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10-12mm,翅展30-35mm。體黃褐色。前翅橙黃色或黃褐色,中部有2條黃白色橫帶,除前緣、頂角和臀角外,翅面滿布黑褐色鱗片,頂角有2個黑斑點。後翅橙黃或淡黃褐色,外緣和緣毛黃色。腹部末端有成簇黃毛。雄蛾體長約10mm,翅展20-26mm。體、翅色澤隨世代不同而異:第一代黑褐色,第二、第三代多為黃褐色或橙黃色,少數為黑褐色。前翅中部亦有2條橫帶,頂角有2個黑斑。後翅色澤同前翅。
卵
扁圓形,淺黃色,直徑0.6-0.8mm。卵塊橢圓形,中央為2-3層重疊排列,邊緣為單層排列,表面覆蓋黃色絨毛,每一卵塊有卵百餘粒。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約20mm,圓筒形。頭紅褐色,胸腹部淺黃色,氣門上線褐色,上有白線1條,伸達第八腹節。自前胸至第九腹節,每節具毛瘤8個,以腹部第一、二、八節亞背線上的毛瘤最大。毛瘤上有白色細毛。
蛹
體長8-12mm,圓錐形,黃褐色,密生黃色短毛,末端有鉤狀尾刺。繭薄土黃色。
發生規律
多數茶區 一年發生4代,以卵塊附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蟲群集性強,2齡後逐漸分散為害。
生活習性
中國
江蘇、
浙江、
安徽、
四川、
貴州、
陝西年生2代,
江西、
廣西、
湖南3代,
福建3~4代,
台灣5代,以卵在樹冠中或下層1m以下的萌芽枝條或葉背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蟲群集為害,老熟後於5月中旬群集樹下,在枯枝落葉下,根際四周土中化蛹。5月下旬羽化,卵產在葉背或樹幹上。每雌產卵50一300粒成l卵塊,上覆尾毛。6月中旬2代幼蟲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3代幼蟲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主要天敵有茶毛蟲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蟲絨繭蜂等。
防治方法
1.發生嚴重的茶園每年11月至翌年4月,
人工摘除卵塊,逐園逐叢檢查,發現葉背有黃色絨毛狀的卵塊,將其葉片摘除,在
幼蟲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個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個大盆,大盆內放一些水並加入農藥,放在茶園胎近,待茶毛蟲及茶毒蛾孵化後爬出來,掉在藥水中,即可將其殺死,而寄生蜂羽化後可飛回茶園消滅此類害蟲。
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蟲,集中殺死,同時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將其震落捕殺。
3.於成蟲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時點燈誘殺即用100瓦
電燈泡或汽油燈高懸於茶叢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蟲撲燈掉水而死。
4.結合拼作深埋結繭蟲蛹。
5.生物農藥防治,用天力ii號(0.12%的滅蟲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稀釋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億~2億個孢子)l千克兌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億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兌水稀釋2000倍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