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草堂集序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代序
- 作者:李陽冰
- 作者別名:李少溫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翻譯,說明,
作者簡介
李陽冰,趙郡(今河北趙縣)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寄寓雲陽。初為縉雲令、當塗令。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後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稱少監。兄弟五人皆富文詞、工篆書。初師李斯《嶧山碑》,以瘦勁取勝。他善詞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
作品原文
草堂集序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稱,言多諷興。自三代已來,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列岳結軌;群賢翕習,如鳥歸鳳。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至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風。至公大變,掃地並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
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又與賀知章、崔宗之等自為八仙之游,謂公謫仙人,朝列賦謫仙之歌,凡數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遂就從祖陳留採訪大使彥允,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籙於齊州紫極宮。將東歸蓬萊,仍羽人駕丹丘耳。
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扁舟而相歡。臨當掛冠,公又疾殛。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為序。論《關睢》之義,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辭,終慚杜預。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時寶應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作品翻譯
(這孩子生下來後,)不讀那些不是聖賢寫的書,恥於寫那些淫詞濫調,所以他說的話大多像是神仙說的話。凡是所寫的文章,言語之中多含寄寓之意。從夏、商、周以來,《國風》《離騷》之後,繼承並且趕上了屈原、宋玉,超過了楊雄和司馬相如。千年以來,超出絕倫的人,只有李白先生一人。所以王公貴族紛紛傾倒於他,名流也紛紛與他交遊;學子們紛紛向他學習,就像鳥兒擁戴鳳凰一般。盧黃門說:“陳拾遺(陳子昂)提倡改變頹靡的文風,天下的文章忽然就變了風格,可到如今詩歌還是有梁、陳時代宮廷的靡靡之風。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質變化,靡靡之風如同掃地一樣被掃得乾乾淨淨。古人今人的文集,都沒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於天下,真說得上是他的能力可與大自然相抗衡啊。
天寶(唐玄宗年號)年間,祖皇帝下詔,徵招李白到宮廷中(金馬,漢朝宮殿之門列置金馬,故稱金馬門。喻指朝廷),皇帝親自下階迎接,如同是見了綺、皓(指商山四皓,漢代著名賢人)。用七寶床來賜食,皇帝親手調和羹湯來給李白吃,對李白說:“你是平民,名聲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裡道德顯著怎么會這樣?”把李白安置在金鑾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並向他徵詢治國方略,暗中讓他撰寫宮廷詔書,別人並不知道這事。壞人好人同朝為官,因為一些利害關係就會成為誹謗的藉口;忠言不被採納,於是皇帝疏遠了他。李白於是就放浪舉止飲酒無度,以此來掩飾自己(的雄才大略)。撰寫的詩歌,多次聲稱要隱居(晉謝安隱居東山,後來重新做官。成語“東山再起”即用此典故)。又與賀知章、崔宗之等人一併自稱為“飲中八仙”,(賀知章等)稱李白是謫仙人。朝中官員賦謫仙之類的詩歌多至數百首,大多是寫李白不得意的事。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夠留下來做官了,就賞賜他許多財寶讓他走了。於是到從祖(從祖,俗稱“叔公”)時任陳留採訪大使的李彥允那兒,請北海高天師在齊州紫極宮給李白授道籙。打算東歸蓬萊,跟隨神仙一起在丹丘駕車雲遊而已。(屈原《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李陽冰的序化用了這兩句話。意思是:追隨神仙于丹丘啊,留在那長生不死的地方。)
我李陽冰在當塗(當塗,安徽縣名)任職,當官不是我內心所喜歡的,李白不以我處在偏僻之地而忘記我,來與我同舟歡游。正準備卸任時,李白卻患了重病。他寫有書稿上萬卷,還沒有好好編輯。在病榻上把書稿給我,讓我給他寫篇序言。我想:評論《詩經》的精義,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闡明《春秋》的微言大義,我慚愧比不上杜預(杜預,晉人,曾注《左傳》)。(引用這兩個典故意思是我李陽冰不敢對李白的作品妄作評論)
自從中原發生戰事,李白逃避戰亂達八年之久,當時所寫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遺失了,現在保留下來的,都是從別人那兒收集來的。序文寫於寶應(唐代宗年號,762年)元年十一月乙酉日。
說明
這是最早出現的一篇李白詩文集的序文。李白是我國古代繼屈原而後的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同時是一位有理想、有報負而又困頓失意的志士。他的一生,是受排擠、受迫害的一生;特別在安史亂後,他抱著滿腔愛國熱忱,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由於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受到牽連,幾乎丟掉性命,弄得流浪江湖,無家可歸。晚年的遭遇更為悽苦。李陽冰和李白不僅有宗族的親誼,而且是深知李白、在患難之中最能同情李白的人。當李白暮年漂泊之際,把他那裡當作歸宿之地;李白死後,他又擔負起編訂遺集的工作。這篇序文,除了敘述李白的家世出身以及彼此間交誼而外,著重地論述了兩點:一是李白在唐代初年詩歌發展歷史上的巨大貢獻,他的作用和影響;二是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被讒受謗的經過,政治上懷才不遇的悲哀。至於李璘事件,因為難於措詞,只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八年。”用意極為隱微曲折,而筆端則是飽和著深厚的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