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白朮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茯苓白朮散,中藥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三。主治霍亂,吐瀉既多,津液暴亡,煩渴引飲不止。

基本介紹

  • 名稱:茯苓白朮散
  •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註,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滑石一兩(30g),寒水石、石膏、澤瀉、甘草各五錢(15g),白朮、茯苓、人參、桂枝各二錢半(9g)。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三錢(9g),開水送下,薑湯亦可。

主治

霍亂。吐瀉既多,津液暴亡,煩渴引飲不止。

方義

滑石、澤瀉可清熱利水;寒水石可以清熱;石膏可清熱除煩解渴;甘草可以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白朮、茯苓可以利水;人參可以生津止渴,大補元氣;桂枝可以溫通經脈,通陽化氣。諸藥合用對霍亂,吐瀉既多,津液暴亡,煩渴引飲不止有顯著效果。

附註

本方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溫經通陽,清解暑熱,利水滲濕,益氣補中,健脾益胃。

文獻摘要

《雜病源流犀燭》:“茯苓、白朮、人參、桂枝二錢半,滑石一兩,寒水石、石膏、澤瀉、甘草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開水或生薑煎湯調下。治中暑,霍亂吐瀉既多,津液暴亡,以致煩渴引飲者。”

各家論述

汪石山:“一婦經行,必瀉三日然後行,診其脈皆濡弱。日:此脾虛也。脾屬血,屬濕,經水將動,脾血已先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脾血既虧,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令作茯苓白朮散,每服二錢,一日米飲調下二三次,月余,經行不瀉矣”。(《名醫類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