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栽培史

茶樹栽培史

栽培茶樹歷史:先民用茶的歷史過程,是由藥用、食用到飲用。自原始社會開始採集、利用茶葉,嘗試栽培茶樹,至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後,茶葉需要量增加,茶樹栽培才得以迅速發展並向外傳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樹栽培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tea culture
  • 定義:先民用茶的歷史過程,是由藥用、食用到飲用
發展歷史,近代發展,

發展歷史

人工栽培茶樹的歷史。中國最早發現茶樹、栽培茶樹,歷史上世界其他產茶國關於茶的種植、利用知識均系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傳人。先民用茶的歷史過程,是由藥用、食用到飲用。自原始社會開始採集、利用茶葉,嘗試栽培茶樹,至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後,茶葉需要量增加,茶樹栽培才得以迅速發展並向外傳播。四川地區在上古時代為茶葉生產中心,漢末《桐君錄》記述東漢有五六個產茶地。北魏楊墟之《洛陽伽藍記》有南方普遍飲茶的記載,長江中下游地帶均已廣泛種植茶樹。唐代是茶葉生產興盛期,飲茶普及,有八大茶區,出現專營大茶園,陸羽寫成專著《茶經》,成為茶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茶經》對茶樹性狀、生態條件、品種資源、繁殖方法、採摘標準等技術要求均有較明確概念或提出最初嘗試,茶葉產地達43州。宋代《東溪試茶錄》對福建茶樹品種資源提出科學分類方法與標準,《北苑別錄》提出茶園“開畲”深耕技術,福建開始在茶園間種桐、橘、梅、松等植物,南宋產茶有66州。元代全國茶葉產量已達10萬噸。清代茶區擴大,開始大面積經營,茶園栽培管理更精細。由原叢播種植,改創出叢播育苗移栽種植法,台刈、修剪技術已見記述,南部茶區采秋茶也成慣例,茶葉產量達15萬噸。

近代發展

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茶葉產量降到最低點,是中國茶業受掠奪、摧殘的衰落時期。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墾復荒蕪茶園、改造叢式老茶園、建立條栽密植專業茶園。70年代起,在單、雙行條植基礎上進行矮化密植速成高產栽培試驗,對低產茶園採取改樹、改土、改園等措施,開展綜合豐產配套栽培模式試驗。90年代初,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益的“一優兩高”茶葉配套栽培技術,促進了茶葉科學栽培進程與茶業生產發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