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茯苓豬苓,藥膳,用於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茵陳茯苓豬苓
- 材料:茵陳,茯苓、白芍、豬苓、澤瀉等
- 做法:水煎服
- 作用:涼血滋陰、化瘀止血等
茵陳茯苓豬苓,藥膳,用於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者。
茵陳茯苓豬苓,藥膳,用於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者。材料茵陳,茯苓各24克,當歸,白芍、豬苓、澤瀉、螻蛄、枳實各12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醋鱉甲各30克,海藻、昆布各12克。茵陳茵陳...
茵陳五苓糖漿,中成藥名。由茵陳、茯苓、豬苓、桂枝、澤瀉、蒼朮組成。具有通陽健脾,利濕除黃的作用。用於濕熱黃疸,濕重於熱,脘悶腹脹,納呆嘔惡,小便不利,舌苔黃膩。有效期 24 月 性狀 本品為棕紅色的粘稠澄清液體;氣香,味甜、微澀。主要功效 通陽健脾,利濕除黃。適用病症 用於濕熱黃疸,濕重於熱,...
茵陳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微旨論》卷下。主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組成 茯苓、桂枝各一兩,豬苓三分,滑石一兩半,茵陳蒿二兩。用法用量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放溫,分作四服。主治 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
茵陳五苓散由茵陳蒿、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朮等藥材製作而成,用於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有溫陽化氣,利濕行水之功能。組成 茵陳蒿末十分 4克 五苓散五分 2克 藥物組成 茵陳 4g ,白朮 9g ,赤茯苓 9g ,豬苓 9g ,桂枝 6g ,澤瀉 15g 。主治 ...
茵陳四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杏苑生春》卷三。主治發黃,渴飲水漿,小便亦少。組成 茵陳、澤瀉、白朮各一錢五分,茯苓、枳實、豬苓各一錢,山梔仁五分。用法用量 水煎熟,食前溫服。主治 發黃,渴飲水漿,小便亦少。附方 名稱:茵陳四苓湯 組成:茵陳、白朮、豬苓、赤茯苓、澤瀉 用法:研粗末,每服四...
茵陳五苓丸,清濕熱,利小便。用於肝膽濕熱,脾肺鬱結引起的濕熱黃疸,膽腹脹滿,小便 不利。成份 茵陳、澤瀉、茯苓、豬苓、白朮(炒)、肉桂。性狀 本品為灰黃色的水丸;氣香,味微苦。功能主治 清濕熱,利小便。用於肝膽濕熱,脾肺鬱結引起的濕熱黃疸,膽腹脹滿,小便 不利。規格 每20粒重1g。用法用量 口...
組成 茵陳、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陳皮各一錢,枳實、桔梗(去蘆)、甘草(炙)各五分。用法用量 水一大盅,生薑七片,煎服,不拘時候。主治 頭汗出,發黃。重要文獻摘要 《東醫寶鑑》:“茵陳茯苓湯,主治陰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三錢,作一貼,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各一錢,煎服。”
加減五茯散:是由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朮、茵陳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主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醫方大成卷六 【藥物組成】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澤瀉、白朮、茵陳各等分。【處方來源】《醫方大成》卷六引《濟生》。【方劑主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
三仁湯合茵陳五苓散主要藥物組成為綿茵陳、山梔等。方藥組成 綿茵陳30g,山梔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0g,杏仁10g,白朮15g,豬苓30g,茯苓30g,澤瀉12g,莪術15g。【加減】疼痛較甚可加延胡索、青皮;腹脹較甚者可加木香、大腹皮;發熱甚者可加知母、黃柏;黃疸較甚可加梔子、車前草。功效主治 清熱化濕。主治胰腺癌之...
茵陳清濕湯,藥品,主治濕熱傷脾,四肢睏倦,身體麻木,飲食不化,小便不利。茵陳清濕湯 藥物組成:茯苓(去皮)1錢,茵陳1錢,麥芽2錢,山梔(炒黑)2錢,蒼朮(炒)2錢,白朮2錢(土炒),黃芩(酒炒)8分,黃連(酒炒)8分,枳實(炒)8分,豬苓8分,陳皮8分,防己8分。處方來源:《玉案》卷三。...
黃白茵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七。主治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似拔,腰似折,手足俱冷,其腹脹大。組成 白芍、茯苓各一兩,豬苓三錢,茵陳一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黃連、半夏各五分。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感濕熱又感風邪,厥逆下利,舌卷囊縮,背曲肩垂,項...
黃精山楂茵陳湯是主治益氣養陰、活血清熱等的中成藥。藥物組成 黃精、山楂、茵陳、豬苓、茯苓、當歸、白芍、柴胡、板藍根、甘草。製作用法 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前空服,每服6劑為1療程。功用主治 益氣養陰,活血清熱,疏肝利濕。適用於各類肝炎引起的ALT(GPT)和TTT異常者。隨症加減 濕熱型而偏熱者加梔子、黃柏、...
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陽;二苓澤術桂分用,虛渴加參春澤湯;甘露寒水膏滑入,蒼附內寒附子蒼;茵陳發黃小便澀,食瀉合胃胃芩方。組成 五苓散(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加附子,蒼朮。主治 水停內寒。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御纂醫宗金鑒》:“五苓散,即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茯苓滲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壽世保元》卷三。主治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組成 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用法用量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主治 濕熱發黃,汗黃尿赤...
草果茵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為。具有行氣除滿,利濕退黃之功效。主治足太陰濕寒,舌灰滑,中焦滯痞。歌訣 草果茵陳茯苓皮,豬苓腹朴陳澤宜,寒濕中痞舌灰滑,溫痛開竅法頗奇。組成 草果一錢,茵陳三錢,茯苓皮三錢,厚朴二錢,廣皮一錢五分,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澤瀉一錢五分。用法...
茵陳白朮湯 陳白朮湯是一種中藥湯劑,可治療黃疸,腹脹心胸不寬。但要注意謹遵醫囑。組成 白朮1錢5分,白茯苓1錢,澤瀉1錢,茵陳1錢,豬苓8分,枳實5分,木通5分,木香4分,官桂2分,縮砂仁7分。主治 黃疸,腹脹心胸不寬。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薑3片,水煎,食前溫服。
斑黃雙解散是出自《松峰說疫》卷二,用於治療傷寒、瘟疫,斑、黃並發的一種藥散。藥物組成:茵陳、豬苓、茯苓、澤瀉(鹽水洗、焙)、炒梔、生地、甘草、白芍、當歸(酒洗)。處方來源:《松峰說疫》卷二。方劑主治:傷寒、瘟疫,斑、黃並發。臨床套用:斑、黃並發:從兄秉欽病發黃,旋即發斑。余往診視,甚覺...
利肝分水飲 利肝分水飲是一種中藥方劑。來源 《辨證錄》卷七。組成 龍膽草6克 茵陳9克 茯苓30克 豬苓9克 柴胡3克 車前子9克 白蒺藜9克 甘菊花15克 功效 開肝氣之郁,兼以分濕散熱。用法 水煎服。主治 肝氣鬱結,濕熱內蘊,致生肝疸。一身盡黃,目中尤甚,手足發冷,腰以上汗出不止,腰以下無汗。
清熱利濕合劑是一種藥品。功能主治清利濕熱,利膽退黃。適用於A型肝炎。清熱利濕合劑 【藥物組成】茵陳2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豬苓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紫背天葵15克,白朮6克,桂枝1克。【製作用法】在護肝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清熱利濕合劑,每次80毫升,每日3次。藥物按...
平胃滲濕湯是一種藥,由蒼朮、厚朴、豬苓、茯苓、木香、陳皮、蒼耳、澤瀉、甘草、茵陳組成,功效是主治濕郁發黃,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脈緩澀者。組成 蒼朮1錢半(炒),厚朴1錢半(制),豬苓1錢半,茯苓3錢,木香1錢半,陳皮1錢半,蒼耳3錢(炒),澤瀉1錢半,甘草5分,茵陳3錢。功效 調中滲濕。主治...
除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丹台玉案》卷三。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主治黃疸內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組成 茯苓、澤瀉、茵陳、豬苓各八分(各2.4g),黃芩、黃連、知母、天花粉、白朮各六分(各1.8g),防己、陳皮、青皮、蒼朮各三分(各0.9g)。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功用 清熱...
胃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四十二。主治谷疽不屬實熱者。組成 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主治 谷疽不屬實熱者。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谷疽熱實宜乎下,不實宜用胃疸湯,茵陳胃苓減草朴,連梔防己葛秦方。註:胃疸湯,即茵陳、蒼朮、陳皮、...
1.茵陳15克、豬苓12克、茯苓15克、白朮9克、澤瀉克、田基黃15克、黑山枝9克、膽草9克、乾地12克、藿香克、佩蘭12克、薏米仁15克。(本方適宜於濕的症狀多,熱的症狀少,濕重於熱的情況。)煎水內服。2.茵陳18克、山枝子9克、大黃6克後下、雞骨草15克、蒼朮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黃芩9克、黃柏9...
【藥物組成】茵陳30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澤瀉20克,豬苓15克,蠶沙12克,丹參30克,鬱金15克,山楂15克,柴胡6克,虎杖30克,七葉一枝花12克。運脾疏肝湯 【功用主治】運脾疏肝,清熱利濕。適用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隨症加減】 氣虛者證見神疲乏力,懶言,加黨參30克,炙甘草10克;瘀血明顯,證見脅...
【藥物組成】炙黃芪30克,黨參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葉1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半枝蓮15克,板藍根30克,虎杖20克,茵陳20克,苡米2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補虛祛濕湯 【製作用法】上藥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療程,一般用1~3療程。【功用主治】益氣健脾,補肝益腎,清熱利濕。疏肝理氣,適用於...
【藥物組成】1、肝炎Ⅰ號方:茵陳30克,焦山梔10克,生軍(後下)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絞股藍30克,垂盆草3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赤小豆30克。2、肝炎Ⅱ號方:茵陳30克,焦山梔10克,豬苓30克,茯苓30克,垂盆草30克,絞股藍30克,姜半夏10克,澤瀉10克,白朮10克,赤小豆30克。3、肝炎Ⅲ號方:...
分濁散 《分濁散》是出自《辨證錄》卷七的中醫處方。【組成】茯苓30克 車前子9克 豬苓9克 茵陳3克 梔子9克 【主治】濁氣下流膀胱,氣化不行,小便閉塞,一身發黃。
小便閉塞,水即走於陰器,熱散走於皮膚,故身黃。宜升胃中清氣以分利膀胱,則清升濁易降,水利熱易消。”2.《醫學集成》:“陽疸,日珠盡黃,顏色光亮,分濁散:茯苓一兩,豬苓、前仁、炒梔各三錢,茵陳一錢。或苓術茵陳湯:茯苓、焦術、苡仁各五錢,茵陳三錢,知母一錢,前仁四錢;便閉,加大黃。”
車前子等 出處 《世補齋.不謝方》治法 清利濕熱 止帶,佐以解毒殺蟲。藥物組成 豬苓 茯苓 車前子 澤瀉 茵陳 赤芍 丹皮 黃柏 梔子 牛膝 方藥解析 方中豬苓 茯苓 車前子 澤瀉利水滲濕止帶;赤芍 丹皮清熱,涼血活血;黃柏 梔子 茵陳 瀉熱解毒,燥濕止帶;牛膝利水通淋,引諸藥下行,使熱清濕除帶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