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禮思想研究

荀子禮思想研究

《荀子禮思想研究》是曹興江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

生活於戰國晚期的荀子,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調,批判吸收其他諸子各派(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的思想資源,創造性構築了以禮為宗的儒學思想系統。該書立足於《荀子》原典,秉持“史思相養”的研究方法,沿循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這一總體思路,系統深入描畫了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文世界的至高原理,以層級化的名分秩序(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為其本質內涵,既能修一己之身涵養聖賢人格,又可治國平天下達致“群居和一”的至平境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荀子禮思想研究
  • 作者:曹興江
  • 類別:哲學著作
  • 字數:239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嘗試從緣起、本質、功用三個向度系統而深入地重繪荀子“禮”思想的邏輯脈絡。該書“正文”按照禮之緣起、禮之本質、禮之道德功用、禮之政治功用四個維度依次展開,分為四章內容:第一章:禮之緣起。該章從人性依據、社會政治目標、創製主體及其客觀根據三個角度主要考察了禮何以必要(禮之緣起)的重要理論問題。第二章:禮之本質。該章主要揭示了禮本身所蘊含的等級理念。第三章:禮之道德功用。該章系統詮釋了禮的修身意義。第四章:禮之政治功用。該章主要探討了禮的治國效用。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禮之緣起
第二章 禮之本質
第一節 “性惡則貴禮義”:禮之必要的人性根基
第二節 “人生不能無群”:禮之必要的群體向度
第三節 聖王制禮及其客觀根據
第一節 人異於禽獸的族類特質
第二節 “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作為差序結構的禮
第三章 禮之道德功用
第四章 禮之政治功用
第一節 “塗之人可以為禹”的先天根據
第二節 “禮及身而行修”的道德工夫
第三節 “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道德工夫的聖賢旨歸
第一節 “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君主角色的理論設定
第二節 “隆禮至法則國有常”:禮法相養的治國術
第三節 “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之經濟分配功用

創作背景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末期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名況,字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禮學思想作為荀子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歷來是研究的重點問題。基於此,《荀子禮思想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荀子認為禮是人的本質。具體言之,禮是人、物分別的根據,是劃分聖人、君子與小人的原則,甚至是重構社會等級的標準。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質論與其人性論根本對立,使其禮為人之本質的證明缺乏內在依據。
②在天人關係方面,他主張天人相分,認為天是自然的客觀的,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天,但需要遵循客觀規律來改造自然。這樣既不同於道家對天的出世態度,又為儒家入世的思想提供了理論上依據。
③在認識論方面,他強調“虛壹而靜”,做到“虛壹而靜”也就達到了“大清明”狀態,即認識是從感官到理性再到心的過程。
④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強調“禮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治”服務的,只有在“人治”的基礎上,各司其職才能使社會和諧,人治的最高境界是實現“王道”,但他並不完全反對“霸道”;另外他還說明了君臣關係的重要性,認為和諧的君臣關係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君主在荀子看來是政治上的至高者,而聖人是道德至高者的代表,在他所在的社會這二者並沒有能合一,所以最後他闡述了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是“成聖之道”,即君主和聖人的合二為一。
⑤在人性論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後世的善都是“偽”的結果,這也就強調了後天教化環境的重要性,既“禮”的重要性;但是他又強調“禮”的制定者在少數的“聖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這就使得他在肯定人的自然之性平等的基礎上衍生出社會性的不平等,這也就論證了等級制度的合理性。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荀子禮思想研究》
2017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1312-4

作者簡介

曹興江,1983年生,江蘇贛榆人,先後在揚州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東南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倫理思想史及中國哲學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