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洙字爾泓、號怡軒,晉江十四都陳厝(鰲江)人,生於清康熙28(1689)年。康熙58年,范學洙東渡台灣,後參加台灣府試、鄉試,被延請擔任台灣有名的崇文書院山長。纂修《重修台灣府志》分輯、《鰲江范氏家譜》等。范學洙卒於乾隆42年(1777),著作有《怡軒會心錄》若干卷。他編纂的《鰲江范氏家譜》及為西資岩大佛寺撰寫的碑文至今尚存。
基本介紹
- 本名:范學洙
- 字號:字爾泓,號怡軒
- 所處時代:康熙
- 出生地:晉江十四都陳厝村
- 出生時間:1689
- 去世時間:1777
- 主要作品:《怡軒會心錄》
范學洙(1689——1777),字爾泓,號怡軒。晉江十四都陳厝村(今金井陳厝村)人。自幼聰明,四歲能背頌六十甲子及《千字文》,五歲入書塾,一年讀完《四書》,六歲能背誦《四書注》。因為貧窮,不能不幫助家務,十八九歲時,“晝則攻書,夜則磨豆腐以佐家計”,二十歲就往高州山一帶教家塾,書“勤苦”、“聞雞”於門以自勉。
康熙五十八年(1719),為了多賺幾個錢養家,范學洙東渡台灣,依其早年往台的族叔范光友處,設館教書近二十年。他曾作《台中吟》一首自嘆:“天涯浪跡本心違,親在遠遊聖所非;祗為承歡無菽水,豈緣自奉不甘肥。柴門日暮知頻倚,旅邸囊空悵莫歸;惟著鱗鴻珍重寄,時將客況達慈闈。”
當時台灣初辟,為鼓勵從學,清廷規定在科舉考試中對台灣生員照顧一定的名額,漳州、泉州一帶的士人多有往台寄籍參加考試的。范學洙在台教書,也借便在康熙六十一年參加台灣府試,名列諸羅縣第三名。雍正七年參加鄉試,得第六名。他的文才和人品得到分巡台灣道按察使司副使劉良璧看重,被延請擔任台灣有名的崇文書院山長。第二年,劉良璧主持重修台灣府志,又聘請范學洙為幕賓,協助編修《重修台灣府志》。
范學洙“歲館於台,三年一歸”,因范氏家譜早在明清之交遭兵燹散失無稽,為聯繫兩岸族誼,范學洙慨然以修譜為己任,從康熙六十年(1721)到雍正四年(1726)前後六年,他數次攜帶譜稿往返於晉台兩地,終於在族叔范光友的“台陽精舍”完成一部收錄海峽兩岸范氏族人於一冊的《鰲江范氏家譜》。由於范學洙在台灣的文名,巡察台灣並提督學政單徳謨、巡視台灣兼理學政張湄、台南府學教授吳開業、分巡台灣道副使劉良璧都為范氏家譜寫了序言。
乾隆六年(1740),范學洙以諸羅縣歲貢考入國子監,肆業後因其文才選充武英殿校書。武英殿在太和殿西側,清代修書其間,由親王一名主持,滿漢大臣各一為總裁,翰林院、詹事府二人為提調,外派、編檢十人,校閱十人。凡皇家藏書一概在這裡刊校考訂無訛然後進呈御覽。范學洙曾寫詩記下這段“魚蟲窺古奧,亥豕析毫芒;惕惕虞疏忽,兢兢凜肅將;庶幾經甲乙,無復付丹黃……”的校書經歷。
乾隆十七年(1752),范學洙授職安溪縣儒學訓導兼署教諭,多年的`教學經驗加上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使他聲譽遠播,許多學子不遠千里來向他求教,“京都、閩省爭延西席,至庠舍不能容”。安溪縣令莊成稱他:“冰壺一片,汪波千頃,海南冀北,到處有聲。”
三年期滿,范學洙升任安溪教諭。當時安溪修縣誌,知縣任總輯,范學洙任協輯,自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了。此外,范學洙還著有《怡軒會心錄》若干卷。他編輯的《鰲江范氏家譜》及為西資岩大佛寺撰寫的碑文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