,有六層至七層者,七月內生花,淺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頭者,實青,根稠密多須似谷,每年亦朽敗。“據其所述,參考并州(今山西太原)威靈仙、晉州(今山西臨汾)威靈仙和寧化軍(在今山西寧武縣境)威靈仙圖。
化學成份
本品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4-二甲氧基桂皮酸(3,4-dimethoxy cinnamic acid),3-O-乙醯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中含米內甙(minecoside),梓醇(catalpol),6-O-藜蘆基梓醇酯(6-O-veratryl catalpol ester),桃葉珊瑚甙(aucubin),6-去氧-8-異阿魏酸哈帕甙(6-deoxy-8-isofer-uloyl harpagide),β-谷甾醇-3-O-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3-O-D-glucoside),菜油甾醇 3-O-D-葡萄糖甙(campesteryl 3-O-D-gluco-side),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甘露醇。種子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等。
藥理作用
其鎮痛強度為:輪葉婆婆納>棉團鐵線蓮>東北鐵線蓮>威靈仙。
經進一步篩選,從中分出並鑑定了6個化合物,藥理實驗結果表明:異阿魏酸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作用,為抗風濕的主要活性成分。3-O-乙醯齊墩果酸具有抗炎作用。3,4-二甲氧基桂皮酸亦有抗炎鎮痛作用。甘露醇具有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