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寧

緬寧,是臨滄縣(今臨翔區)的舊稱。是雲南省通往緬甸乃至東南亞的門戶之一,自古就有商貿往來,且緬寧之緬與緬甸之緬相同,預示祖國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共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寧
  • 時間:清代乾隆十二年
  • 舊稱:臨滄縣(今臨翔區)
  • 特點:其文化底蘊深厚,傳承久遠
歷史沿革,由來,

歷史沿革

“緬寧”是臨滄縣(今臨翔區)的舊稱,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至1954年,此名共沿用了207年,其文化底蘊深厚,傳承久遠。
“緬寧”名由何來,據史書記載,乾隆時期,當地名為勐緬,時土官爭立,朝廷得知,派官員治理,廢土官設流官管理,史書稱之為“改土歸流”,同時也將“勐緬”改為“緬寧”,並由乾隆皇帝“欽定”。《緬寧廳鄉土志》載:“國朝乾隆十一年,承襲者名君錫,兄弟爭立,相仇殺,上官知之,遂改土歸流設通判,賜名曰‘緬寧’,為順寧府分防”。可見改土歸流的原因。再看其他史書怎樣記述,《西南邊城緬寧》記載:“……總督張允隨請改土歸流,於是自乾隆十二年起,通判由順寧府屬的右甸移來,‘緬寧’二字也便由皇帝老官‘欽定’下來了”。《臨滄縣誌》載:“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頒賜稱緬寧,意為邊遠安寧”。回首緬寧,兩百多年的文化積澱,是臨滄縣(今臨翔區)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以來最長的一個時期,體現出“緬寧”一詞較強的歷史性。

由來

皇帝欽定,自然有一定的內涵在裡面,究竟“緬寧”一詞有什麼含義,再來看看《西南邊城緬寧》的記述:“為什麼要叫‘緬寧’呢?一則是照說文上註解:緬:細絲也,綿邈之稱也;寧:安也,是即邊遠安寧之意;二則是這兒原名‘勐緬’今因土官爭立而改流,自然希望它永遠安寧下去,不再紛亂,定名為‘緬寧’即‘勐緬從此安寧’之意;三則是與勐緬鄰近的緬甸,由明以來為國家邊患,……緬甸安寧無事,自是臥在京師的龍榻上的‘孤家’迫切的願望。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可知這地方之所以命名為‘緬寧’意思就在‘禱祝鄰近緬甸的邊遠勐緬永久安寧下去’”。邊疆安寧便成為史書對“緬寧”的詮釋。
“緬寧”之緬,沿用“勐緬”之緬,系傣語音譯的漢字,其意為拉祜、夷人(《臨滄縣民族志》第1頁)。因“緬寧”為改土歸流時漢族等各民族大量湧入的時期命名,“緬寧”一詞是用漢族文字、傣族語音表述拉祜等民族。足見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共融的民族大家庭關係。其意還具有:各民族和平共處、團結安寧之意。其間的邊疆、民族睦鄰友好,也就是“緬寧”一詞表述的民族性,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是選定地名的一個取向和主題,值得研究。寓意深刻,表露出皇帝對邊疆對少數民族的熱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