茬

茬,屬於常用字。本義指草茂盛的樣子,讀chí。又指斜砍、劈削,讀chá。常用義是莊稼收割後留在地里的短莖和根,也指農作物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或生長的次數。

基本介紹

  • 簡體:茬
  • 拼音:chá
  • 倉頡:TKLG
  • 筆畫:9
  • 部首:艹
  • 統一碼:832C(CJK 統一漢字)
  • 鄭碼:EGIB
  • 五筆:ADHF
  • 四角碼:44214
字形結構,解釋,古籍解釋,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艹在
漢字部件分解: 艹丨土
筆順編號: 122132121
筆順讀寫: 橫豎豎橫撇豎橫豎橫

解釋

<名>
(形聲。從艹,在聲。(chí)本義:草茂盛的樣子)
栽培植物(如?>麥子、玉米、苜蓿、豆或草)收割後餘留的殘株 [stubble]。如:麥茬
[量]∶指在同一塊地上,農作物種植或生長的次數 [crop]。如:這塊地里一年種幾茬
一批,一組[人或事物] [batch]。如:又一茬新人成長起來了
茬口
chákǒu
[crops for rotation]∶農業中指輪作作物的種類和輪作的次序
[soil after harvesting;soil on which a crop has been planted and harvested]∶指作物收割以後的土壤
[opportunity;chance]∶時機、機會
茬子
cházi
[stubble] 類似布滿茬兒的不平表面或生長物,尤指短髭
他下巴上未颳去的黑胡茬子
chá
ㄔㄚˊ
莊稼收割後餘留在地里的短莖和根:~子。麥~。
同一塊田地上莊稼種植或收割的次數:頭~。
短而硬的頭髮、鬍子:胡~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韻會》仕之切,音馳。《說文》草貌。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茬平。《應劭注》在茬之平地者也。
又《廣韻》側持切,音湽。義同。
又姓。見《集韻》。
又鋤加切,音槎。斫木。《魯語》山不茬櫱。字從艸。◎按茬字,《後漢書》《水經注》皆從仕,宋祁曰:當作荏,今茌茬荏𠀤存。茬字從艸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