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

茶品

茶品,即二十四茶品、茶道。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道也為人道也。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鍊人格,超越自我——靜也。茶藝是茶道的載體,茶道是風雅藝術。丁以壽:“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品
  • 含義:二十四茶品、茶道
  • 用途:修身養性
  • 記載書籍:《秋夜試茶
茶品簡介,茶品分類,茶品來源,沖泡方法,第一泡,第二泡,綜評,茶道分類,茶道精神,茶道流派,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世俗茶道,

茶品簡介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莊“虛靜觀復法”是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中國茶道“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茶品分類

人品:清、雅、簡、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茶品:清、香、甘、淡
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香:其嗅如蘭。
甘:其甘如薺。
淡:淡而有味。
茶品茶品
水品:清、活、甘、冽
清:水質澄澈、純淨。
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甘:水味甘香。
冽:水味清寒。
火品:明、活、潔、燥
明:有火光。
活:有火焰。
潔:無異味。
燥:無濕氣。
茶器品:質、朴、雅、素
質:質地純正。
朴:形制古樸。
雅:以秀雅為尚。
素:以素器為尚。
茶室品:簡、古、通、幽
簡:結構簡潔、明快。
古:形制簡古、樸素。
通:布局開放、通透。
幽:環境清幽、秀雅。

茶品來源

1、自購,預計生產日期:2000年4月,易昌號系列特殊茶品,為香港羅姓茶商定購,400g普洱生茶餅。
茶
2、評鑑茶具:中式小秤,160ml白瓷蓋碗, 40cc青瓷茶杯,玻璃公道茶海,桶裝礦泉水,電磁爐,不鏽鋼茶壺,秒表。
3、評鑑方法:觀察茶餅外形,聞乾茶作記錄。取20g茶樣面,里,底都有,混勻。取其中5g為樣。將茶樣放入160ml白瓷蓋碗,不洗茶,加沸水約150ml,悶泡5分鐘出湯倒入玻璃茶海。取40cc品鑑,觀湯色,看葉底。第二泡同樣5分鐘悶泡,同上述品鑑。
評鑑意見
易昌號系列是昌泰茶行茶品系列中的開山之作,尤其1999年出品的易昌號系列更是目前極為追捧的陳年佳品。也是由於1999易昌的異軍突起,使得昌泰茶行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成為普洱茶界的新貴。我們今天品鑑的是早期昌泰茶行,為海外市場特別製作的一批易昌號,由於茶品的內飛上印有英文(內容:茶行名稱和製作人),原料是1999年原料壓制,故有稱為“1999易昌號英文版”。
觀外形:這個茶條索和餅面壓制的很漂亮,經過7年的時間,茶餅的完整度依然十分完好,從茶餅的陳化來看,茶葉褐黑光亮,可以看出很有易武茶的特點,聞乾茶有很正的陳茶香味,由於這個茶的存儲不錯,應為市場難得的乾倉老茶。

沖泡方法

第一泡

茶湯出來以後,茶湯黃紅清透明亮,十分可人,並帶濃烈的花蜜香,也有酸梅的香氣,但有微濕味(濕味不同於倉味,只是一種存在於潮濕環境中的一種味道)。茶湯入口,苦澀都已經很弱化了,口感的舒適程度也較突出,水路綿軟順滑,口腔中的香氣和醇厚的滋味在口中流動,喉嚨部位的甘甜與回甘生津都是突出而持久。
鐵觀音鐵觀音

第二泡

茶湯滋味依然突出,可是湯水的厚度有所下降,整體而言回甘生津都很明顯,淡雅滋味中泛出梅酸,使得舌頭二邊不停得冒水。香氣上弱了一些,原來濃烈的花蜜香,變為一股清新的蘭香,十分難得。從葉底來看這個茶,用料的級別較高,基本都是7級以上的茶葉,茶葉肥嫩,枝桿粗壯。由於存放的環境溫濕度都比較合適,所以從葉底來看,顏色基本一致呈黃褐色。

綜評

易昌號00年英文版,可以說是昌泰集團,早期茶品最具代表性的茶品之一,不管是喬木茶原料上的選擇,還是存放的過程,都是值得借鑑的。這個茶存放的不乾也不濕,7年的時間已經很具品飲價值。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越來越入佳境。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談不上,茶品不敢說。
按妙玉的說法,泡茶的水須要收梅花上的雪,用金玉杯裝了埋在地下五年才是正品。茶也要分清“六安”和“老君”的區別,飲茶更講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似此等張揚絕非我等常人所能及,也就無望攀附追求“世法平等”了。
然廟堂高潔卻很遠,妙玉清雅只一個。一個俗人沒有妙玉的高潔,沒有廟堂的清雅,俗在世間多年,卻一直嗜好飲茶。既少見西子湖畔的龍井,也未嘗太湖洞庭的碧螺,不曾見武夷絕壁的紅袍,也未聞福建安溪的觀音,就用瓦盆煮來鐵盆盛了,也一樣解渴,自也不用擔心人家把咱的茶具砸了扔了。
只要空閒,便有清茶一杯在手。端坐也好,沉思也罷,靜觀杯中沉浮,亦如身心飄蕩。喝得久了,看得長了,便慢慢感受箇中滋味的差別,也品出一番人生的感慨。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者,君子也。色淡淡的,香淺淺的,味澀澀的,既不特別親熱,也不格外疏遠。不會激情迸發,只是持續久遠。你對她情有獨鐘的時候,淡淡然。你對她無動於衷的時刻,煦煦然。茶之不濃不淡,不近不遠,不離不即,不親不疏,那份“度“的把握的多么恰當!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成敗得失皆枉然,能夠做到如此,也就真君子了。該有的都曾經有過,是幸福。有過,後來又放棄了,未必不是幸福。有或沒有,得或不得,求一個自然,得一個大自在,何樂不為?
茶
生命短暫若一片茶,本來就沒有什麼永恆,該品的時候就品,剩下的除了留在心裡的一抹記憶,就是將殘茶剩水一潑了之不必珍惜。為功名富貴窮盡一生,世間利祿紅塵來來往往,到頭來除了一軀殘身,就是剩在杯底的那分寧靜淡泊了。
然而過程一樣重要。茶,惟有苦澀才能提神。人,所有經歷都應珍惜。愛茶,愛的是那份苦澀醇香,還有那份舒展釋放。苦和香都是一種過程,舒展和釋放才是追求的根本。禪茶一味,悟道如水,似此等大境界,怕是身居廟堂的妙玉也難悟到,故此,倒藐視她們也不過是幫趨炎附勢之小人。
從用茶的角度去品味人生是種雅致,從做人的角度去體茶的禪意是種曠達。茶讓人在閒情逸緻中有機緣走進佛陀的世界,在行住坐臥間感受慈悲喜舍的情懷。如此薰陶下去,也接受了些須啟迪,讓人生能有所把握或逾越,也就足夠了。正如茶聖陸羽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用飲茶的思維看世事,用煮茶的心情做事情,執著於對生活情感和生命的愛,恪守人格操守的一份尊嚴,也不枉此生了。
端坐看茶。是茶醉人還是人醉茶,是茶讓人意亂情迷,還是人讓茶醉眼朦朧?竟然忘了是什麼茶,忘了是什麼水,不再去想與茶有關的一切。在忘乎所以的茶香中迷失,體味一種茶境優雅的無躁,通脫於氤氳物外的靈動。把紛擾混亂和喧囂嘈雜或煩心瑣事,統統置於腦後。在潮熱的蟬鳴中,倒找到了一份“天涼好個秋”的愜意。
這也乃品茶的一份功效吧。

茶道分類

飲茶修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三義,其構成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以茶道實踐的主體:宮廷茶道、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間茶道
以茶為主體:烏龍茶道、綠茶茶道、紅茶茶道、花茶茶道
茶道:修行類茶道、茶藝類茶道、風雅類茶道、技進類茶道
以地區:某地茶藝、表演型茶道、非表演型茶道、孔子茶道
宮廷茶道:唐朝宮廷飲茶不同於宋朝,宋朝宮廷飲茶不同於明朝,唐煎、宋點、明清泡。
茶道,吳覺農認為:“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陳香白(七藝一心)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精神

台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釋義如下:
茶品茶品
『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型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精神的不同理解
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茶品茶品
《“茶品”二十四題》:“二十四茶品及理解。人品:清雅簡淡。清:神形具清,要出淤泥而不染 雅:正人君子,不要被人說是俗不可耐 簡:舉止簡約大方得體不拘小節 淡:淡泊名利(這一點在我獲得名利以前很難做到)。茶品:清香甘淡。水品:清活甘冽。火品:明活潔燥。茶器品:質樸雅素。茶室品:簡古通幽?”。
《茶道二十四品》(作者:冷香齋主人):“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眾多品物之中,我推茶品第一。歷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閒較斗水之輕重,細參一甌之甘苦,於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面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唐·司空圖論詩有二十四品,冷香齋主人論茶也有二十四品。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現分述如下。”

茶道流派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求其極,很違情背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他們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茶品茶品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場,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