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姚

范姚,閨名姚蘊素,字倚雲,安徽桐城人,1863年5月14日(清同治二年癸亥三月二十七日)生,1944年10月27日(民國三十三年甲申九月十二日)卒。她是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也是蘇皖舊文壇的一個代表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姚
  • 別名:姚蘊素
  • 民族:漢族
  • 籍貫:安徽省桐城市
 范姚夫人,閨名姚蘊素,字倚雲,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師姚鼐​的侄曾孫女。祖父姚瑩,字石甫,嘉慶十三年進士,鴉片戰爭期間領導台灣愛國軍民取得抗擊英寇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愛國人士。父姚浚昌(字慕庭),兄永楷(字伯閒)、永朴(字仲實)、弟永概(字叔節​)作為桐城派的最後一批傳人,活躍在晚清文壇上。    桐城姚氏,家學源遠流長,使范姚從小生活在濃郁的文學氛圍之中,飽受祖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十歲母歿後,她侍讀於老父身邊,打下了文學功底。在故里家山的層岩飛泉之間,她和父兄們吟詩作賦,相互唱酬。清末著名文學家吳汝綸(字摯甫)看到她酷乘的《蘊素軒少時詩稿》時,大加激賞,評價極高。  詩成為桐城姚家與通州范家千里聯姻的媒介。范當世,(1854-1905),字無錯,號肯堂,世稱范伯子,而立之年喪偶,應冀州知說酷射符州吳汝綸的邀請主持觀津書院,以詩文名動天下。古道熱腸的吳汝綸熱心地以雙方的作品為介紹,一手促成了詩人與才女的美滿結合。光緒十四年子(1888年)冬,范當世就婚安徽。十九世紀末葉的中國,外侮不靖,山河沉淪,清朝反動政府已陷入窮途末路。進步知識分子逐步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嚴懲弊端,開始尋求教育救國之路。婚後的范當世決意不再參加進士考試,明確提倡學習西方進步文化。他認為西學“合乎天理料悼局、周夫人事”,超出了同進代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認識。官宦世家出身的范姚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她坦然地對丈夫說:“一生師友恩情重,半壁江山感慨多。便學鴻光能舉案,由來孔孟子末登科!”她贊成范當世教育改革的主張,並最終投身於推動社會進步的教育改革實踐之中。光緒三十二(1906年),張謇、陳啟謙、徐聯等人籌建公立女子學校後改為女子師範學校范姚不顧新喪,毅然應聘出任校長。學校初設於陳啟謙家舊宅內,1910年8月遷入媚園新校舍。創業之初,百廢待興,范姚等人不辭辛勞,與同仁群策群力,併兼教修身,苦心經營七、八年,使學校發展成以女子師範為主幹戰她囑,附再謎局設附屬國小、女工傳習所、幼稚園和職工傳習所的綜合規模,初步形成師範本科、預科、實習教授批語會以及高小、初小的教學體系。范姚擔任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共十五年。1919年間,應邀至安徽創辦過女子職業學校。女師以辦校不可沒有她,她於是仍返女師,兼教經義。她辦女師主張“女子教育,貴能觀於今甩廈良戰而慎所當取,尤貴能鑒於古而知所當守”。當年學校校風獨以質靜著稱於世。她的教學,以情動情,學生心悅誠服。顧怡生在南通縣教育會時,還聘任她為婦女宣講會長。集會時,常常數百人,她演講時,隨機立說,宣傳親職教育的重要。聽者都被她的演講所感動。七十歲後,曾擔任一段時間南通紅十字會會長。1944年辭世時,弟子執紼柩送至三元橋墓地者數百人。范姚著有《蘊素軒詩集》十二卷和《滄海歸來集》十卷傳世。范當世生有二子一女。長子范軍、次子范況、女范孝嫦均為前夫人吳氏所生,而撫育成人多仗范姚之力。孝嫦嫁給陳衡恪(字師曾,著名畫家),也是諒敬定范姚媒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