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茭肉也可受害。葉上初生針頭大的褐色斑點,後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間黃褐色至灰白色。後期病斑可相互連線成塊狀,多從葉緣或葉尖外緣向下逐漸枯死呈枯白色。濕度大時病斑兩面生明顯的褐色霉層。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浸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報檢名稱:茭白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茭白鬍麻斑病
中文別名:茭白鬍麻斑病
中文名稱:茭白葉枯病
英文名稱:Water bamboo Helminthosporium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稱:菰離平臍蠕孢
病原中文異名:菰長蠕孢菌
病原拉丁學名:Bipolaris zizaniae (Nishik.).
病原拉丁異名: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 Nishik.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平臍蠕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茭白
地理分布:全國各茭白產區均有發生
危害部位:葉片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土壤、氣流、雨水
防治指標:發病初期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地位:該病發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嚴重,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南方比北方發生嚴重。一般大棚葉發病率為57.5%,嚴重時葉片發病率高達80~100%以上,病情指數高達50~70%,且多數葉片變黃枯死,導致茭白嚴重減產。桂林市等少數地區受害田塊達100%,受害葉片達100%,病害發生嚴重時,葉片變黃枯死,造成全田植株提早枯死,對產量影響極大。
病害症狀
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橢圓形,邊緣深褐色,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斑外圍具有黃暈,潮濕時斑面出現暗灰色至黑色霉病徵(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因其病斑大小和形狀近似芝麻粒,故名胡麻斑病。發病嚴重時,葉片病斑密布,有的連合為大斑塊,終致葉片乾枯。
病原特徵
Bipolaris zizaniae (Nishik.),為菰離平臍蠕孢,異名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 Nishik.稱長蠕孢,均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平臍蠕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叢生,黃褐色至綠褐色,大小150~275μm×7.4~9.5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狀,黃褐色至褐綠色,有5~8個橫隔膜,胞壁較厚,臍明顯突出,大小40~165.8μm×12.3~29.3μm。
病菌生長溫度範圍5~35℃,最適溫度28℃;分生孢子萌發適溫也為28℃,並需高濕,尤其在水滴或水膜中萌發更好。病菌抗逆力強,乾燥條件下可存活數年。
浸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並成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與再次侵染接種體,藉助氣流雨水漂移到茭白葉片上,然後穿透寄主表皮細胞或從氣孔直接侵入。發病後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又可以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的天氣,連作地,缺鉀或缺鋅致植株生長不良,或過度密植,株間通透性差等均有利於 該病害的發生與發展。
病害蔓延與溫度密切相關,氣溫在15℃以下,病害僅零星發生,擴展緩慢。氣溫在20~32℃時,在高濕、多雨 的環境下,病情迅速蔓延,病葉率急劇上升。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情況不明。
長江流域,5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是該病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後,在35℃以上的高溫乾旱天氣,病情有所抑制。8月中旬後,秋雨期來臨,氣溫下降,病害進入第2個流行期,也是全年的發病高峰期。
浙江省茭白鬍麻斑病一般在6月份初見,但受年度間氣候等條件影響,差異較大。1999年定點觀察,病害初見期為6月7日,2000年初見期為6月24日,兩年相差17 d。根據定點定期調查結果繪製病害消長曲線圖,發現不同年份病指發展速率也不相同。1999年該病在始發後的30d中,病指從1.6上升到68.7,呈直線上升態勢,隨後上升緩慢,到後期呈下降態勢(可能與人為剝葉有關);2000年在病害始發後近2個月中,病指從1.77上升到25,上升態勢比較緩慢,但在隨後的8 d中,病指從25很快上升到37.9。
發病因素
連作地、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有機肥、且藕株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能差的田塊發病嚴重。高溫多雨、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暴風雨頻繁易誘發本病;植株生長衰弱、田間水溫在20~32℃時病情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重病田實行2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2)在冬前清除茭白田的植物病殘體及四周雜草,齊泥割去地上殘株枯葉,集中漚肥或銷毀,以減少蟲口和病菌的越冬基數。掘出雄茭(墩)、灰茭株,保持田間平整、濕潤不乾裂。
並於翌春深耕翻耙,撒施生石灰1500kg/hm2或施藥滅菌。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適時適量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氮肥與磷鉀肥相結合。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4)施肥要採取前促(分櫱)、中控(無效分櫱)、後補(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
(5)科學管水,宜根據茭白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採取前淺(萌芽期及分櫱期)、中曬(適度曬田,控制無效分櫱)、後淺或濕潤(促孕茭)的策略.高溫季節要適當灌深水以降溫,颱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田水,施後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後再適度灌田水,孕茭期灌深水15~500px,促進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質。採收盛期保持淺水3~125px,以養育根株。
(6)及時清除重病株、病殘體、病葉、枯葉、黃葉、老葉,剪去曬乾部分,並集中燒毀或深埋,以增加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有利於分櫱。
生物防治
2%加收米水劑400倍液
20%井岡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10%抗菌劑401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劑402乳油8000倍液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
40%異稻瘟淨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
30%倍生乳油2000倍液
40%福星乳油5000倍液
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2~3次,隔10~15天1次,交替噴施,前密後疏。前兩種殺菌劑除具有明顯防病效果外,還兼有促早熟增產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