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茅津渡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城市:山西省運城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茅津渡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為最。這是因為,一,茅津渡設渡時間最早,最早可以推到商代。二,茅津渡向來為運城鹽運航道,北連運(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黃河與河南三門峽隔河相望,“地當晉豫通衢,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之孔道”,歷來是三晉出入河南及南方諸省的門戶,又是“三晉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渡又叫“陝津渡”,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云:“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為茅津的由來。後因別於茅津村,人們才習稱之為“茅津渡”。據《平陸縣誌》載:“茅津地當水陸要衝,晉豫兩省通衢,冠蓋之絡繹,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尤為孔道。”據載,茅津在春秋戰國時,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道於虞,伐滅虢國,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河,以逸待勞,敗秦軍於崤山。
1948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的陳賡兵團由此渡河,麾師南下。現為太(原)茅(津渡)公路的終點。除運城河東的鹽外,晉南的棉花和煤炭,部分也經此外運。渡口有機動渡船,每日擺渡客貨車數百輛,交流晉豫兩省物資。又建電灌站於此,用黃河水澆平陸地。
歷史
茅津鎮同磧口一樣,是一個因渡口而興的大鎮。但晉南不同於呂梁山區,從春秋戰國時期陶朱猗頓那裡就興盛起來的商業傳統,是晉南古老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說蒲州故郡,就是新絳、運城這些後起之秀,一直到民國初年還是北中國非常重要的商埠。運城的鹽、晉南的糧食和棉花,都要驢馱馬載通過茅津渡口向中原轉運。繁忙的渡口轉運業務已經使茅津渡的承載能力趨於飽和,而且面對的業務範圍又如此廣闊,所以,茅津渡沒有像磧口那樣形成運、銷一條龍的大商港。
1947年8月22日,劉鄧大軍陳賡、謝富治率領太岳兵團右集團軍從茅津以下強渡黃河,當地船工在缺少船隻的情況下,冒著對岸敵人的槍林彈雨,創造了用油包把大軍渡過黃河的奇蹟。茅津渡自古就是景色迷人的遊覽勝地,敏當仲夏到秋末,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極目西眺,長河落日,晚霞流金,秋水如鏈,遠上雲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使人頓生胸廓萬里,志吞八荒之感。俯視古渡兩岸,翠柳倒映,野鴨點點,船帆競渡,碧波蕩漾,風光旖旎。明代詩人王翰曾作《茅津晚渡》云:
峽束春濤萬丈深,喚船人立石岩陰。
棹聲?乃連山應,旗影修揚隔水臨。
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
南來北去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
發展
茅津渡口增添了黃河流域最大噸位的晉航一、二號大渡輪及一批遊船、快艇。每當春暖花開,渡口兩岸樹木蔥蘢,桃紅柳綠,遊人如織,河中渡輪長鳴,遊艇如梭,水上度假村、黃河一日游、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笑迎海內外遊客賓朋,讓他們在暢遊中或尋根覓祖,或休閒娛樂。
在1937年之前,茅津古渡是歷史上比較穩定的時代,茅津鎮作為晉南地區貨物轉運的樞紐,運城的鹽,平陸東山的煤炭,在茅津渡裝船,再走陸路散運中原各地。民國初年,隴海鐵路只修到河南觀音堂一帶,山西出晉貨物大部分要靠走三門航道外運。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重視茅津渡口建設。相繼建成防浪壩、防沖壩、碼頭、坡道,種植花草樹木,購置大型輪渡。船建造防浪壩530米,防沖壩260米,水泥碼頭坡道300米。使渡口面貌較前大為改觀。兩艘鋼質大型渡輪,輸送往來行人和各種車輛。1993年12月,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茅律渡車少人稀。茅津渡風景秀麗,仲夏到秋末時,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紅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登遊艇擊水逐波,更能使人氣盪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