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房土蚱

茅房土蚱

茅房土蚱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類似蟋蟀,蟋蟀的一種,體型略大於普通蟋蟀,體褐。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茅房土蚱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直翅目
  • 亞目:劍尾亞目
  • :蟋蟀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危害,

形態特徵

體型略大於普通蟋蟀。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複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
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生活習性

適應性較強,無特殊環境要求,潮濕陰暗地最佳。
茅房土蚱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茅房土蚱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茅房土蚱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茅房土蚱可與多隻雌茅房土蚱同居。
茅房土蚱無叫聲。

繁殖方式

茅房土蚱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
茅房土蚱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后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

危害

茅房土蚱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菸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