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祠戲台

范蠡祠戲台

在乾山鄉蠡山,為范祠的門樓部分。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寓居於此。清光緒初重修。祠形似舟,歇山屋頂,飛檐斗栱,正脊彩塑二龍搶珠,戧脊各臥一龍,張口揚須,聳角展足。門樓有座戲台,面積40平方米,可南、兩面演戲,東、西兩側有化妝、道具室。1982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蠡祠戲台
  • 地理位置:乾山鄉蠡山
  • 占地面積:40平方米
范蠡祠,即陶公幽棲祠,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陶山,緊鄰范蠡墓。清順治年間重建。據分析,隋代范蠡祠的位置,應是離此十幾米遠的當今范蠡祠的後院。那裡至今保留的一根房廊石柱,上刻有(宋)“宣和三年”(1121年)等字樣。地上還有刻著“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四年”字號的石柱和柱礎。前面范蠡祠殘留“靖康元年”刻字的石柱,可能就是從這裡搬運過去的。從這些不同年號的石柱和遺留柱礎看,北宋之前,這裡曾有一座規模較大的范蠡祠,其無論是從占地面積來看,還是從建築規模的宏偉程度來看,都較現存的范蠡祠要大的許多。
乾隆年間進士、陝西布政使巡撫、文學史家唐仲冕所著的《岱覽》一書最後一卷中,完全記載了肥城和陶山范蠡的一些古蹟,收錄了清康熙年間肥城知縣史廷桂的《重修陶朱公墓贊碑》一文,內容如下:
“陶山之陽,幽棲之側,一冢屹然,千秋獨立。傳為越臣,於焉遺蹟。緬想當年,為越良弼。敗於會稽,困於石室,雖在顛沛,臣節不失。念在圖復,寢不安席。終能沼吳,霸業顯赫。功成者退,日中則昃。長頸鳥喙,早焉心惻。知足忠完,脫君險厄。扁舟五湖,飄然遐逝。致富敵國,變名自匿,更號陶朱,鴟夷子皮。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載而下,誰可與匹。霸業雖朽,忠名不赦。墓比黃金,此土是惜。綱常既維,宇宙扶掖,滄桑幾易,乃至於今。秦篆既杳,漢贊誰識。頹然荊榛,一片孤石。蘚食文字,久可摸索。第見樵夫牧豎,躑躅而嘆於其側曰:此非越大夫之墓歟!何碑字之模糊?覺今之非昔!時維已未,春日熙熙,招侶攜朋,於此一適,憑今弔古,晨游竟夕。謁公之祠,尋公之跡。睹此煙沒,心焉惻惻。千秋芳躅,可聽泯滅!興廢利弊,何惜千百。爰命匠石,創為再勒。非謂公之霸業於此益著,庶幾赤松子三笑三點額,指冢口誦八言,不致於遂熄。”
文中所提到的范蠡祠,就是清順治年間重建的陶公幽棲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