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范陽驛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范陽驛1
涿州驛牆外有尼寺2,二鐵塔夾塗如雪3,俯瞰驛中4。
郵亭逼仄但宜冬5,恰似披裘坐土空6。
枕上驚回丹闕夢7,屋頭白塔滿鈴風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范陽驛:在今河北涿州城內。驛,驛站。古代供來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員中途換馬或暫住的地方。
- 涿州:當時為遼國轄地,今屬河北。
- 塗:通“途”,道路。
- 瞰(kàn):從高處往下看,俯視。
- 郵亭:古代設於交通沿線的館舍。主要負責驛傳並提供過往官吏的食宿。逼仄:形容地方狹窄、空間很小。
- 裘(qiú):毛皮衣服。土空:土窟。
- 丹闕(què)夢:謂夢宮庭、朝廷。指思在朝為官。或宮庭人之夢。丹闕,紅色宮門,指宮禁內庭。
- 屋頭:屋後。據其題下自注“二鐵塔夾塗如雪,俯瞰驛中”,屋頭白塔,即驛館屋後的鐵塔。
白話譯文
涿州驛的牆外有一座尼姑寺,寺中有兩座佛塔,二塔相夾漆塗成白色,俯瞰著整個驛館。
住宿館舍狹小適宜過冬,像身披裘衣坐於土窟中。
夢中驚醒厭棄功名利祿,屋後佛塔上傳來風鈴聲。
創作背景
范成大於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五十九首絕句。當時范成大夜宿范陽驛館,夢中驚醒,頓悟佛理,產生歸隱之心,遂作此詩。
此時范成大只有四十五歲,正是仕途的黃金年齡,此時產生歸隱的情緒,除了佛道思想的影響之外,對於當時南宋王朝的失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范成大作為“祈請國信使”出使金國,范成大本來是懷著一顆報國心來到金國的,但一路走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恢復北方失地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打碎,詩人的報國熱情漸漸淡去,遂萌生退意,有了“不夢封侯夢石湖”的想法。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范陽驛》這首詩寫作者途中夜宿范陽驛,孤館淒寒而使他夢歸故國的情景。詩人藉助佛典來表明自己的心扉,題後還有一個小注以進一步說明,隱逸情緒在詩中有所流露。
前兩句“郵亭逼仄但宜冬,恰似披裘坐土空”寫住宿館舍的情景。“郵亭逼仄”是說郵亭比較狹小,住宿其中頗多不便。又用“土空”的典故以自嘲,極寫館舍之孤單淒冷。後兩句“枕上驚回丹闕夢,屋頭白塔滿鈴風”寫睡夢之中驚醒後,只見“白塔滿鈴風”,頓悟佛理,便覺人生如夢、宦海浮沉,遂有歸隱之心。詩人藉助闡釋佛理,表現了自己對功名的厭棄和對歸隱石湖的嚮往。佛門本來就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要求,范成大自己也是一個佛門信徒。
此時范成大身上背負著南宋皇帝交給他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此行他已經做了必死的準備,但是任人宰割的南宋朝廷卻讓他極為失意。失意的人最容易把佛經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產生人生如夢的感覺。詩人仿佛是一位遲暮的老人,已經洞穿了世事百態,只想回到田園,找尋心靈上的最後一絲靜謐。
名家點評
福建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薛玲嵐《複雜心態下的多重主題的交織複合》:《范陽驛》這首詩寫作者途中夜宿范陽驛,孤館淒寒而使他夢歸故國。夢驚後,只見“屋頭白塔滿鈴風”,但覺人生如夢,遂有歸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