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鎮(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

草市鎮(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

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草市鎮位於衡東縣洣水鎮東南40公里處,地處洣水、永樂江交匯處西南部,東與攸縣菜花坪鎮、鴨塘鎮接壤,南與南灣鄉為鄰,西連楊林鎮,北接高湖鎮。境內吳南公路與衡炎高速穿境而過。是溝通攸縣、茶陵、安仁的交通要衝之地,屬洣水流域重鎮,是衡東縣東南物資的集散地。

草市鎮歷史悠久,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

2015年底,草市鎮與高塘鄉合併成立新的草市鎮,經過鄉鎮區域規劃調整成立新的草市鎮。全鎮面積144.7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人口6.1萬餘人。

基本介紹

轄區,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名勝古蹟,草市古鎮,草市靈山,傳統風俗,草市趕分社,端陽節賽龍舟,靈山廟會,文化藝術,名優特產,草市柑桔,草市豆腐,能工巧匠,風流人物,歷史事件,榮譽稱號,入選村落名錄,最美古村鎮,鎮村合併,各時期的地圖,明代地圖,清代地圖,2016年地圖,影視作品,

轄區

原轄:靈山居委會;草市、江坪、江田、大對河、新洲、坪山、羅家寨、桐橋、油子塘、丫塘枯、白茅洲、

歷史沿革

草市古稱“容口”。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洣水》的記載,容水從侯曇山到容口,匯入洣水。侯曇山在安仁和耒陽交接處,現在還是叫侯曇山。從安仁匯入洣水的河流只有永樂江一條,容水是永樂江的古名,可推斷容口就是草市的古名。
草市遠眺草市遠眺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分長沙定王之子劉福為容陵侯,設容陵侯國,國都在容口。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容陵侯被廢。容陵侯國改為容陵縣,縣城設容口。
容陵縣在三國東吳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被廢。容口成為侯國都城和縣城的歷史約350年。容口後屬於陰山縣。
陰山縣在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被廢,之後容口屬於衡山縣。
《大明會典.嘉靖二十五年》記載,該年(公元1546年)設衡山縣草市巡檢司。
草市鎮屬洣水流域重鎮,明清兩個朝代都曾設巡檢司,以巡檢司和練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草市巡檢司直到辛亥革命前被廢。
草市鎮地圖
明代,草市地區屬於衡山縣興樂鄉永平里。
康熙四十三年(1704),廢甲編區,衡山縣的16里1坊改編為17字,437區。現草市鎮大部分屬於夢字和作字部分地區。
民國35年,現草市鎮、高塘鄉、南灣鄉屬於南市鄉。
1949年7月,第四區人民政府和中共第四區分委會從高湖遷入草市。
1950年,衡山縣設立七區,第四區設在草市。1952年,衡東縣調整區鄉鎮機構,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1954年6月,彭家園8個組由攸縣劃歸衡山縣草市區小河鄉管轄。1958年,設人民公社,草市更名為燎原人民公社,後又改回草市人民公社。1961年8月,區公所由草市遷到楊林。但區辦草市中學和區辦草市醫院(現名衡東縣第四人民醫院)還設在草市。
衡山縣17字所轄地區古今對照表衡山縣17字所轄地區古今對照表
1966年,國務院決定設立衡東縣,草市公社屬於衡東縣楊林區管轄。
1982年撤銷人民公社,分設草市鎮、洣坪鄉。洣坪鄉位於現草市鎮永樂江北岸,包括現洣坪村、田心村和橫嶺等地。1989年撤區並鄉時,草市鎮、洣坪鄉重新合併設草市鎮。
2015年12月進行的行政區劃調整中,草市鎮與南部的高塘鄉進行了合併。2016年,高塘鄉成建制併入草市鎮。

行政區劃

轄江坪、大對河、桐橋、油子塘、丫塘、沙港、田心、橫黎、山田、洣坪、山塘、福塘、石旺、高田、兩路新、馬腦寨、大洲、洲先18個行政村,1個社區(靈山社區)。

經濟發展

201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約3.9億元,比2013年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4850元,人均增長350元,比2013年增長8.7%。201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約4.08億元,比2014年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比2014年增長280元,增長率為6.6%。
衡山縣各區劃分衡山縣各區劃分

基礎設施

草市鎮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早在1990年全鎮雙季水稻就已過噸糧。草市曾以“柑桔之鄉”聞名遐邇。草市柑桔栽培始於南北朝,至今有1500餘年的歷史,白茅洲廣柑,曾為清代貢品,出口蘇聯,用於國宴,受到周總理和外賓的好評。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桔場、戶戶有桔園的新格局。與此同時,全鎮先後發展了瘦肉型基地,小水果開發基地和榮桓水電站庫區網箱養魚基地。小城鎮建設已具規模,征地五十畝,現已全部建成商品房和市場。草市鎮是個文明古鎮,集鎮功能完備、各項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有供水廠,日供水量達3000噸-4000噸,望日岩、榮桓小水電網絡在此匯合,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訊條件優越,醫療衛生機構健全,草市醫院和草市鎮衛生院合併為衡東縣第四人民醫院文化設施齊全。
草市新街草市新街
草市境內有衡炎高速,縣道吳南公路,草高公路2條。2014年,境內有客運汽車40台,720座位,年客運量10萬人次;有貨運汽車50輛,200噸位,年貨運量15萬噸。境內通航河道2條,總長12千米。2014年有客運船舶39艘,1200座位,年客運量15萬人次。境內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線單程總長度50千米,投遞點30個,鄉村通郵率100%,有電信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00門,固定電話用戶2900戶,普及率達到33.6%,行動電話用戶2.5萬餘戶。
草市碼頭草市碼頭

名勝古蹟

草市古鎮

草市老街遠,相傳幾千年。草市古鎮是典型的山水型山鄉古鎮風貌,有資料顯示,古鎮最初形成於唐宋時期(907-960年),至今保存較好,其自然生態環境本底優越,地域文化底蘊豐厚,並具山、水、洲、鎮等景觀要素渾然一體,古鎮、古廟、古林、古井、古碼頭各具神韻,歷史古老、民風古樸,素有“湘南芙蓉鎮”之美稱。
草市俯瞰草市俯瞰
歷史時期的草市古鎮最盛時有商360戶,分別來自全國多個省市地區,經幾代人逐步修建,漸成規模,棋盤街縱橫深邃,青石板鋪就的街面溜光,青磚青瓦式的小樓閣舍,杉木活板門式的鋪面,整個古鎮中心的建築呈四方形,猶若一顆印,一切古色古香。天天趕集,至今商貿繁華。
草市境內有“靈山勝地”“八仙下棋”“猴子撈月”“合福林寺”等名勝古蹟。古有靈山八景:雙流漾月、峭壁回瀾、雲根仙座、水際石枰、神植楠蔭、前洲橘色、滴響神泉、山市炊煙。另有民間傳道十景:三步兩搭橋、親生馬磴、桃花園、針線吊葫蘆、象鼻子、線鋸石、石猴子、兩巷不見天、四四方方一顆印、三間半犁嘴屋。草市古鎮,臨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引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即景抒懷,寫下詩文讚美。

草市靈山

七二名峰外,靈山別有天。靈山名聞東南各省,位於草市街首,洣河、永樂江匯合處,高不過百餘米,長不過百丈,山雖不高,因仙而名。據《靈山志》載:秦朝原名麟山,以“山如麟”得名。至漢三侯(紹德侯、衍德侯、協德侯均為中山靖王胄)為“免五季亂,奉母偕隱於此”,“兄弟坐石成真”,“邦人立廟以祀,祈無不應”,遂易名靈山。另一傳說則是,早在遠古時期,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南巡,沿洣水進入湘東山區,傳播和發展農耕文明,最終“葬於茶鄉之尾”,據《史記索隱·三皇本記》載,炎帝的3位大臣楊山、靈山和洪山為根治洣水泛洪而獻身,分別葬於洣水河畔的吳集楊山、草市靈山和攸縣洪山,洣水流域至今留有為祭祀炎帝及其藎臣的炎帝陵神廟、楊山祠、靈山廟及其祭祀活動等遺存,洣水也就被稱為“聖水河”。
草市靈山俯瞰草市靈山俯瞰
靈山山頂建有古寺廟,由三門、神廳、戲台、行宮、僧舍等組成,始建於唐同光年間(923-926年),千餘年來,幾毀幾建,香火經久不衰。清末光緒中宏興廟貌,增建嘉會堂,為湖湘中儒學耆老登臨觴詠之所。原廟坐西向東,廟南建有靈山神行宮,行宮右側為草市古戲台。靈山左側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由本地一譚姓舉人創辦的中洲書院。寺內雕樑畫棟,翎毛花卉,栩栩如生。周圍古木如蓋,遮天蔽地。鳥瞰洣水,如白練飄落;南眺群山,似青屏疊起。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山有靈泉,清澈見底,群汲不乾,旱年不涸。山上有一楠樹,“傳為三侯奉母命所種”。明代詩人張治在《草市靈山廟》一詩中詠道:“登臨猶不倦,依杖更山扉;舊壁龍蛇落,空堂蝙蝠飛。雲香流別澗,樹影動深磯;便欲招山侶,青衣振羽衣。”
草市靈山草市靈山
靈山存有一片原始次森林,是一個袖珍森林公園,據縣林業部門普查,山上“現有木本植物28科50餘種之多,且大多數為用材、觀賞兩用兼有的樹種,如光皮樹、黃連木、木荷等等,在衡東及周邊縣、市都是絕無僅有的。”

傳統風俗

草市趕分社

草市古鎮民俗多樣而古樸,其中最具影響的當屬“趕分社”。趕分社即春分趕集的意思,明清時期(一說是清朝鹹豐年間)的農官為“勤政親民”,不誤農事,使人民依時做好農具、耕牛、種籽的準備,指定春分節為交易日,習俗延續至今,成為了草市鎮特有的盛況。每至春分時節,在油菜花綿延不斷的洣水河畔,近至草市及附近各鄉鎮村民,遠至周邊衡山、攸縣、安仁、茶陵、乃至江西等地,都有客商和顧客或乘船或趕陸路,帶著自己的土產紛涌而至,交易的產品主要有農具、耕牛、飲食、服裝、竹木器、中藥材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每逢分社,草市街頭、戲坪乃至山坡上的空坪隙地,都被臨時搭建的攤位、帳篷所占駐,鱗次櫛比,人山人海,絡繹不絕,一連三日,人聲鼎沸,蔚為壯觀!即便在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時期,也雷打不動,未曾間斷。發展到如今,交易的產品除了傳統產品,五金交電、針織鞋襪、苗木種子、兒童玩具、各色小吃等也是遍布街頭巷尾。一些地方性的文藝團體也來搭台唱戲,增添樂趣。
草市趕春社草市趕春社
近千年來,在中國湖南草市鎮一直延續著這個習俗,堪稱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靈魂之一。

端陽節賽龍舟

五月五日,龍舟競渡,振奮人心,盛況異常。是日,五龍下水,有朱家口的黃龍舟(插黃旗)、上街上的白龍舟(插白旗)、正街上的紅龍舟(插紅旗)、司門前的紫龍舟(插紫旗)、晏婆塘的烏龍舟(插黑旗),每條龍舟配鼓手、銅鑼手、指揮各一人,划船力士20至24人。陸地上配銃手一人。岸上,一聲銃響,五龍競渡開始,指揮揮動小旗,眾力士使勁划槳。每一輪競賽結束,岸上鳴銃為勝利者慶賀,此時兩岸的觀眾為之跳躍,掌聲雷動。

靈山廟會

與靈山廟同期形成的靈山廟會,也是熱鬧非凡。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是協應侯的生日(另一說是輔佐炎帝的重臣靈山侯的生日),鄉人為了紀念他,而自發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如今,洣水、永樂江流域鄉民每年都會自發獻戲。從農曆九月十三日起,舉辦為期十天半月的廟戲,唱戲在三十場以上,並有“抬故事”等文化活動,最後一晚的晚會往往會將廟會帶入高潮。廟會期間,小鎮熱鬧非凡,精彩的戲台,熱鬧的小攤,淳樸的草市鄉民,千年古樹枝繁葉茂,靈山泉水叮咚,山下漁舟唱晚,遠眺群山疊翠,洣水如畫,宛若現代清明上河圖。
草市廟會草市廟會

文化藝術

衡東向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皮影戲之鄉”“花鼓戲之鄉”“剪紙之鄉”“印章之鄉”和“土菜之鄉”,這些優秀的文化元素,均能在草市古鎮窺見其縮影。解放前就有業餘花鼓戲班、皮影戲班、鑼鼓班、龍獅隊等,鎮上有書店、照相館、繪畫師藝館等。解放後至今,文化事業更是蓬勃發展。草市向來文人墨客薈萃,文化底蘊深厚,詩詞氛圍濃郁,僅《靈山志》記載的舊體詩就有254首,後又增收錄73首,其中共收錄對聯61副。2013年,草市鎮榮獲“湖南省詩詞之鄉”的美譽。

名優特產

草市柑桔

草市曾以“柑桔之鄉”聞名遐邇。草市柑桔栽培始於南北朝,至今有1700餘年的歷史,白茅洲廣柑,曾為清代貢品,出口蘇聯,用於國宴,受到周總理親自讚譽和外賓的好評。全鎮柑桔最高年產達5000噸,居衡陽各鄉鎮之首。每當金秋時節,這裡漫山遍野黃橙橙的柑桔掛滿枝頭。桔園裡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裝船載,一片繁忙景象。悠久的栽培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白茅洲廣柑、臍橙、血橙、冰糖柑、椪柑、印子橙(改良橙)、大紅袍、哈姆林等許多優質高產的柑桔品種在此得以發展,草市柑桔因色澤鮮艷、皮薄汁多、果肉脆甜、香氣濃郁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草市豆腐

衡東土菜號稱“一絕”,其繼承了湘菜傳統的烹飪技藝,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品味注重新鮮香辣、嫩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中國烹飪協會授予衡東全國唯一的“中國土菜名縣”獎牌。草市豆腐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道土菜之一,因其嫩白可口而遠近馳名。詩曰:“西施豆腐有奇傳,名遠聲高震八仙。白嫩非常添妙趣,原來草市隱靈泉。”
草市豆腐草市豆腐

能工巧匠

草市古鎮雖沒有工業規模的製造業,傳統的手工藝卻流存至今,而且工藝齊全,技藝精湛。所謂的九工十八匠或三十六行,草市古鎮樣樣齊全,各種工匠都有。如:鐵匠宋春生、劉秋苟;銀匠伍恆吉、陳滿粒;銅匠羅武生;皮匠周雨林;鑄匠何逢年;彈匠譚晚乃、劉晚苟;紙馬匠工曠禮謀;木匠王中林、邊四乃;磚匠單祖貴;石匠譚基祿;漆匠向松梅;補鍋匠單貴仔;制秤工周德雲、朱世清;推子工單三苟;制香燭工肖治生、劉雪梅;做餅乾曹樹大;豆腐作坊單元吉、蘇恆昌;制雨傘、草蓆工高勝泰;獸醫劉迪生;熬焦糖、制醬油朱甲林;造船工周楊基;理髮工李金山;染布坊譚建民等。
草市鐵匠草市鐵匠

風流人物

草市人傑地靈,鍾靈毓秀,名不虛傳。從中洲學院到現在的草市中心學校,儘管學校多次易名,校址幾經搬遷,卻文氣貫通,人文薈萃。早年曾有譚克非是清康熙三十三年進士,“通經史、長於詩、廉政親民”,當了五年地方官以後調任朝廷吏部主事,升郎中(吏部天官);還有譚丹麓兄弟都是進士,“主衡而持政柄”。創辦於1951年的草市園藝場(原名省農業廳園藝場)的五七幹校也曾遠近聞名,影響一時,原省長劉正曾下放於此多年。
草市鎮(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一般指本詞條)
當代則有中科院院士劉新垣(分子生物學家,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優秀髮明家,先進工作者、優秀博導等,現為三個科學院的院士)、著名抗日英烈劉陽生將軍(國民黨少將)等一大批名人、教授及國家工作人員,為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建設部副部級幹部屈飛,著名作家王蒙夫人單三婭,“多四季論”創造人董妙先,新聞詩人張沐興,台灣詩人曠中玉等都是草市人。

歷史事件

義軍進攻草市
南宋嘉定年間,廣西苗峒起義軍進攻草市(今草市鎮),被守軍擊退。
興建中洲書院
萬曆三十八年(1610),草市士紳捐銀,在草市靈山廟左修建中洲書院,為衡東境內創辦書院之始。
乾隆十年,草市巡檢司戴天恩捐俸銀和鄉紳集資在草市改建中洲書院;衡山知縣德貴撥學租66石作中洲書院的束脩和膏火費。
道光十八年,歐敬齋等人籌資建文炳書院於草市對河的三步嶺。
水災連綿
明萬曆十六年(1588),自農曆三月起,陰雨連綿達100天,禾苗傷於淹漬,發生嚴重饑荒。
清康熙九年冬,先旱後雪,雪深數尺,不少畜牲凍斃,許多樹竹被雪壓斷,洣水冰封。
清康熙五十二年,農曆五月間,山洪爆發,洣水沿岸許多房屋倒塌,水稻被淹。
清道光六年(1826)大水災。次年大饑荒。
清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水旱交作,連續三年大饑荒。
清同治六年(1867),洣水沿岸稻田遭山洪沖刷,田土多為沙礫所壅。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衡東境內特大旱災,為湖南旱情最嚴重的地區。
清光緒三十二年,二三月間連降暴雨,湘江、洣水橫流,發生“光緒丙午”特大水災。
清宣統元年(1909),水、旱、蟲災交加,災民靠樹皮、野草充飢,成群結對外出乞討,賣兒鬻女,死於溝壑者比比皆是。
民國7年7月,苦雨,兵災水災交加,農民苦不堪言,拖兒帶女,外出逃難。
民國20年6月,大雨兼旬,山洪驟發。7~8月淫雨,洣水漫溢,糧食嚴重減產。
劉積厚起義
1854年(鹹豐四年)草市巡檢司劉積厚率兵起義,回響太平天國起義。其時,曾國藩正在衡陽練兵,連忙派兵鎮壓。此為曾國藩部的第一戰。
真假農會鬥爭
1927年,大革命時期,由當地譚姓和單姓主導的真假農會之爭鬥,導致流血慘案。在湖南省引起轟動。後由衡山縣農民協會派出農民自衛隊,把單姓農會的頭目抓獲並鎮壓,才平息。歷史上稱“草市平叛”。草市人稱“民國16年打農會”。此事件在中共湖南黨史和衡陽黨史上有詳細記載。當時譚姓農會設在真人廟,單姓農會設在單姓祠堂。
專家來考察
1953年9月,蘇聯專家到草市白茅洲考察柑橘生產。
草市五七幹校
1960年代,草市園藝場改為國家科委“五七”幹校。很多名人和高級幹部在此勞動。中共副主席陳雲夫人于若木,著名作家康濯,國家科委副主任武衡都在草市勞動數年。後來任湖南省省長的劉正也下放到此任縣委副書記兼公社書記。
吳草公路通車
1971年,衡東縣城至草市公路通車。
承包責任制
1979年,草市公社的一些生產隊實行分戶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大幅度增產。
吸管建成通水
1980年,永樂江橋式倒虹吸管建成通水,次年公路橋建成,1986年通車。

榮譽稱號

入選村落名錄

住建部網站訊息,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做好2015年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通知》,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評審,擬將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草市村等1602個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草市鎮(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一般指本詞條)

最美古村鎮

2015年10月30日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湖南首批最美“古村鎮、老手藝”授牌儀式,草市鎮獲得了“湖南省最美古村鎮”榮譽稱號,充分認可了我鎮集人文、歷史、建築、民俗多種文化於一體的古鎮風貌。
草市鎮(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一般指本詞條)

鎮村合併

2015年12月進行的行政區劃調整中,草市鎮與南部的高塘鄉進行了合併。2016年,高塘鄉成建制併入草市鎮。之後,草市鎮各行政村也進行合併精簡。
草市鎮合村前合村後(居)委會情況一覽表
原村名人口耕地面積村民小組數新村名人口耕地面積村民小組數村委駐地
江坪
952
655
11
江坪
2084
1127
17
江坪
江田
1132
472
6
大對河
1514
473
9
大對河村
3588
2143
23
新洲
新洲
1346
1014
8
坪山
728
656
6
桐橋
2475
1508.5
18
桐橋
3959
2242.5
31
桐橋
羅家寨
1484
734
13
油子塘
1867
1214
13
油子塘
1867
1214
13
油子塘
丫塘
2251
1731
18
丫塘
2251
1731
18
丫塘
草市
1185
726.8
8
靈山社區
4385
1126.8
22
靈山社區
白茅洲
866
400
8
靈山社區
2334
0
6
沙港
2136
1203
13
沙港
3236
2303
27
沙港
彭家園
1765
1100
14
香花
1397
864.6
11
洣坪
3882
2248.6
30
洣坪
洣坪
2485
1384
19
田心
1841
964.3
13
田心
3463
1565.5
23
田心
吳家倉
1622
601
10
橫嶺
2285
1066
14
橫黎
4230
2203.3
26
橫嶺
黎明
1945
1137.8
12
山田
2747
1860
12
山田
2747
1860
12
山田
高田
2157
1578
18
高田
3941
1954
34
毛坪
毛坪
1784
1376
16
福塘
1825
1257.5
14
福塘
3726
2376
28
煥塘
煥塘
1901
1119
14
山陂
1608
980
12
山塘
2537
1674
19
山陂
塘頭
929
694
7
兩路
2215
1066
14
兩路新
4625
2720
35
兩路
懷碧
1014
804
9
環山
1296
850
12
龍塘
1903
1235
15
馬腦寨
3316
2535
26
龍塘
石塘
1413
1300
11
大洲
2356
1280
18
大洲
2356
1268
18
大洲
洲先
1258
1280
11
洲西
1969
1860
17
洲先
西石
711
580
6
石旺
470
522
6
石旺
1549
1147
14
田花
田花
1079
625
8
制表日期:2018年1月
數據來源:草市鎮政府
制表人:劉旺亮

各時期的地圖

明代地圖

明代草市地區地圖明代草市地區地圖

清代地圖

清代草市地區地圖清代草市地區地圖

2016年地圖

衡東縣地圖衡東縣地圖

影視作品

草市古鎮為2009年央視膠片電影《感恩之旅》拍攝地。
草市鎮(草市(湖南省衡東縣草市鎮)一般指本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