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世家是峨山茶馬世家茶業有限公司的的簡稱。
公司介紹,起源,文化,茶馬同仁志,茶馬業訓,茶馬祖訓,茶馬家訓,茶馬堂訓,茶馬規,茶馬生商訓,馬鍋頭十二識,馬鍋頭戒,茶馬質量承諾,茶馬座右銘,形象,企業形象,產品形象定位,廣告語,馬幫文化,馬幫三寶,馬幫行規,行為,出行,行話,馬幫占卜,古道茶文化,
公司介紹
夢尋茶馬古道,香戀茶馬世家! 公司成立於2011年,公司位於雲南峨山。公司由峨山茶馬世家茶業有限公司,普洱世家茶業有限公司、勐海茶馬老坊有限公司、武漢茶馬世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組成。公司主營業務為:制售產自雲南的野生古樹茶,千年喬木古樹茶、有機台地茶毛茶系列,生普系列、熟普系列、紅茶系列、綠茶系列。
茶馬世家向後切入茶山,與雲南700餘座茶山合作,採用農戶聯營方式,把茶馬世家第一車間建到茶山;中間切入生產,套用現代化的QS制茶車間,生產出衛生、乾淨的茶馬世家產品;向前切入銷售,在九省通衢的武漢設里贏銷指揮中心,茶馬世家行銷指揮中心存在的目的在於:搭建中國普洱茶第一電子商務平台,打造中國普洱茶網路第一品牌;創造茶馬世家全國連鎖店。
“茶馬古道鐵漢柔情,普洱陳香譽滿天下”,茶馬世家人將堅持“精製茶之術,明茶性之理,養茶人之德,修仁德之心,守欺妄之戒”的理念,依託“南方嘉木無雙葉,茶馬世家獨陳香”的優勢,以現代產業化構建企業模式,致力於優質普洱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傾力將雲南普洱茶重塑“國禮普洱 中華名片 華夏驕傲 世界瑰寶”形象,再創茶馬世家“國飲世家 普洱望族 雲南名片 國禮殿堂”輝煌。
茶馬世家將孜孜不倦的為廣大普洱茶愛好者服務,傳承普洱茶文化遺產,弘揚中華茶道精神,使普洱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茶馬世家,回溯普洱茶文化的起源!
茶馬世家,雕塑普洱茶文化的品牌!
茶馬世家,挖掘普洱茶精湛的製作藝術!
茶馬世家,傳播茶馬古道的精神文化!
起源
彝人後裔普氏,哈尼後人王氏、白氏、李氏,漢族昆明楊氏、玉溪陳氏、曲靖黃氏等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大家都是雲南土著,祖先是茶馬古道的馬幫或茶人,世世代代以採茶、制茶、馱茶、易茶為生,如今大部分兄弟姐妹還留在山裡種茶制茶,其他人則通過讀書走出了大山,在全國各地安居樂業……
緣起2009年10月,大家回鄉,感慨家鄉的父老艱辛依然——還在重複著幾百年前的先人一樣的生活——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充滿希冀地憧憬豐收的喜悅,最後無言以對賤賣的茶葉,夢斷山樑,淚濺茶園……
我們的家鄉落後依然,貧困依然,艱辛依然,觸景傷情,潸然淚下,……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嗎?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嗎?這就是我們的故鄉,我的雲南,我的家,我的過去嗎!
我們貧窮落後的故鄉,我們無奈的同胞,我們魂牽夢繞的家鄉,這么多年,我們拋棄了你啊……
遙想先祖當年,為了改變家族命運,擺脫貧困,無懼盜匪、不畏艱辛,不怕險阻,披星掛月、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風雨冰霜,勇往直前……吾輩甚是羨慕!甚是嚮往景仰!甚是激賞!秘境雲南茶馬道,普洱遺風茶馬香!
我,要,回,家!
我們要為家鄉同胞做點事情!我們要為國飲至尊普洱茶做點事情!為子孫後代留點東西!大家決定,兄弟齊心,聯手打造“茶馬世家”——像我們的祖先一樣,當一回茶馬漢子,走一遍茶馬古道;,闖一回商海,繼承祖業,沿著先人的掌紋烙印,循著茶馬古道的蹤跡,發揚茶馬漢子的精神,傳承茶馬古道文化,為家鄉同胞做點貢獻……
七彩雲南走出了一班茶馬漢子,他們是茶馬兄弟,彩雲之南走出一個企業,她叫茶馬世家!
文化
茶馬同仁志
誰雲無依,同袍同衣;誰雲無靠,同生同死;
人如同母,同福同難;仁如同胞,同進同退;
義如同難,同心同德;禮如同流,同曲同伸;
智如同根,同道同途;信如同源,同行同起;
愛如同心,同言同語;情能同死,同仇同愾;
同仁猶如兄弟,親密不應存隙,不分貴賤等級,相近沒有二意,攜手共創未來,甘甜同仁共享,苦難大家齊擔,同仁事熱心助,同仁求不推卸。視公司為我家,共同發展壯大。
茶馬業訓
我願盡余之判斷力所及,檢修吾身,養茶人之德,明茶性之理,精製茶之法,修仁德之心,守欺妄之戒,為茶農謀福利、為茶友制好茶、為茶商謀財利。
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視為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凡我所知業內之聖道,皆可傳之吾與吾師之子,及誓守此約之生徒,除此恕不外傳。
茶為國飲,又為國禮,乃尊師敬道,祭祀天地之物!系我中華之名片,華夏之形象,國人之驕傲!為維持我中華神品之聖譽,吾絕不做製販假茶之事,誓不與此等之人結交!並願盡餘生,檢柬一切不仁行為,並遵此誓約——
制假,販假,撒面等坑蒙拐騙之事,吾不屑為之!凡見此等卑劣行徑之人,誓不與之為伍,並以之為恥,遠離之,決裂之,打擊之;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普茶充名茶之行徑,吾絕不為之!凡見有此等行為之人,誓不與之人結交,老友誓必割袍斷義,敬而遠之!余保證不將制茶技術傳予不義之人,不將銷售技術傳制假販假之徒,雖然再三誠請,亦必不與之;
無論至於何處,遇茶農、茶客、或茶商,男或女,貴人及貧困者,誓不為見利忘義,攀附權貴,損人利己之事;我之唯一目的,恪守茶人之德,檢點吾身,專心種茶,誠心制茶,良心賣茶,決不做欺騙,毀約,毀損他人之舉,不作惡劣行徑,尤其不施行損人利己之行為;凡我所不能,茶所不及,則不施予人;我願以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我所見所聞,應守秘密者,必保守之。
蒼天為證,我願以餘生做一個虔誠的茶馬門徒。倘使我嚴守上述誓言,請求神祇賜我茶人靈魂超脫;倘若我苟違誓,天地鬼神實共亟之!
茶馬祖訓
吾家:
先祖立家行古道,茶名四海
馬背豐碑述傳奇,中華威名
茶馬後世承星火,世代相傳
終身唯耕勤一生,勿懶勿墮
燈近唯茶伴人生,勿浮勿躁
書卷品茶嘗真味,禪意吾生
吾業:
繼承家業經茶道,世代茶人
光明做人慕先賢,清白茶人
茶道精深誠為利,誠信茶人
茶商無私求富貴,仁義茶人
吾茶:
施肥噴藥培茶樹,茶之故鄉
天賜普洱野生茶,天然國飲
春夏秋冬皆採摘,揉捻曬乾
拼配高低氣韻出,吾茶出爐
吾信:
棄外好茶內質劣,以次充好
摒低級茶賣高沽,唯利是圖
勿改名頭充好茶,賺昧心錢
惡他茶充古樹茶,斂財為財
吾居:
男種茶女勤持家,各司其職
老閒少讀揚茶道,和諧生財
茶馬家訓
古道世家,祖業流芳,訓及子孫,悉本義方;
傳承吾韻,開啟新元,做今茶人,聽吾訓章
修德為重,次即謀利,行商有道,重信久長;
克勤種茶,毋怠毋荒,誠意做茶,童叟勿傷。
尊師重意,敬如父母,傳道授業,後世興旺;
忠守國禮,禮敬國譽,清白沽茶,汝業必昌。
躬耕鄉里,唯茶唯耕,滿腹經綸,茶藝人生;
輾轉商途,德義兼備,神則佑汝,家業綿長。
倘背祖訓,見利忘義,造假矇騙,為祖必攘;
貽羞聖業,損人利己,攀附權貴,神人共亟。
先祖傳家三正路、唯讀唯耕唯制茶;勤勞務實以做事、堂正清白來做人;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父母不可不孝,妻兒不可不愛。大忠大愛為仁,大孝大勇為義,修平治齊為禮,大恩大恕為智,公平合理為信,道不語無德之人,財不傳不富之徒。種茶唯恐不優、採茶唯恐不盡,制茶唯恐不精、販茶唯恐不誠,做人,天在看;做茶,神在看;販賣,人在看;無德不足以立,無信不足以行,做普洱茶行業,最要緊的是從業人員的道德和良心底線!可以獲利,不可無德!!!克勤種茶勿荒怠、真實做茶戒欺妄;誠信乃召天下客、重義方納八方財;男女老幼司其職、互敬互愛盡其責;世守其業為傳家、秉德傳信興茶道。
茶馬堂訓
存德種茶、信以立世
秉德制茶、精益求精
明德經商、貨真價實
積德傳道、誠行天下
茶馬世家,因茶走馬,濟通天下,世路崇仁,普洱光大。種茶立身,販茶立業,茶道砥性,茶藝立名,茶品行世。以茶取信,唯至誠可達四海;以茶傳家,唯質優可傳萬世;以茶交友,唯誠心可交人心;以茶謀利,唯信譽可獲萬利。 茶馬世家,茶為真茶!心為真心,制茶不可不精,售茶不可不誠。毋以粗製濫造,貪一己之利:毋以欺人騙世,圖一己之財。這是底線!
茶馬規
既入茶馬門,願守茶馬規;為人尚正直,處事以勤懇;
父母應孝順、妻兒要愛護;師傅要尊重,兄弟要互助;
傳家有正路,耕種需勤勞;制茶貴在精,售茶貴在誠;
詩書緊用功、禮儀切勿忘;年幼若不學,老大無所知;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若已知茶性,實至則名歸。
茶馬人,入茶行,須守規,樹雄心,立大志,做好人,尊師傅,敬弟兄,愛妻兒,師有令,必立行,兄弟難,全力幫,工作事,必趨前,苦與累,勇擔當 ,茶技能,刻苦學,對客戶,必尊敬,老與幼,同樣待,貧與貴,不偏倚 ,好傳統,永傳遞,對家庭,宜忠貞,為人事,憑良心,危難時,忍辱重,教子弟,先做人。
茶馬生商訓
生意要勤緊,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議價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銀財竭;
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切勿濫人,濫人則質價減;
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貨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譽;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臨事要盡責,切勿妄托,妄托則受害大;
帳目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品劣;
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茶馬世家的商道就是窮盡所能完善和解讀兩個字:和合。和是和諧、和睦、和平,合是合作、結合、融合,就是合二而一。經商講究:物以稀為貴,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囤積貨物,壟斷居奇,把握時機,聚散適宜。天,地,人,神,鬼——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人為仁義,懂取捨,講究“君子愛材,取之有道”;神為勇強,遇事果敢,敢闖敢幹;鬼為心機,手法活絡,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馬鍋頭十二識
識人,知人善惡,賬目不負
接納,禮文相待,交往者眾
安業,厭故喜新,商賈大病
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敏捷,猶豫不決,終歸無成
討帳,勤謹不怠,取行自多
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賴
辨論,生財有道,闡發愚蒙
辦貨,置貨不苛,蝕本便經
知機,售寧隨時,可稱名哲
倡率,躬行必律,親感自生
運數,多寡寬緊,酌中而行
取勢,即天事——所謂天,天時也,乃大勢。取大勢,成大事。
明道,即道事——所謂道,便是人心。得道便是得人心,以人為本,人心所向。
優術,即法事——所謂法,規矩、方法。合理的制度,科學的方法。
和眾,即將事——所謂將者,領導也。即管理,凝聚眾力,合作發展。
踐行,即地事——所謂地,乃地利也。即行走,真才實幹的執行力。
馬鍋頭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優柔,
勿強辨,勿懶惰,勿固執
勿輕出,勿貪賒,勿爭趣,
勿薄育,勿昧時,勿痴賃
茶馬質量承諾
絕不以次茶充好茶
絕不以劣質賣高價
絕不以濕倉充乾倉
絕不以新茶充老茶
絕不以回爐做好茶
絕不以換面充名茶
絕不以霉茶充陳茶
絕不以台地茶充古樹茶
在普洱茶產地,一般根據茶葉質量、產地及年份的不同,批發價從幾十元(每斤)到幾百元(每斤)的價格都有。但是到了銷售區,茶葉的價格就開始變“亂”,以年份定價似乎成為固定標準。許多茶店乃至批發市場,一些僅有年份但茶葉質量一般的茶葉都敢標出“千元/餅”等高價格來賣,上萬元一塊的茶餅也不少見。不是說普洱茶賣不到這個價格,但能到此價位的都是優質陳年普洱茶,而這樣的茶數量非常稀少。
1、以次充好。有些茶外表是好的,但其內部卻是劣質茶。這種包裝方式行業術語叫“撒面”或“包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2、低級別茶賣高價。由於買者不了解,花言巧語的商家一介紹,買者就上當受騙。
3、濕倉茶冒充乾倉茶。許多通過濕倉,將新茶多次渥堆、發酵,利用快速催熟的原理冒充自然、正常發酵的茶葉出售給消費者。
4、以新充老。有些商家將一些不適合做茶的原料,通過人工發酵的方式使之變色,達到貌似老茶的效果,從而冒充老茶銷售。但這種茶一喝就會露餡,不過喝茶者需具備一定經驗。此招術主要矇騙那些不懂普洱茶的顧客。
5、回爐茶。有些商家趁著市場比較熱的現狀,將一些大廠家的茶購回分解,用次茶做芯,將大廠家的茶葉包在外圍,冒充大廠家的好茶出售。
6、改頭換面。普洱茶的質量可分9個等級,但有些實力較弱的商家不採取偽包裝的方式,貼換盜用正規廠的包裝出售。
7、發霉茶充好茶。號稱專營老茶,其實是霉茶,根本不能喝。
8、台地茶冒充古樹茶。這種方式在明眼人看來,非常拙劣。台地茶產量大,古樹茶產量低但價格高,為了多賣些錢,有些商家會將台地茶說成古樹茶來矇騙那些不懂茶的顧客。
茶馬世家,茶為真茶!心為真心,制茶不可不精,售茶不可不誠。 毋以粗製濫造,貪一己之利:毋以欺人騙世,圖一己之財。這是底線!
茶馬座右銘
傳承茶之文化,堅守做茶之本。
信奉茶馬精神,宏揚中華國道。
秉承茶祖古訓,傳承茶之文化,
常查自身立業,互檢有無瑕疵,
心常駐茶之聖,身永保茶之潔,
守業不破行規,制茶永記精確,經營勿丟良心,茶馬世家人,明茶性之理,專心種茶;精修制之法,誠心制茶,守茶人之德,良心賣茶! 茶馬漢子須做到三思,四容,五事,成者三思:思己、思人、思業。
思己,少而不學,長無能也;不思不學,不學無術,無術不成,即做人常思己,才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思人,老而不教,死無思也;學無所成,不能為人師,終無意義,即時刻以他人的優點為鞭策,分析取捨,提高自己,做好為別人做榜樣的準備;思業,有而不施,窮無與也;居安思危,才能基業長青,即在事業發展蒸蒸日上之時,更要思考持續發展之道。
形象
企業形象
茶馬世家 普洱望族 雲南名片 國禮殿堂
產品形象定位
國禮普洱 中華名片 華夏驕傲 世界瑰寶
廣告語
1、夢尋茶馬古道 香戀茶馬世家
2、國禮一絕千年陳香 普洱一品茶馬世家
3、天下國飲,普洱為尊,國禮天下,莫敢上下,豪門望族,茶馬世家
4、國飲至尊,雲南普洱,國禮新貴,茶馬世家,
馬幫文化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川、滇、藏地區有一種說法,說“茶”字本身就是一個鎮邪符號,鬼神不侵,而將字拆開即為“二十人騎術”,不足二十人的強盜是不敢來搶的,所以賊寇不擾,在茶馬古道上,專門從事大宗貨物長途運輸的馬幫,騾馬多者有數百匹,有的甚至多達數千頭。在一些小範圍區域之間,更有無數小馬幫營建起蛛網般的運輸線,將物資的運輸交流幾乎覆蓋到每一個村寨。茶馬世家的祖先走的是茶馬古道滇藏線。
馬幫組成
每個馬腳子都必須要具備全部趕馬人應該具備的本事和能耐:要懂天時地利,會看天氣變化,要會選路,還要會選宿營的地方,同時還要通各民族語言;要識騾馬的性情;要會各種馬幫生活的技能,諸如支帳做飯,砍柴生火,上馱下馱,釘掌修掌,找草餵料,乃至醫人醫畜。馬幫的規模大小不同,小型馬幫僅有3—5匹騾馬,偶爾也有用牛馱運貨物者,多作中短途運輸。中型馬幫由幾十匹騾馬組成,大型馬幫有一二百匹騾馬,多者可達上千匹。大中型馬幫多為商運,也有為官府運送貨物者,所以從組織形式上講,馬幫也有官幫和民幫之分。馬幫的大小按擁有牲口多少區分:
1.五匹牲口稱為一把,5把為一小幫,設一小鍋頭負責。趕馬人員與騾馬匹數的比例一般為4匹騾馬配備1名趕馬人,他們大多是受僱者,有些甚至是子承父業,以此微薄收入維持生計。少數趕馬人不領報酬,但可以在途中自帶一些貨物出售作為收入。
3、伙——三群為一夥,由伙首負責,選一匹伙馬,額佩黃底紅色火焰圖案氈絨途標,耳後掛4尺紅布繡球,脖系8個銅鈴,鞍插一面紅底黃牙鑲邊錦旗。
4、幫一一全部騾馬組成一幫,選三匹健走識途好馬,組成頭騾、二騾、三騾帶隊。頭騾打扮異常華麗:額佩黃紅色火焰圖案金絨途標,標中央綴圓鏡一面,周圍6面小鏡環繞,套嵌鑲珠寶的純銀籠頭,系9個銅鈴,頭頂系6尺紅布繡球,耳後佩氂牛尾紅纓一對,鞍上插幫旗和祖旗各一面。幫旗為黃紅邊三角錦旗,中央繡幫主姓氏。祖旗為紅底金邊方形錦旗,正中綴兩根錦雞羽毛,象徵前途錦繡大路通達。頭騾是馬幫的“門面”,極受趕馬人寵愛,裝飾與眾不同,正如《趕馬調》中所唱:“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籠頭,-朵紅纓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二騾、三騾佩飾不如頭騾華貴,但有別於其他馱馬。二騾馱馬幫需用的藥物,三騾是大鍋頭或病號的乘騎。
馬鍋頭與馬腳子
在茶馬古道上,人們習慣於將趕馬人叫“馬腳子”(藏語叫“臘都”)。馬腳子們大多出生貧寒,為生計所迫才走上趕馬的路,因為走茶馬道不僅艱苦異常,而且還十分危險。在當時,趕馬人可以說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在有些人眼中,他們就是些出賣苦力的人。馬腳子必須聽從馬鍋頭的指揮,馬鍋頭就是他們的頭兒,是一隊馬幫的核心,他負責各種採買開銷,聯繫事情,甚至在野外開梢吃飯時,也要由馬鍋頭掌勺分飯分菜。趕馬人只是馬鍋頭雇用的小工。但馬鍋頭和馬腳子之間並不單純是僱主與僱工的關係。馬鍋頭,尤其是一些小馬幫的鍋頭,大多是自己參加趕馬幫的勞動者,與眾多趕馬人同吃一鍋飯。鍋頭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有的趕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兩匹騾馬,上路時將自己的騾馬加入馬幫,賺取自己的一份運費;如果再有些本錢,更可以備上一些貨物馱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潤。這樣發展下去,一些馬腳子就成了小馬鍋頭或小老闆。
走西藏的馬幫一般找滇藏邊沿的藏族作馬腳子,這樣就不存在語言和習俗的障礙。一個馬腳子最多可照看12匹騾馬,那要極能幹的趕馬人才能做到,一般的馬腳子就負責七八匹騾馬。一個趕馬人和他所照管的騾馬及其貨物就稱為“一把”。這樣幾把幾十把就結成了馬幫。
馬幫行頭
跟當時那些地方軍閥的烏合之眾相比,馬幫更像一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軍隊。馬鍋頭、趕馬人和騾馬們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兢兢業業,每次出門上路,每天從早到晚,他們都井然有序地行動。
騾馬行進的隊伍有自己的領導,那就是頭騾、二騾。她們是一支馬幫中最好的騾子。馬幫一般只用母騾作頭騾二騾。馬幫們的說法是,母騾比較靈敏,而且懂事、警覺,能知道哪裡有危險,而公騾太莽撞,不宜當領導。頭騾二騾不僅是馬幫中最好的騾子,而且她們的裝飾也非常特別,十分講究。她們上路時都要戴花籠頭,上有護腦鏡、纓須,眉毛處有紅布紅綢做的“紅彩”,鼻子上有鼻纓,鞍子上有碰子,尾椎則用氂牛尾巴做成。頭騾脖項上掛有很響亮的大銅鈴,二騾則掛小一些的“二釵”。頭騾二騾往往要一個毛色的。“頭騾奔,二騾跟”,將整個馬幫帶成一條線,便於在狹窄崎嶇的山路上行進。頭騾上還插有馬幫的狗牙“幫旗”,上面書寫著該馬幫的幫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的馬幫。頭騾二騾一威風,整個馬幫就有了氣勢,一路浩浩蕩蕩,連趕馬人自己走著都有了精神。在整個馬幫隊伍的最後,還要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騾。它既要能緊跟上大隊,又要壓得住陣腳,使一大串的馬幫行列形成一個整體。
一路上,趕馬人隨時都要檢查馬掌,一有損壞,馬上就得釘補。馬掌馬釘,是馬幫的常用消費品。釘馬掌是相當講究的專業本事。鋪鞍墊捆馱子也同樣。每匹騾子都有專用的鞍墊,走西藏的馬幫因為道路狹窄陡險,捆的都是軟馱。所謂軟馱就是將貨物裝在麻袋或皮囊之類的軟包裝里,用繩索直接捆在騾馬背上,這樣既輕巧方便又靈活快捷。當然,不同的貨物有不同的捆法,一般最常用的是單十字“袢”。鋪鞍墊先是在騾馬背上放一片“馬綈”。它是西藏地方出產的,是一塊長方形的氈子,四角鑲花,底色有紅的,綠的,上面有十字花紋,很好看。馬綈上再放置麻布縫製的墊套,裡面塞上氈子毛,很軟和。最上面一層放的是一塊叫“貢布”的皮子,大多用帶毛的牛皮或山驢皮做成。鋪墊上這些,貨馱就磨不著騾馬了。這些鋪墊晚上也是趕馬人睡覺的墊褥。
走西藏的馬幫也不用楸木、楸珠來給騾馬束尾,它們一方面增加了騾馬的負擔,另一方面容易磨傷騾馬,而且壞了沒辦法修。所以走西藏的馬幫只用麻布麻繩扭成馬楸索來用,既輕便又軟和,還很牢實。騾馬一上路,就要戴上各自專用的用竹篾和細皮子編纏起來的籠頭,以免它們一路走一路貪嘴。它們吃飯也有各自專門的料袋,像人一樣,一日三餐,晚上就放到山上打野吃草。
馬幫生活
馬幫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如此進行,早上找回騾馬,馬吃料,人吃飯,走路,上馱下馱,紮營做飯,放馬,睡覺,周而復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馬幫在路上,大部分時間過的是野營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發亮就爬起來從山上找回騾馬,給它們餵料,然後上馱子上路。中午開一次“梢”。“開梢”就是吃午飯的意思,也就是打個酥油茶,揉一點糌粑吃。當天色昏暗下來的時候,馬幫都要盡力趕到他們必須到達的“窩子”,在那裡才好“開亮”。開亮就是露營。他們要在天黑前埋好鑼鍋燒好飯,卸完馱子,搭好帳篷。每天的打野開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飯的做飯,搭帳篷的搭帳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輪流著做,以免不公平。
馬幫規矩
茶馬古道上的路途兇險,路窄崎嶇,如果兩個馬幫對面相遇,那要怎么處理呢?馱茶馬幫的趕馬人也有自己的辦法,隨身帶著釯(類似鑼的樂器)、大鈴(拳頭大的馬鈴鐺)和超子(小鈴鐺串),如果兩個馬幫狹路相逢,走在最前面的趕馬人就趕緊敲釯,退到較為寬敞的地方讓另一方前行。但是也經常有雙方都無路可退的情況,這時候就要比拼誰的貨物多、重、值錢,處於下風的一方卸下貨物讓路。
馬幫風光
跑馬幫的風光。那是個英雄的年代,趕馬人是女人心目中頂天立地的漢子,他們不僅帶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還帶給她們胭脂、粉餅、紅線等女人用品。趕馬的漢子見多識廣,遠的去過印度、尼泊爾、錫金,近的也去過阿里、拉薩、昆明、成都等地,他們身上流淌的是真正的男人的血,有著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幾百匹馬幾百個人組成的馬幫穿行在深山峽谷,馬蹄得得,馬鈴丁當,遇上危險地段,數百人一齊放聲吆喝起來,聲音響遏行雲,在群山間來回飄蕩。如果在旅途中,趕馬人遇到過路的婦女,就立即會有一場民歌大賽。這邊“噢嗬嗬”聲,那邊立刻就有人回應。這邊唱“投個石頭試深淺,唱個調子試妹心。”那邊唱:“採花要采頭一朵,葉子又綠又新鮮……”這樣一直唱下去,直至盡興為止。
“三道紅”是滇西一帶未婚女子的標誌。“三道紅”是茶馬古道上趕馬人消愁解悶的消遣: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上,馬鍋頭叼著菸捲,走在她們中間,和她們說笑、調情,說下流話,有時還動手動腳,三道紅們便咯咯地笑個不止。在開稍的地方,村寨外面,三道紅們聚集著,各自物色對象,有意中人後便洗菜的洗菜,淘米的淘米,一會兒就把飯做好,然後請趕馬人吃飯。
晚上住店的時候,三道紅為馬鍋頭打好洗腳水,自己也洗了腳。給火塘添上柴禾。然後把馬鍋頭圍在中間,一邊彈著三弦,一邊唱著情歌。如果馬鍋頭高興的時候,還買一些酒和糖果來和大家共享。三道紅們為討馬鍋頭的喜歡,會斟滿一杯酒,笑著舉到馬鍋頭的嘴邊,一往情深地說:“瞧得起我,就喝下這一杯。”馬鍋頭嘿嘿地笑著,心花怒放,一醉方休。
商號與馬幫
馬幫形成的初期,各家各戶只是將自己的馬匹用於交通運輸。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進行長途販運的貨物逐漸增多,加之複雜的道路狀況,單人匹馬很難成行,也無力承擔全部運輸業務,於是便數人相約合夥同行,共運一批貨物,從而形成了最初的馬幫。這種馬幫只是農閒時臨時組織起來的,或者是為運送某一批貨物集中在一起,之後便告散夥,所以可以將之稱之為臨時馬幫。後來,由於商品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運距也越來越遠,幾個月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上一個來回,臨時馬幫顯然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出現了專業性馬幫。這類馬幫已基本上與農業或畜牧業分離,最初是由商幫組織起來的。清末到民國期間,雲南各地出現了一些大的商幫,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馬幫。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趕馬人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擁有相當數量的馬匹,也具備了自己雇用馬夫的能力,他們不經商,只是為商行或商號運輸貨物,故而從商幫中脫離出來,成為單純性的馬幫。
商號與馬幫在產銷和運輸之間形成的專業分工與依賴合作關係,這對雙方擴大再生產極為有利,也是馬幫運輸業的一大進步。
因轉手貿易需要,商號一般都自己養有馬幫,形成自己的運輸力量,少則二三十匹,多則二三百匹,來往貿易全靠騾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貨物在產地和需求地之間來往運送。
一般來說,雲南馬幫的組織形式有三種。一種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馬幫的事業,騾馬全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種是逗湊幫,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幾匹騾馬,結隊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騾馬,選一個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人作馬鍋頭,由其出面聯繫生意,結算分紅時可多得兩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種我們暫且將之稱為結幫,它沒有固定的組織,只不過因為走同一條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業務,或是因為擔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這幾種組織形式有時會攪和在一起,成為複雜而有趣的馬幫景觀。走西藏的馬幫一般都是家族大商號的馬幫。
據估計,到抗日戰爭期間,雲南在茶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號有1500多家,當時每年來往於雲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間的馬幫約有30000馱之多!
馬幫三寶
馬、茶、鹽被稱為馬幫三寶。
馬
馬是馬幫的載體。就是說,如果沒有馬就沒有馬幫。如同種田人離不開土地一樣,趕馬人也離不開馬。馬幫使用的馬都叫騾子。
雲南騾子個頭較小,但馱載能力很強,而且特別適用於雲南多山的地理環境,因而一直被作為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考古學家從170萬年前元謀人時期的14種哺乳動物花石中,找到了馬的化石;在雲南出土的精美青銅器中,也出現了馬和馬飾,說明當時馬已經被馴養,並被作為乘騎和運載的工具。漢代雲南有著名的“越賧馬”,宋代的大理馬更是馳名於世。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蠻馬,出西南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國來。自杞取馬於大理,古南詔也。地連西戎,馬生尤蕃。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和普洱茶一樣,雲南馬也被作為貢品輸送到內地,所以相馬很重要!
怎么相馬?主要是看牲口的好壞,什麼樣的牲口值什麼價錢。看馬先看個頭,再看體形。看牙口是測試相馬人水平高低的標尺。牙代表牲畜的年齡,而年齡又是直接關係到對馬的役使年限。幼馬沒有上牙,換掉乳牙後,臼齒和門牙為永久性牙齒,俗稱扁牙。扁牙每三年長一對,四到八顆牙時是馬的青壯年期,這時馬最有力氣。馬的毛色很重要。俗話說:“先看一張皮,再看四個蹄。”皮是指毛色。一般說,毛色為棗紅色,油光發亮,個頭大,腰身好,四蹄柱,臀溝深,眼明,嘴小,即為良馬。
馬幫對頭騾,二騾要求就很嚴格。除體形、毛色、年歲外,還要求有靈性、識途。因此買頭騾、二騾常常百里挑一。《趕馬調》唱道:“頭騾要買四蹄白,二騾要買菊花青。”買馬不易,買好馬就更不易。頭騾,二騾的價錢,比普通馬貴得多,好的頭騾一部汽車也換不來。相好馬後,就開始講價錢。買方先把一隻手插進賣方的袖子裡,買賣雙方各自目視遠處,專心致志地在袖子裡左捏右捏,賣主漫天要價,買主就地還錢,雙方討價還價,直到雙方認為價錢合適,便成交。成交後,誰也不知開價和落價。一聲不出,一痕不露,你要價,他還價,功夫全在手指上。也有談不成的,但也都笑嘻嘻的,不傷和氣。當地人說:“這叫生意不成人意在。”
茶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宋史。吐蕃傳》載:“藏人喜嗤生物,無蔬茹醯醬,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與茶。”藏族地區因為地質和氣候原因,缺少蔬菜,所以人們吃了大量的牛羊肉後,就需要用茶來幫助消化和補充營養。茶可以代替蔬菜。人的生活中,只有蔬菜沒有肉,不行;但只有肉沒有蔬菜,更不行。藏族地區流傳著不少茶和鹽的故事,反覆說明茶離不開鹽,鹽離不開茶,藏族人離不開鹽和茶。茶在藏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俞的。
滇西南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滇西南幾乎是縣縣產茶葉,而以緬寧(今風慶)、雲州(今雲縣)兩縣為最。這兩縣每年產茶葉四萬多擔,合400 多萬斤。這些茶葉大部分都由馬幫運到下關加工,再由下關運往西藏等地。滇藏茶馬古道的兩頭,一頭西藏,是茶葉消費者;一頭雲南,是茶葉的主產區,這就給馬幫帶來了商機。運輸茶葉本小利大,且無風險,難怪經營者趨之若鶩了。
鹽
鹽是滇西馬幫的一寶。
茶馬古道,雖不叫茶、馬、鹽古道,但鹽對於馬幫與古道的重要性卻不容忽
視。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人不需要
鹽的。
馬幫行規
走茶馬古道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路途險惡,前程未卜,所以趕馬人的禁忌特別多。馬鍋頭騎在馬上,手持一面鑼,每逢進村莊、集市或馬道轉彎處,馬鍋頭就有節奏地敲鑼,提醒人們注意、讓路。有的馬幫還設專人敲鋩鑼,用鋩鑼聯絡馬群,以免騾子失散或發生意外。
敲鑼有各種信號,如需要對方讓路時,鋩鑼就發出當——當——當的聲音,上坡的馬便主動禮讓下坡的馬;當有事告急時,鋩鑼就會發出急促的“噹噹當”的聲音,人們就會採取應急措施。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趕馬人和騾子都會辮別各種信號——警報。聽到警報,趕馬人小心,騾馬也會小心。這種不成文的行路規則,各路馬幫都要遵守。如果哪家馬幫違反了規則,輕者受罰,重者要牽走馬匹,甚至殺人取命。 趕馬人長年累月在外奔波,環境險惡,天災人禍隨時都有降臨的危險。為了求得平安,在馬幫中產生了種種禁忌。
行為
馬幫上路,馬鍋頭重任在身,穿的衣服也不少,常常有三五件之多。上路之後,越走越熱,即使是滿頭大汗,馬鍋頭只可以解開扣子,但一件衣服也不能脫。就因為脫衣服像剝皮,剝皮當然不吉利,理當避諱,於是不管馬鍋頭怎么熱得受不了,那衣服也不能脫了。
馬幫稱途中為“開稍 ”,埋鍋作飯為“開亮”。生火作飯時,忌燒對頭柴。忌說“火”與“柴”。因“火柴”與“虎豺”音相近,意味著遭遇強盜。開稍時,馬鞍只能順著放,喻旅途順利,絕不能反著放,如誰放錯,必須立即糾正並問大家道歉。吃飯時,馬鍋頭坐在飯鍋的正對面,對著馬幫行走的方向。盛飯
時馬鍋頭第一個先盛,且要一層層地盛,不能挖一個洞。飯勺不準放在鍋里,否則過河時馬會“放鴨子”,即掉進河裡。飯不許高過鍋邊,否則路上會出現吵架、打架和馬摔傷等不祥事件。
馬幫途中開飯,湯勺要朝上,碗勺要平放,就是倒殘湯剩菜時,這碗這勺都不能翻轉。“翻”是“翻馱”、“翻江”的“翻”,都是馬幫大忌。隨馬幫吃飯,這一舉一動,都得擔心,千萬別翻了。
如煮飯要轉鍋時,只能逆時針方向一點點慢慢轉;架鑼鍋的石頭不能亂敲,連磕一下煙鍋都不行;湊柴要從一個口一順地湊,不能亂架亂放;吃飯時只能由鍋頭揭鍋蓋,第一碗飯也要由鍋頭添,添飯時更不能一勺子舀到底,要從飯鍋表面一層層舀下去;添飯時還不能將飯鍋搞得轉動;所有的人吃頭一碗飯是不能泡湯的,因為怕碰上下雨;人不能從火塘和鑼鍋上跨過,也不能擋住第二天要走的方向;飯鍋更不能搞得打翻了……
出行
生肖屬馬嚴禁出行,農曆臘月、六月忌遠行;按方向有“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東不走北”的講究。
行話
趕馬人交談多使用行話,如打尖(途中稍歇),開稍(吃晌午飯),開亮(野外宿營),彩利(工錢)等,有些數字皆音不吉,用其它字代替,如“三”諧“喪”,以“神”字代,“四”“十”諧事故,用“重雙”和“金”字代等
“諧音避諱”。騾馬行走山林,最可怕的是豺、狼、虎、豹的襲擊。因此,這“豺”、“狼”、“虎”、“豹”四個字是萬萬不能說的,就是諧音也不行。“虎”改叫“貓貓”;斧頭音同“虎頭”,也叫不得,要叫“敗家子”;衣服的“服”也和“虎”音近,要叫“岔口子”;
中途生火煮飯的“火”還是“虎”,也得改叫“開銷”;籃子的“籃”音同“狼”,不能說,要叫“筐筐”;燒柴的“柴”和“豺”同音,不能叫,改稱“杖格”;“抱”和“豹”同,也不能叫,改稱“摟”;抱柴就成了“摟杖格”!
鑼鍋的“鑼”和“落”近音,馬幫當然不能“落”溝“落”江“落”崖,於是大鍋小鍋就成了“大黑、二黑”;“碗”和“完”音近,“完”是完蛋,也說不得,便把碗叫“蓮花”;筷子的“筷”和“快”音同,馬幫不能走得太快,筷子就改叫“幫手”,也有叫“滑石子”的;切菜刀的“刀”和“倒”音近,馬幫不能倒,刀也不能叫刀,改叫“片片子”;
馬幫回頭也不能說“倒轉”,“倒”不吉利,要叫“抖”;“姜”與“江”同音,吃薑就是“吃東”,翻姜就是“翻江”,都不吉利,這“姜”就改稱了“熱和菜”;“鹽”與“淹”近音,馬幫過江豈能“淹”,“鹽”就不能不改叫“海沙”;勺子似馬蹄,“馬蹄”是不以隨便伸入湯鍋的,於是改稱“順子”;鞋襪也似馬蹄,於是改叫“提頭子”草鞋也似馬蹄,於是改叫“地剎趿子”;米好吃,但容易碎,不吉利,於是改稱“金沙子”。灶也只能叫“火塘”,大家都不想把事情弄糟(灶)……
但“柴”卻是個吉利的發音,跟“財”相近,有時馬幫過村寨還要去買一捆柴扛來,說“柴(財)來了!柴來了!”似乎這樣就能招財進寶了。
馬幫占卜
馬幫每事必卜。比如何日出行,走哪方向,做什麼生意,能否發財,甚至吃飯、睡覺都要占卜。馬幫忒看重出行,出行前要擇吉日,臨行前還要占卜凶吉。
民間有“七不出,八不歸”的說法。原來是凡遇七、八都不能出門,但因一個月七、八太多了,如都遵守,那就什麼也幹不成。故後來就只忌初七、初八,其它日子不忌,誰幹嘛幹嘛,照行不誤。
出門走什麼方向,也由占卜決定。如出門時,卜的是東方為吉,而去東方又無事可乾,就只好先向東方走幾步,然後再轉向西去方向。
所有馬幫都有一套自己的預卜出行吉凶,財運好壞的占卜方法。 馬幫的占卜方法主要有貝殼卜、草鞋卜、雞頭卜和草標卜等。如行貝殼卜,白族馬鍋頭就抓一把貝殼擲出去,正面全一色為吉,反之為凶。若遇凶卜,要想方設法化之。
馬幫多迷信草鞋卜,出門前一般都占草鞋卜。占卜時,馬鍋頭將一隻草鞋拋向空中,正落為吉,鞋頭所指的方向,為馬幫將要走的方向;反落為凶,暫不宜出行。
馬幫有打木刻卜、量布卜、腫骨卜、雞頭卜、竹籤卜等。如行竹籤卜,馬鍋頭取稻草八根,腰系一線,然後隨意把草的兩端相結,再解去腰線,將草展開,查驗草結的形狀,連在一起是吉卜,可出行;不連則主凶,不宜出行。馬幫常用雞頭卜來看財喜。即取熟雞頭一隻,一邊喝酒,一邊吃雞頭,邊吃邊看,主要看雞頭上顎頭、舌心軟骨粗細、顏色、形狀等,以此來預測是否能掙到錢。
古道茶文化
傣族竹筒香茶
傣族竹筒茶,又稱“竹筒香茶”。它是傣族人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料。傣族同胞世代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以西雙版納最為集中。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同胞喝的竹筒香茶,其製作和烤煮方法甚為奇特,一般可分為5道程式:
(1)裝茶:將採摘細嫩、再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陸續裝實。
(2)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應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宜,即可停止烘烤。
(3)取茶: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劈開竹筒,就成為清香撲鼻,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
(4)泡茶:分取適量竹筒香茶,置於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鐘,即可飲用。
(5)喝茶:竹筒香茶喝起來,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濃郁清香;喝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筒香茶。
傣族竹筒茶,還有一種食用方法,即當蔬菜食用。
具體做法:採下鮮茶用鍋蒸或太陽曬,把蒸軟曬萎的茶葉放在竹簾上搓揉,裝入約30厘米長、碗口粗、一端有節的竹筒內。裝滿後將竹筒倒置讓余水流出,兩天后用泥灰封筒口,發酵二三月後,劈開竹筒,取出變黃的茶葉晾乾,裝入瓦罐,加入香油淹浸。隨時可取出當蔬菜吃,還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
哈尼族土鍋茶
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這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裡獵到一頭凶豹,用大鍋煮好後,分給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邊吃豹肉,一邊高興地跳起舞。如此通宵達旦,跳了一晚,頓覺口乾舌燥。為此,小伙子又請大家喝鍋中煮沸的開水,正當這時,一陣大風吹過,旁邊一株大樹上的葉片紛紛落人鍋中,大家喝了鍋里的開水,深感這種開水苦中有甜,還帶有清香,非常爽口,白此,哈尼族就稱這種樹葉為“老潑”,即漢族裡的“茶”,並開始種茶樹,喝土鍋茶也就由此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哈尼族土鍋茶,哈尼語“繪蘭老潑”。“老潑屍就是指茶葉。煮土鍋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先用大土鍋(或瓦壺)將山泉水燒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南糯山所產的“南糯白毫”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鐘後,將茶湯舀水人用竹子製成的茶盅內,一一敬奉給客人。乎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歡在勞動之餘,一家人喝茶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基諾族涼拌茶
基諾族喜愛的涼拌茶葉,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種當蔬菜食用的茶。涼拌茶是採用茶樹的鮮葉,將它揉軟,搓細後,放進大碗裡,再加上酸筍、酸螞蟻、大蒜泥、紅辣椒粉、黃果葉、鹽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勻,就成了清涼爽口,鮮鹹香辣又提神又下飯的涼摔茶了。涼拌茶連吃帶喝,久食不厭。
涼拌茶以現采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黃果葉、辣椒、大蒜、食鹽等製成,具體可依各人的愛好而定。製作時,可先將剛采來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後放在清潔的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切細,連同適量食鹽投入盛有茶樹嫩梢的碗中。最後,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靜止一刻鐘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與其說涼拌茶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菜更確切,它主要是在基諾族吃米飯時當菜吃的。
基諾族的另一種飲茶方式,就是喝煮茶,這種方法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鐘左右,當茶葉已經浸出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
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自古以來有飲嚼酸茶的習慣。採制酸茶一般在高溫高濕的5-6月間進行。先將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幼嫩的鮮葉,放人鍋內加適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葉趁熱裝在土罐里,置於陰暗處10-15天,使其發霉。
再將發霉的茶葉裝入竹筒內壓緊,埋人土中。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取出曬乾即可。
布朗族人喜歡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細細體會其獨特風味。酸茶也可用開水泡飲,具有解渴生津、幫助消化的作用。
每當夏季,布朗族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做上許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還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特別是小伙子提親訂婚,一包酸茶是送給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禮物。
千百年來,布朗族人不僅實踐總結出一整套製作酸茶的工藝,也總結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療疾的方法。將酸茶放人口中細嚼慢咽,味酸香間雜、甘爽俱備。假如配上一定的輔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藥效,又是味道佳絕的飲料。
酸茶配生薑,可用於治療痢疾。配菊花,可治暴發火眼,並有清風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對以米醋,可醫治牙痛。拌進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鹽,化痰祛火。摻上奶油,幫助消化。單嚼酸茶,提神清心。久嚼酸茶,身強體健,長壽延年。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製作方法較為奇特。首先砍一節碗口粗、 30厘米多長的鮮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內加上泉水,當作煮茶器具。然後找些乾枝落葉,當作燒料點燃於竹筒四周。當筒內水煮沸時,隨即加上適當新鮮茶葉,繼續煮沸,經3分鐘左右,即可將煮好的茶湯傾人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內,便可飲用。
拉祜族烤茶
飲烤茶是拉祜族古老而傳統的一種飲茶方式。方法是將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熱,然後放人茶葉,邊抖動邊烘烤,至茶色焦黃時,沖人沸水,去浮沫,再倒人開水,試嘗濃度適中,即可倒出飲用。這種茶味濃,飲後消除疲勞,精神大振。
拉祜族烤茶,在拉祜語中稱“臘所奪”。飲烤茶,通常分四道程式進行。
(1)裝茶抖烤。先用一隻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熱,然後放上適量茶葉抖烤,使茶受熱均勻,待茶葉葉色轉黃,並發出焦糖香為止。
(2)沏茶去沫。用沸水沖滿裝茶的小陶罐,隨即撇去上部浮沫,再注滿清水,煮沸3-5分鐘待飲。然後倒出少許,根據濃淡,決定是否另加開水。
(3)傾茶敬客。就是將在罐內烤好的茶水傾人茶碗,奉茶敬客。
(4)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認為,烤茶香氣足,焦香味濃,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總喜歡喝熱茶。
佤族苦茶
佤族喜歡苦茶。苦茶是佤族把自己加工的大葉綠茶用鍋烤成黃色、烤出香味,再放人底大口小的小陶缸里,約七成滿,然後注入清水,用炭火煎熬。缸內放入一小木片,不時地用木片把茶葉壓下,不讓其溢出缸外。第一次注人的水煎熬乾後,勵口人清水。大致煎熬到只剩一半水時,即可飲用。這種茶味釅而苦,故稱苦茶。佤族煎苦茶,一般是在中午和晚上。中午在田邊地頭,喝上一碗苦茶,能解渴去乏。晚上圍坐火塘,喝上一碗苦苯,能提神醒腦。
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飲茶中最講究的一種。喝三道茶很有學問。
第一,講究茶具:單耳小陶罐;白瓷藍釉花無把茶盅,分小、中、大三種;黑漆木製的茶托盤;燒水的銅壺;刨削核桃仁片的小推刨;撈茶渣的小漏勺。每件茶具都格外精緻,就像一件件工藝品。
第二,講究原料:茶葉以大理感通寺出產的感通茶和下關沱茶為首選,水選用蒼山泉水,通常不用井水、湖水、河水、自來水等。
第三,講究製作加工,這是三道茶最有學問的一環。
第一道是烤制苦茶。用銅壺在火盆鐵三角架上把水燒開,同時在栗炭火上把小陶罐燒熱,待罐底變成灰白色時,把茶葉放入罐中,手執罐耳不斷抖動,反覆數十次。茶葉在罐中翻滾,待茶葉發熱略作伸長狀、色變微黃,可聞到茶葉香味時,即注入少許開水。
第二道是甜茶,在盅中放人用推刨削成薄如蟬翼的核桃仁片,金黃泛紅的紅糖屑,雪白的爆米花,再用同第一道茶一樣烤制的茶湯注入盅中飲用。
第二道茶微苦中帶香甜,十分可口。
第三道是回味茶,把茶水注入盅後,加放數粒花椒、幾片生薑、少許桂皮屑和蜂蜜。這道茶把各種不同的味道融為一體,茶之苦,姜之辣,桂之鮮,花椒之麻,蜂蜜之甜,有一種苦、辣、麻、甜俱全之感,使人回味無窮,令人飲之難忘。
納西族“龍虎鬥”
納西族“龍虎鬥”的納西語叫“阿吉勒烤”,其飲用方法非常有趣。先將一小把曬青綠茶放入小陶罐,再用鐵鉗夾住陶罐在火塘上烘烤,並不斷轉動陶罐,使之受熱均勻。待茶葉焦黃、茶香四溢時,沖人熱開水。接著像煎中藥一樣,在火塘上煮沸5—6分鐘,使茶湯稠濃。同時,另置茶盅一隻,內放半盅白酒,再沖人剛熬好的茶汁(注意,不能反過來將酒倒人茶汁中),即成“龍虎鬥”。這時茶盅中發出“嗤——”的聲響,待聲音消失後,就可將“龍虎鬥”茶一飲而盡了。有時還要在其中加上一些辣子,使“龍虎鬥”更富於刺激性。
納西族人認為,用“龍虎鬥”治療感冒,比單純吃藥要靈驗得多。將“龍虎鬥”趁熱喝下,會使人渾身發熱,祛濕冒汗,睡一覺後,就會感到頭不再昏,全身有力,感冒也就完全好了。
調製“龍虎鬥”,一般取茶葉5-10克。酒量因各人情況以適宜為度。“龍虎鬥”,對於常年身居高濕悶熱山區的居民來說,確實是一種強身保健的良藥。
僳僳族油鹽茶
油鹽茶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它是酥油茶的一種,又名“雷響茶”。
油鹽茶的製作方法,同藏族的打酥油茶有相同之處,但又有其別具一格的方式。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煮開,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後將大瓦罐里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熬5分鐘後,濾出茶渣,將茶汁倒人酥油桶內。倒人兩三罐茶汁後加入酥油,再加人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雞蛋等。最後將鑽有一個洞的放在火中燒紅的鵝卵石放人酥油桶內,使桶內茶汁“哧哧”作響,猶如雷響一般,故又名“雷響茶”。響聲過後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為霧狀,均勻溶於茶汁中。打好後倒出,趁熱飲用。這種飲用方式能增進茶汁的香味和濃度。
油鹽茶也是一種以茶為主料的多種原料混合而成的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澀中帶甘,鹹里透香。它既可以暖身,增加人體的抗寒能力,又可以補充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成分,有益於健康。
藏族酥油茶
據說,藏族飲酥油茶的風俗習慣,還應歸功於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人藏時,帶去了內地的茶葉,提倡飲茶,而且親制乳酪和酥油,創製了酥油茶,賞賜大臣,自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賜臣敬客的隆重禮節,並由此傳播到民間。 酥油茶的製作原料,除了茶葉之外,還有酥油、鹽巴和各種作料,如核桃泥、芝麻粉、花生仁、瓜子仁和松子仁等。作料可根據不同的愛好或飲者的口味有所選擇或增減。
製作酥油茶時,先把茶葉搗碎,倒人茶壺,煮沸半小時;同時,把100克酥油、5克精鹽、少許牛奶倒進乾淨的茶桶內,根據需要配好的其他作料,如核桃泥、芝麻粉等,也在此時一起放人。待茶水(約2.3千克左右)熬好後,即倒人。接著,用拉桿上下來回有節奏地舂打幾十下(約5分鐘),再放進酥油50克,再繼續舂打 1-2分鐘。最初舂打時,茶桶里會發出“伊啊、伊啊”的聲音,直到聲音變成“嚓伊、嚓伊”時,酥油、茶、鹽及其他作料已混為一體,即成。酥油茶打好以後,全部倒進茶壺內加熱1分鐘左右即可,但不可煮沸,以免茶油分離,這樣的酥油茶就不好喝了。倒茶飲用時,有時還要輕輕搖晃幾下茶壺,使水、乳、茶、油交融,滋味就更香美可口。
苗族打油茶
打油茶,又稱“煮油茶”,是當地漢、瑤、壯、苗等族傳統食物。主要原料為茶葉、油、米花,副食品有花生、豆類、蔥與各種綠葉菜、魚蝦、豬雞肉與內臟、米粉、水圓等,將糯米蒸熟晾乾成為“陰米”。將“陰米”放人滾油炸成米花。將所備副食品或炒,或煮,或切。將茶葉用油炒,加水,煮成“油茶水”。進餐時,主客圍坐火塘邊,主婦把碗擺在桌上,每碗放一些蔥和綠葉菜,用滾油茶水燙之,再加一些副食品。每碗少而精,一輪又一輪地邊吃邊談,吃時不用筷或每人只用一隻筷子。日常食用時,副食品可多可少。或只飲油茶水,或只用油茶水泡冷飯。只用油茶水,米花者,稱為“淡油茶”、“素油茶”、“空油茶”。傳說唐代已有打油茶之俗。。
彝族鹽巴茶
彝族支系拉烏人飲食中是少不了“鹽巴茶”的。“鹽巴茶”的沖泡方法是這樣的:先將特製的、容量為200-400毫升的小瓦罐洗乾淨,這是煮茶的茶具。茶葉通常是清毛茶、餅茶或是其他緊壓茶。將洗淨的小瓦罐放在火塘上烤燙,再抓一把(約5克)清毛茶或事先敲碎的餅茶,讓其在罐中烤,當茶葉被烘烤到“噼啪”作響,並散發出茶葉的焦香味時,再將火塘旁茶壺裡的開水向瓦罐內緩緩衝人。瓦罐內茶水很快就沸騰起來,衝出泡沫。一般第一次沖泡的茶汁可以倒掉,因為不太乾淨。第二次加開水至滿,煨煮5分鐘後,將用線紮緊的鹽巴塊(井鹽)投入茶湯中,抖動一會兒提起拿走,使茶湯略有鹹味。也有的是將適量的鹽巴塊直接投入茶湯中,再用筷子攪拌三五圈。這時,就可以把瓦罐移出火塘,再將瓦罐內濃茶分別倒於瓷杯中,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根據各人的口味加開水沖淡後飲用。這種茶湯色橙黃,既有濃烈的茶香,又有適口的鹼味,喝起來特別能消除疲勞。一般每烤一次,可沖飲三四道。彝族兄弟喜歡邊飲邊煨,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