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灰霉病

茼蒿灰霉病

茼蒿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發生在茼蒿的病害。主要危害茼蒿的葉片和莖,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茼蒿灰霉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是保護地茼蒿上的常見病害。棚內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濕度高,該病發生普遍且迅速;霧霾陰雨天氣持續時間長,棚室濕度大,也易誘發該病的流行;管理粗放,植株密度大、澆水過多過大、偏施氮肥、枝葉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導致植株生長弱,也會加重該病的發生。

茼蒿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茬口輪作、精細整地、加強栽培管理以及清潔田園。在發病初期還可以使用化學藥劑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茼蒿灰霉病
  • 病原:灰葡萄孢
  • 為害作物:茼蒿
  • 為害部位:葉片、莖
病原特徵,危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茼蒿灰霉病病原為灰葡萄孢(學名: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葡萄孢屬真菌。菌落擴展,絮狀,氣生菌絲發達,灰褐色。背面灰色。其分生孢子梗直或者屈曲,褐色,光滑,叢生,分枝,有分隔,分隔處縊縮,青灰色至灰色。分枝末端常常呈現明顯膨大,形成無色或者淡色瓶狀的產孢細胞,產孢細胞多為芽生。分生孢子呈卵圓形,單孢,無色或灰色,聚集成堆並顯灰色,產生黑色,扁平,不規則的菌核,大小為(9-16)微米×(6-10)微米。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4-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94%左右;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育期5-7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範圍13-29℃。病菌除危害茼蒿外,還危害萵苣、番茄、茄子、辣椒、黃瓜、蘆筍、十字花科等蔬菜。

危害症狀

茼蒿灰霉病主要危害茼蒿的葉片和莖,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葉和幼莖呈水浸狀腐爛,病部著生灰色霉層。葉片染病,從成齡葉片的葉緣起開始,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小斑,擴大後呈灰褐色不規則形,遇連續陰雨、田間濕度大時,病部迅速擴大,蔓延至內部葉片,濕度大時產生一層厚密的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茼蒿灰霉病
茼蒿灰霉病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出菌絲體並產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至寄主作物上,從寄主傷口、衰弱及壞死組織部位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後迅速蔓延擴展,並在病部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後期形成菌核後越冬。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茼蒿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7月及9-11月。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多雨、多霧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肥水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保護地栽培關棚時間長、通風換氣不良、種植密度過高,極易引發病害。

防治方法

  • 茬口輪作:前茬不宜是綠葉菜類,提倡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
  • 精細整地:套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施足基肥,深溝高畦栽培,經常清理溝系,防止雨後積水引發病害。
  • 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播種、定植,合理密植。調節棚內小氣候,使其處於不利於病害發生的溫濕度環境,避免低溫高濕條件出現。霧霾陰雨天氣及時短時間通風降濕。晴天條件下,封閉大棚提升棚溫。小水膜下澆濯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硼內空氣濕度,控制發病條件出現,以生態防病為主,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並攜出田外深埋或燒毀,可減輕發病,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 化學藥劑噴霧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嘧霉胺啶醯菌胺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可選乙烯菌核利腐霉利等噴霧。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