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蛙口夜鷹

茶色蛙口夜鷹

茶色蛙口夜鷹(學名:Podargus strigoides)是蛙口夜鷹科、蛙口夜鷹屬的一種鳥類。雄雌相似,體長約長35-50厘米。是一種大頭、矮胖的鳥,由於其夜間活動的習性和相似的顏色,經常被誤認為是貓頭鷹。眼睛黃色,闊喙上有一束羽毛。可以用喙發出響聲。

棲息環境包括當地任何有樹木和一些空地的地方,可以在任何棲息地類型中找到,包括森林和林地、灌木叢和石南植被以及稀樹草原。該物種在夜間飛行獵食,早上會留在樹上,等待獵物的到來。它們會用喙捕捉獵物而不用鉤爪,有時從樹上沖往地上捕捉獵物。它們的飛行能力不是很強,並且沒有攻擊能力,因此遇到危險時依賴保護色和擬態躲避捕食者,它們的偽裝很好,當一動不動時會被當作是樹幹的一部分。主要捕食昆蟲,偶爾也會捕食青蛙、蜥蜴、壁虎、老鼠以及一些小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

茶色蛙口夜鷹成雙成對的生活,直至另一方死去。它們於每年的8-12月交配。雌雄會住在同一個巢中,並會修理鬆散及不整齊的部分。雌鳥與雄鳥交配後,會在巢中產下2-3枚卵。雄鳥及雌鳥會輪流看守蛋,約於30日就會孵化。分布於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幾個最大的近海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色蛙口夜鷹
  • 拉丁學名:Podargus strigoides
  • 別名:茶色蟆口鴟
  • 外文名:Tawny Frogmouth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蛙口夜鷹目
  • 蛙口夜鷹科
  • :蛙口夜鷹屬
  • :茶色蛙口夜鷹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801)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適溫,聲音,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

動物學史

茶色蛙口夜鷹於1801年由英國博物學家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首次描述。它的具體“種”加詞源自拉丁語strix“貓頭鷹”和oides“形式”。茶色蛙口夜鷹屬於"蛙口夜鷹屬"(Podargus),該屬包括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另外兩種蛙口夜鷹:雲斑蛙口夜鷹(Podargus ocellatus)和巴布亞蛙口夜鷹(Podargus papuensis)。蛙口夜鷹在夜鷹目中形成了一個明確的群體。雖然與貓頭鷹有親緣關係,但它們的近親是油鴟林鴟裸鼻鴟林鴟科。蛙口夜鷹最早的化石證據來自始新世,這意味著它們在第三紀早期從它們最近的親戚中分化出來。
蛙口夜鷹這種“假貓頭鷹”造成了貓頭鷹世界的許多混亂。事實上,這類鳥根本不是貓頭鷹。貓頭鷹屬於鴞形目,而茶色蛙口夜鷹(Podargus strigoides)有時被歸入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在澳大利亞,該目還包括翠鳥笑翠鳥。然而,在其他一些分類法中,尤其是西布利(Sibley,)的分類法中,蛙口夜鷹確實屬於鴞形目,但與真正的貓頭鷹相比,被分為不同的亞目,即夜鷹亞目(Caprimulgi)和夜鷹下目(Podargides)。2021年,鄭光美的《世界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二版),引用國際鳥盟的新劃分,將所有的“蛙口夜鷹”歸屬為新的獨立的“蛙口夜鷹目”。
蛙口夜鷹舊稱蟆口鴟,它造成混亂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一種與貓頭鷹一樣具有斑駁而神秘的圖案的鳥類,眼睛很大,並且與許多貓頭鷹物種保持著相同的夜間活動習慣。更令人困惑的是,布克鷹鴞(Ninox boobook)的叫聲經常被錯誤地認為是茶色蛙口夜鷹。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茶色蛙口夜鷹有時被錯誤地稱為莫雷鴞(Morepork)或莫鴞(Mopoke)。還有其他種類的蛙口夜鷹經常與貓頭鷹混淆,但茶色蛙口夜鷹是最常被誤認為貓頭鷹的一種。只有經過仔細檢查,人們才會發現這兩個物種之間的顯著差異。

形態特徵

茶色蛙口夜鷹體長34-530厘米,翼展65-98厘米,體重200-650克。是中型至大型的蛙口夜鷹。羽毛淺灰色,有很深的條紋和深炭灰色斑點。上體一般呈深色,前額和頭頂有大量深灰色條紋,頭部兩側呈淺灰色。喙基部上方長有羽毛狀的長鬃毛,在中線形成一簇波峰狀的鬃毛。背部、翅膀和上尾呈深灰色和淺灰色斑駁,初級飛羽上有白色斑點。下體淺灰色,有深灰色的細條紋。翅下呈淺灰色,初羽上有不明顯的深色斑紋。虹膜黃色。喙呈藍灰色,略帶鉤狀,尖端有飾毛,極其寬大,張開巨大的嘴。腿和腳呈藍灰色且虛弱。還有一種紅褐色的形式。
就平均體重(如果不是最大體重)而言,茶色蛙口夜鷹比其近親巴布亞蛙口夜鷹要小一些。茶色蛙口夜鷹身體粗壯而緊湊,翅膀圓潤,腿短。它們的喙又寬又重,呈橄欖灰色到黑色,喙尖鉤住,頂部有獨特的鬃毛。它們的眼睛又大又黃,這是貓頭鷹的共同特徵。然而,它們不像貓頭鷹那樣面向前方。
茶色蛙口夜鷹具有三種不同的顏色變形,灰色在兩性中最常見。這種變體的雄性上體為銀灰色,有黑色條紋,下體略淺,有白色鑲邊和棕色到紅褐色斑點。這種形態的雌性通常更黑,有更多的紅褐色斑點。指名亞種的雌性有栗色變體,澳北亞種有紅褐色變體。白化病或白化病的全白色異常羽毛已經被記錄在案。

近種區別

茶色蛙口夜鷹和貓頭鷹都有斑駁的圖案、大眼睛和異蹄足。
  • 貓頭鷹擁有強壯的腿、強大的爪子和腳趾,它們具有獨特的靈活關節來捕捉獵物。茶色蛙口夜鷹更喜歡用喙捕捉獵物,而且它們的腳相當虛弱。
  • 茶色蛙口夜鷹在露天棲息,依靠偽裝進行防禦,並在樹叉上築巢,而貓頭鷹則隱藏在茂密的樹葉中棲息,並在樹洞中築巢。
  • 茶色蛙口夜鷹具有寬闊、朝前的喙,用於捕捉昆蟲,而貓頭鷹則具有狹窄、朝下的喙,用於撕碎獵物。
  • 茶色蛙口夜鷹的眼睛位於臉的一側,而貓頭鷹的眼睛則完全位於臉的前方。
  • 貓頭鷹有完整或部分面盤和大而對稱的耳朵,而茶色蛙口夜鷹則沒有。

棲息環境

茶色蛙口夜鷹棲息於澳大利亞幾乎任何有樹木和一些空地的地方。幾乎可以在任何棲息地類型中找到,包括森林和林地、灌木叢和石南植被以及稀樹草原。然而,該物種很少出現在茂密的雨林和沒有樹木的沙漠中。它們在河桉和木麻黃稠密的地區大量出現,如果這些地區有樹木,就可以在河道上發現它們。茶色蛙口夜鷹在郊區很常見,它們已經適應了人類的存在。據報導,它們在有樹木的公園和花園中築巢。
在澳大利亞大陸的一些地區,冬季夜間溫度經常接近或低於0℃,夏季的極端溫度可能超過40℃。夏季高溫和冬季低溫給整天棲息在戶外的茶色蛙口夜鷹的體溫調節帶來了挑戰。但它們能適應這些極端氣候。

生活習性

行為

茶色蛙口夜鷹利用神秘的羽毛和擬態來偽裝自己。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呈現出棍子般的姿勢,脖子伸直,羽毛緊緊地貼在身體上。這些鳥在白天有策略地棲息在低矮的樹枝上,巧妙地與樹木融為一體。它們銀灰色的羽毛上裝飾著白色、黑色和棕色的條紋和斑點圖案,使它們能夠無縫地融入斷裂樹枝的外觀,使它們在白天的強光下幾乎看不見。
夜間活動。早上會留在樹上,等待獵物的到來。它們會用喙捕捉獵物而不用鉤爪,有時從樹上沖往地上捕捉獵物。它們的飛行能力不是很強,並且沒有攻擊能力,因此遇到危險時依賴保護色和擬態躲避捕食者——它們的偽裝很好,當一動不動時會被當作是樹幹的一部分。
為了表現出適應能力,茶色蛙口夜鷹通常會選擇一段有折斷跡象的樹枝,棲息在上面,頭以獨特的角度優雅地向上傾斜。這種姿勢,加上它們又大又寬的喙,使得它們看起來很相似。通常,一對茶色蛙口夜鷹會並排站立,同時將頭向上傾斜。只有當接近時,它們才會從隱藏的位置出現,要么逃跑,要么向潛在的捕食者發出警告信號。

適溫

冬季,食物供應急劇減少,冬前體內脂肪儲存只能提供有限的能量供應。茶色蛙口夜鷹如果不花大部分的日日夜夜時間就無法在冬季生存。麻木會顯著減慢心率和新陳代謝,從而降低體溫,從而實現能量保存。蟄伏與冬眠不同,它只持續相對較短的時間,通常是幾個小時。淺度麻木會持續幾個小時,並且是冬季每天都會發生的情況。黎明麻木發作時間較短,體溫下降幅度可能小至0.5-1.5℃,而夜間麻木發作持續數小時,體溫最多可降低10℃。
在冬季和夏季,觀察到茶色蛙口夜鷹在樹枝上的方向存在顯材差異。在夏季,當光照強度達到最大時,它們傾向於選擇不會全天暴露在陽光下的樹枝上的位置。生理測試表明,它們無需張開喙就能將呼吸頻率提高三倍。然而,當它們的體溫升高4-5°時,它們就會開始喘氣。面對進一步的熱應激,茶色蛙口夜鷹會充血口腔中的血管,以增加流向頰部區域的血液,並產生粘液,有助於在吸入時冷卻空氣,從而使身體降溫。
在冬季,茶色蛙口夜鷹會選擇朝北的位置,在更容易受到陽光照射的樹枝上,以增加體溫。在冬季,結對棲息和擠在一起分享身體溫暖也很常見。白天,茶色蛙口夜鷹有時會棲息在地上曬日光浴,一動不動長達5分鐘。在此期間,鳥兒張開喙,閉上眼睛,並將頭轉向一側,讓陽光透過厚厚的羽毛層。

聲音

當面臨威脅時,成年茶色蛙口夜鷹會發出獨特的警報聲,向幼鳥發出信號。這種叫聲指示幼鳥保持沉默和不動的狀態,確保它們天然的羽毛偽裝保持完整和不受影響。這種行為和外表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強調了這些鳥類為確保它們在環境中生存而採用的策略。典型的叫聲是低沉、共鳴和腹語的“oom-oom-oom-oom-oom”,五秒鐘內發出約八次叫聲,每個“oom”持續約半秒,並以最多可達的爆發次數發出——30秒。
茶色蛙口夜鷹的發聲範圍很廣,可以發出有關性別、領地、食物或捕食者的信息。它們通常使用低振幅和低頻聲音進行交流,儘管它們的一些警告尖叫聲可以在數公里之外聽到。雛鳥會發出許多獨特的叫聲來表達痛苦、飢餓和恐懼。青少年保持這個範圍,同時發出大聲乞討的聲音。雛鳥、幼鳥和成鳥都會發出低幅度的騷擾叫聲,以吸引家人的注意。當在休息期間受到干擾時,它們會發出類似於蜜蜂的輕微警告嗡嗡聲,而當受到威脅時,它們會發出響亮的嘶嘶聲並用喙發出咔噠聲。
在繁殖季節之前和期間,雄性和雌性會進行由呼叫序列組成的二重唱,這些呼叫序列要么在伴侶之間交替進行,要么同時進行。茶色蛙口夜鷹在繁殖季節也會發出獨特的鳴叫聲。

食性

茶色蛙口夜鷹鳥是肉食性的,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有效的害蟲防治鳥類之一,因為它們的飲食主要由被視為害蟲或房屋、農場和花園中害蟲的物種組成。它們的大部分食物是大型夜間活動昆蟲,大量無脊椎動物被消耗以補充足夠的生物量。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青蛙和鳥類也被吃掉。
在白天,健康的茶色蛙口夜鷹通常不會主動尋找食物,儘管它們可能會張開嘴坐著,當昆蟲進入時就會猛地閉上嘴。隨著黃昏的臨近,它們開始積極尋找食物。茶色蛙口夜鷹鳥主要通過從樹上或其他高處棲息處猛撲來進食,並用喙高精度地從地面上捕捉大型昆蟲或小型脊椎動物。一些較小的獵物,例如飛蛾,可以在飛行中被捕獲。覓食飛行包括短距離、搶奪樹葉、樹枝或空中的飛行。
茶色蛙口夜鷹不會吃掉地面上或當場飛行中收集的獵物,除非獵物非常小。捕獲的獵物被銜在喙尖並帶到附近的樹枝上,然後在那裡進行處理。昆蟲在被吞下之前通常會在喙的邊緣被製成漿狀,而較大的獵物(例如蜥蜴或老鼠)通常會在食用前通過用力猛擊樹枝來殺死。
食物主要是捕食昆蟲,比如蛾子、蟬、蚜蟲、甲蟲、黃蜂、螞蟻等,節肢動物、蜘蛛、昆蟲、蝸牛、蛞蝓、蠕蟲、蜘蛛、蠍子、蜈蚣、馬陸等小型獵物,偶爾也會捕食青蛙、蜥蜴、壁虎、老鼠以及一些小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

分布範圍

茶色蛙口夜鷹分布於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幾個最大的近海島嶼。遍布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但昆士蘭州西部、北領地中部和納拉伯平原的大部分地區除外。在塔斯馬尼亞州,它們在該州北部和東部地區很常見。
茶色蛙口夜鷹
茶色蛙口夜鷹分布圖

繁殖方式

茶色蛙口夜鷹會形成終生的夥伴關係,一旦建立,配對通常會在同一領地停留10年或更長時間。建立和維持身體接觸是它們終生聯繫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繁殖季節,成對的鳥類緊密地棲息在同一根樹枝上,身體經常接觸。雄性通過用喙輕輕撫摸雌性的羽毛來進行梳理,每次可以持續10分鐘或更長時間。該物種成雙成對的生活,直至另一方死去。
繁殖季節為8-12月,但乾旱地區的個體會因大雨而繁殖。雄性和雌性都通過收集樹枝和樹葉並將它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來共同建造巢穴,巢通常放置在水平、分杈的樹枝上,直徑可達30厘米。鬆散的樹枝堆在一起,並放置落葉層和草莖以軟化內巢。巢穴非常脆弱,很容易瓦解。
雌鳥與雄鳥交配後,會在巢中產下1-4枚卵。卵白色、橢圓形、略帶光澤。雄鳥及雌鳥會輪流看守卵,孵化期約30天。它們會一同的哺育雛鳥。一隻夥伴棲息在附近的樹枝上,為孵卵夥伴提供食物。一旦孵化,父母雙方都會合作為幼鳥提供食物。雛鳥孵化後在25-35天后長出羽毛,在此期間它們的體重達到成年體重的一半,此後就可以離巢過自己的生活。

亞種分化

茶色蛙口夜鷹(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茶色蛙口夜鷹澳西亞種
Podargus strigoides brachypterus
Gould, 1841
2
茶色蛙口夜鷹澳北亞種
Podargus strigoides phalaenoides
Gould, 1840
3
茶色蛙口夜鷹指名亞種
Podargus strigoides strigoides
(Latham, 1801)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茶色蛙口夜鷹的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導該物種普遍常見(del Hoyo et al. 1999年)。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該物種種群數量保持穩定。

主要威脅

茶色蛙口夜鷹面臨著人類活動和寵物的許多威脅。它們在覓食期間經常在鄉村道路上死亡或受傷,因為它們在追逐車頭燈光束中照亮的昆蟲時飛到汽車前面。大規模的桉樹土地清理和強烈的叢林大火對它們的種群數量也構成嚴重威脅,因為如果它們的家園被毀,它們往往不得不搬到其他地區。家貓是茶色蛙口夜鷹最重要的外來捕食者,狗和狐狸偶爾也會殺死這些鳥。當茶色蛙口夜鷹猛撲捕捉地面上的獵物時,它們恢復飛行的速度很慢,並且很容易受到這些掠食者的攻擊。
由於它們已經適應了與人類近距離生活,因此茶色蛙口夜鷹接觸農藥的風險很高。繼續廣泛使用殺蟲劑和齧齒動物毒藥是危險的,因為它們會殘留在目標動物的系統中,並且對於食用它們的茶色蛙口夜鷹來說可能是致命的。這些毒素的影響通常是間接的,因為它們可以被吸收到脂肪組織中,直到冬天,脂肪沉積物被吸收並且毒素進入血液時,鳥類才會出現明顯的健康不良跡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